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多元格局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zhan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的现代文学史几乎只有一种模式,因而导致了现代文学史写作的危机。我认为文学史的写作应是自由的多元的,对文学史写作应持宽容态度。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外来的文艺思想观念.已成为我们十分重要的学术创新的理论资源。拿着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艺理论的观点、方法,来解释中国文学,从而提出新见解,是当今不少人治学的一种诀窍,也是一条捷径。有人成功了,有人不成功,似乎不成功者居多。这是因为学术上的创新,除了外部条件——
编写一部好的现代文学史应该有一个“魂”,而这个“魂”就是“史识”;“史识”鲜活与否、圆融与否、深刻与否、新颖与否,则决定着一部现代文学史的生命和品级。
长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研究与教材编写,严格说来既不是“现代”的,也不是“文学”的,只有一条“革命”的红线贯穿其中:在这条红线之下.现代只是表层历史时段上的“现代”;文学也只不过是作为政治工具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一个专门学科,近些年发展很快,但也存在着诸多窒碍,诸多困惑,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历史分期问题,即如何认识和处理它同“近代文学”、“当代文学”的关系问题,就显得很突出。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建构中国自己的“文学史学”;我们要建构的文学史学,应该取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传统性的现代文学史编撰中,存在着严重的以“评”代“史”的倾向。这里所说的“评”与“史”,与通常治史模式中所谈论的“论”(主体性评说)与“史”(对象性材料)不同,指的是“批评”与“治史”两种具有不同责任承当的社会文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