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6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8-000-01
摘 要 游泳的出发作为比赛的第一个环节十分重要,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参赛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和比赛战术。这是因为随着世界竞技游泳水平的提高和比赛的日益激烈,在以1/100秒决定胜负的游泳比赛中,出发技术有时直接影响着比赛的名次和成绩,它在50米和100米的短距离冲刺项目上尤其明显。因此,在目前的训练实践中,教练员都已把游泳出发技术水平作为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技术状况的一项基本指标,研究和改进游泳出发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论述方便,我把游泳出发台出发技术分为了预备姿势、起跳动作、腾空阶段、入水阶段、滑行5个部分进行讨论。
关键词 游泳 出发技术 综述
一、预备姿势
游泳运动员在枪响之前,其身体的预备姿势必须有助于出发。而准备姿势分为两类,抓台式和蹲距式。采用抓台式技术出发时,运动员的膝关节微微弯曲,双手抓住出发台的前沿,身体成折叠形状。膝关节的弯曲是便于下肢迅速伸展蹬台发力,使身体很快前移。身体的折叠形状,可以减少身体前移的转动半径,从而减少前移的运动时间。运动员在预备姿势静止不动时,身体重心的投影点在下支撑点的前面,这种不平衡的身体姿势,使得身体在没有起跳前就获得了一个前转的重力矩,这样可使身体在起跳时较早地前移。采用蹲距式出发技术时,其顶备姿势与抓台式的相比。除了身体动作形式外,蹲距式在准备出发时双腿的弯曲度大,运动员身体重心相对低,这有利于减少前移的转动半径,但这种短跑式的出发技术主要是有利于增加水平蹬力,从而增加水平前移速度。
二、起跳动作
有了稳定的准备姿势后,紧接着就是正确的起跳技术。在做预备姿势时身体充分伸展,臂部抬高,身体重心尽量靠前。起跳技术最重要的就是听取枪声后的反应时间。当听到出发信号时,应快速向前移动身体重心,同时开始屈膝收缩下肢肌肉,膝关节微微弯曲,双手抓住出发台的前沿,身体成折叠形状。膝关节的弯曲是便于下肢迅速伸展蹬台发力,使身体很快前移。身体的折叠形状,可以减少身体前移的转动半径,从而减少前移的运动时间。运动员在预备姿势静止不动时,身体重心的投影点在下支撑点的前面,这种不平衡的身体姿势,使得身体在没有起跳前就获得很快的初速度。
三、腾空阶段
蹬离出发台后,身体伸展,两腿并拢两臂前摆至前下方时制动。随后,头稍低,压于两臂之间,身体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以流线型的姿势,开始入水动作。在腾空入水技术上,不同的运动员所采用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大多采用洞式入水技术,这种技术要求运动员有足够的蹬力和流线型的入水姿势。从外观上看,整个身体好似从双手拨开的一个洞中钻进水中。由于运动员在采用这种技术时,两种出发技术腾空阶段的重心轨迹来看,蹲踞式类似平抛运动,抓台式类似斜上抛运动。
四、入水阶段
整个身体应尽量都在手入水处入水。入水时,身体应保持流线型姿勢,两臂并拢应充分伸直,手掌心应贴在另一手手背上,头部应夹在两臂间。两腿并拢伸直,脚背应绷直,不应屈髋。入水角因泳式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爬泳出发角度较小。蛙泳出发入水后,可在水下做一次长划臂和一次蹬腿动作,滑行较长所以入水角较大些,入水深一些。
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注意力从台上起跳姿势转到入水方式上来,即出现洞式入水技术(相对于以前的平板式入水技术)。与抓台式和摆臂式出发技术的定量的生物力学方面的比较,对3种出发跳水技术中的时间、角度等运动学上变量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把出发技术分成3个阶段:蹬台、腾空和入水。经研究发现,抓台式出发接洞式入水的出发效果较好,特别适合蛙泳。1999年王伯超研究表明,运动员在出发后经水下滑行10米段时,蹲踞平板式出发和抓台平板式出发的比较结果显示,男运动员无明显差异,但女运动员使用蹲踞平板式出发比抓台平板式出发占有一定的优势,认为蹲踞平板式出发是值得推广的出发技术。
五、滑行阶段
入水后,身体尽量以流线型姿势做短时划行。滑行时应目视下方,头在两臂间。两臂并拢,在头上尽量伸直,一手掌心应贴在另一手手背上。两腿并拢、伸直,脚背绷直,身体伸直不得有多余的动作。滑行至接近正常比赛时速为止。滑行时间过长,一是浪费时间,二是要使游速提高到正常速度时,要额外消耗很多体力。短距离比赛时,滑行要短促;中长距离时,滑行时间要长一些。
荷兰女运动员因赫·德布鲁因在悉尼奥运会上夺得女子50米和100米自由泳以及女子100米蝶泳3枚金牌,并打破这3个项目的世纪纪录。游泳出发技术在保证台上稳定性的基础上,追求游泳出发技术较大的离台水平速度,并在入水和水下滑行时尽量减少水阻力。
六、结论
综上所述,当今对游泳出发技术研究中重点放在如何增加稳定性、如何增加离台水平速度和减少入水阻力上。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游泳出发技术占有绝对的优势,故表现为百花齐放,各种技术均有运动员采用。而在对文献的研读当中,发现对后摆蹲踞式出发技术的研究较少,另外,水下滑行技术的定量研究较少,包括入水角度、入水速度、滑行姿势及起游的早晚等方面,应在这几方面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家颖.两种游泳出发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西安体育学学报.1994.06:11.
[2] 迟爱光.屈身出发技术[J].游泳季刊.1993(1):22-24.
摘 要 游泳的出发作为比赛的第一个环节十分重要,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参赛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和比赛战术。这是因为随着世界竞技游泳水平的提高和比赛的日益激烈,在以1/100秒决定胜负的游泳比赛中,出发技术有时直接影响着比赛的名次和成绩,它在50米和100米的短距离冲刺项目上尤其明显。因此,在目前的训练实践中,教练员都已把游泳出发技术水平作为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技术状况的一项基本指标,研究和改进游泳出发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论述方便,我把游泳出发台出发技术分为了预备姿势、起跳动作、腾空阶段、入水阶段、滑行5个部分进行讨论。
关键词 游泳 出发技术 综述
一、预备姿势
游泳运动员在枪响之前,其身体的预备姿势必须有助于出发。而准备姿势分为两类,抓台式和蹲距式。采用抓台式技术出发时,运动员的膝关节微微弯曲,双手抓住出发台的前沿,身体成折叠形状。膝关节的弯曲是便于下肢迅速伸展蹬台发力,使身体很快前移。身体的折叠形状,可以减少身体前移的转动半径,从而减少前移的运动时间。运动员在预备姿势静止不动时,身体重心的投影点在下支撑点的前面,这种不平衡的身体姿势,使得身体在没有起跳前就获得了一个前转的重力矩,这样可使身体在起跳时较早地前移。采用蹲距式出发技术时,其顶备姿势与抓台式的相比。除了身体动作形式外,蹲距式在准备出发时双腿的弯曲度大,运动员身体重心相对低,这有利于减少前移的转动半径,但这种短跑式的出发技术主要是有利于增加水平蹬力,从而增加水平前移速度。
二、起跳动作
有了稳定的准备姿势后,紧接着就是正确的起跳技术。在做预备姿势时身体充分伸展,臂部抬高,身体重心尽量靠前。起跳技术最重要的就是听取枪声后的反应时间。当听到出发信号时,应快速向前移动身体重心,同时开始屈膝收缩下肢肌肉,膝关节微微弯曲,双手抓住出发台的前沿,身体成折叠形状。膝关节的弯曲是便于下肢迅速伸展蹬台发力,使身体很快前移。身体的折叠形状,可以减少身体前移的转动半径,从而减少前移的运动时间。运动员在预备姿势静止不动时,身体重心的投影点在下支撑点的前面,这种不平衡的身体姿势,使得身体在没有起跳前就获得很快的初速度。
三、腾空阶段
蹬离出发台后,身体伸展,两腿并拢两臂前摆至前下方时制动。随后,头稍低,压于两臂之间,身体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以流线型的姿势,开始入水动作。在腾空入水技术上,不同的运动员所采用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大多采用洞式入水技术,这种技术要求运动员有足够的蹬力和流线型的入水姿势。从外观上看,整个身体好似从双手拨开的一个洞中钻进水中。由于运动员在采用这种技术时,两种出发技术腾空阶段的重心轨迹来看,蹲踞式类似平抛运动,抓台式类似斜上抛运动。
四、入水阶段
整个身体应尽量都在手入水处入水。入水时,身体应保持流线型姿勢,两臂并拢应充分伸直,手掌心应贴在另一手手背上,头部应夹在两臂间。两腿并拢伸直,脚背应绷直,不应屈髋。入水角因泳式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爬泳出发角度较小。蛙泳出发入水后,可在水下做一次长划臂和一次蹬腿动作,滑行较长所以入水角较大些,入水深一些。
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注意力从台上起跳姿势转到入水方式上来,即出现洞式入水技术(相对于以前的平板式入水技术)。与抓台式和摆臂式出发技术的定量的生物力学方面的比较,对3种出发跳水技术中的时间、角度等运动学上变量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把出发技术分成3个阶段:蹬台、腾空和入水。经研究发现,抓台式出发接洞式入水的出发效果较好,特别适合蛙泳。1999年王伯超研究表明,运动员在出发后经水下滑行10米段时,蹲踞平板式出发和抓台平板式出发的比较结果显示,男运动员无明显差异,但女运动员使用蹲踞平板式出发比抓台平板式出发占有一定的优势,认为蹲踞平板式出发是值得推广的出发技术。
五、滑行阶段
入水后,身体尽量以流线型姿势做短时划行。滑行时应目视下方,头在两臂间。两臂并拢,在头上尽量伸直,一手掌心应贴在另一手手背上。两腿并拢、伸直,脚背绷直,身体伸直不得有多余的动作。滑行至接近正常比赛时速为止。滑行时间过长,一是浪费时间,二是要使游速提高到正常速度时,要额外消耗很多体力。短距离比赛时,滑行要短促;中长距离时,滑行时间要长一些。
荷兰女运动员因赫·德布鲁因在悉尼奥运会上夺得女子50米和100米自由泳以及女子100米蝶泳3枚金牌,并打破这3个项目的世纪纪录。游泳出发技术在保证台上稳定性的基础上,追求游泳出发技术较大的离台水平速度,并在入水和水下滑行时尽量减少水阻力。
六、结论
综上所述,当今对游泳出发技术研究中重点放在如何增加稳定性、如何增加离台水平速度和减少入水阻力上。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游泳出发技术占有绝对的优势,故表现为百花齐放,各种技术均有运动员采用。而在对文献的研读当中,发现对后摆蹲踞式出发技术的研究较少,另外,水下滑行技术的定量研究较少,包括入水角度、入水速度、滑行姿势及起游的早晚等方面,应在这几方面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家颖.两种游泳出发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西安体育学学报.1994.06:11.
[2] 迟爱光.屈身出发技术[J].游泳季刊.1993(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