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双金有个形象的比喻:“一堂好课就像登山,登山的乐趣在过程中,虽然登山艰辛,但乐在其中。课堂上我们要让孩子们经历‘山脚—山腰—山顶’的过程,引领孩子们登上思维的高山、情感的高山,带着孩子们从山脚一步步向上攀登,让孩子们的眼界变得开阔,情感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发展。”是啊,如果每一堂课学生都能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就会学有所获,学有发展。依据这样的思想,我就在想《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该用怎样的教学模式呈现,才能让孩子们领略山顶的风光,才能让教与学有效结合,才能让教学理念、教学实践高度融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大化。
一、用心解读文本,我思考着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对教材钻研不深,教学实践就谈不上有效。因此“用教材教”的前提是深度、全面、系统地解读教材,这样才能给孩子“好吃”又有“营养”的语文课堂。徐斌老师曾提出三点:学习与尊重教材、领悟与理解教材、处理与创新教材。张丹老师提出:带着思考去研读教材,“读你千遍不厌倦”——第一遍以成人的角度去读;第二遍以作者的角度去读;第三遍以孩子的角度去读。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课文描写作者偶然遇到扫路人以及与扫路人的几次交谈,表现了扫路人攀登不止的精神和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老人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细致传神。第二自然段描写天游峰的险峻,比喻贴切,想象奇妙。第三、第八自然段的人物对话描写,老人朴素的语言,表现出老人的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特征。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天游峰的高和险,体会老人的品质,领悟人生哲理,掌握写作方法?我思考着。
我再一次深入文本,品读老人的外貌、动作、语言后,我豁然开朗:这篇文章有一条暗藏的主线,那就是作者对老人的了解是一步一步深入的,是有顺序的,是有梯度的。那么,又该如何让扫路人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鲜明起来,深刻起来?我思考着。
我又一次深入文本,豁然开朗:“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一堂有效的语文课要返璞归真,倡导“简约之美”,得“意”又得“言”。第一课时体会“峰”险,第二课时感受“人”情。通过“这是一位怎样的扫路人”这个问题串起全文,引导学生品读老人的外貌、动作、语言,逐步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和内在精神,领悟人生哲理。这确定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板块整合、立体推进的教学思路解析课文,整体架构文本教学,通过想象、联想,推敲词语品读言语等方式感悟人物的形象,为学生创造一个灵动的语文课堂。在“言”与“意”的体悟中,引导学生不仅感悟“言语内容”,还关注“言语形式”。
二、构建教学模式,我尝试着
当代小语名师如窦桂梅、于漪、孙双金等等,他们不仅有独到的理论见解,还有独特的教学模式。我印象最深的
是孙双金的情智教学模式(入境——启动情智→感悟——生成情智→交流——发展情智→表达——展现情智),教学模式从形式上激发思维的空间与方式,易于启发学生思维;从内容上能体现学习的层次性,知识的连贯性。针对这一堂课,该构建怎样的教学模式?我琢磨着。再一次研读《课标》,研读高年段阅读教学应该凸显的四点要求,我尝试着构建“读写交融 得意得言”(激情入境→品读体验→融情表达→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以文为本,以读为根,读写结合,让学生感悟情理意趣的同时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品味词句之妙,既感悟“言语内容”,又关注“言语形式”,言意统一,读写结合,出其意,达其言。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悟到人文力量,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这种水乳交融的辩证统一,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个环节激情入境。首先是唤醒回味将天游峰的高和险重新植入学生的心中,然后过渡到“这是一位怎样的扫路人”,目标得以定位。
第二个环节品读体验。这一环节重点是品读老人的外貌,品读老人的语言。“这是一位怎样的扫路人?”这个问题在这一环节中,一唱三叹。通过品外貌,读出一位质朴、慈善、健康、充满精气神的老人;通过品老人质朴的话语,读出一位喜爱天游峰,热爱生活的老人,把工作当做一种责任、一种享受的人,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就这样,学生对老人的形象和内在精神的认识慢慢地呈螺旋上升。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品味语言文字之妙,有效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第三个环节融情表达。在与文本的有效交融中,释放情感、净化心灵、升华人格。从这一理性角度出发,结合课文特点,在情感内化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言语实践的题目:“假如这位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就在你的面前,我想,你们的心头一定会有千言万语,轻轻拿起手中的笔在老人图片旁边写下你对老人的那份情感,对那份特别的理解。”质朴的语言,感人的话语,敬佩的情感在孩子们笔端流淌。
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尊重教材体系,通过放眼教材结构,再以“读”“写”“品”等方式进行富有语文味的拓展延伸。
总之,“读写交融 得意得言”教学模式,一定要找准一个“言”“意”的契合“点”, 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在“得言”中“得意”,在“得意”中“得言”。智慧的课堂是相似的,左手“读”右手“写”,“言”“意”摇曳生姿,我们就这样永远走在语文味的路上,走在文学的路上,走在幸福的路上!
一、用心解读文本,我思考着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对教材钻研不深,教学实践就谈不上有效。因此“用教材教”的前提是深度、全面、系统地解读教材,这样才能给孩子“好吃”又有“营养”的语文课堂。徐斌老师曾提出三点:学习与尊重教材、领悟与理解教材、处理与创新教材。张丹老师提出:带着思考去研读教材,“读你千遍不厌倦”——第一遍以成人的角度去读;第二遍以作者的角度去读;第三遍以孩子的角度去读。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课文描写作者偶然遇到扫路人以及与扫路人的几次交谈,表现了扫路人攀登不止的精神和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老人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细致传神。第二自然段描写天游峰的险峻,比喻贴切,想象奇妙。第三、第八自然段的人物对话描写,老人朴素的语言,表现出老人的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特征。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天游峰的高和险,体会老人的品质,领悟人生哲理,掌握写作方法?我思考着。
我再一次深入文本,品读老人的外貌、动作、语言后,我豁然开朗:这篇文章有一条暗藏的主线,那就是作者对老人的了解是一步一步深入的,是有顺序的,是有梯度的。那么,又该如何让扫路人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鲜明起来,深刻起来?我思考着。
我又一次深入文本,豁然开朗:“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一堂有效的语文课要返璞归真,倡导“简约之美”,得“意”又得“言”。第一课时体会“峰”险,第二课时感受“人”情。通过“这是一位怎样的扫路人”这个问题串起全文,引导学生品读老人的外貌、动作、语言,逐步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和内在精神,领悟人生哲理。这确定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板块整合、立体推进的教学思路解析课文,整体架构文本教学,通过想象、联想,推敲词语品读言语等方式感悟人物的形象,为学生创造一个灵动的语文课堂。在“言”与“意”的体悟中,引导学生不仅感悟“言语内容”,还关注“言语形式”。
二、构建教学模式,我尝试着
当代小语名师如窦桂梅、于漪、孙双金等等,他们不仅有独到的理论见解,还有独特的教学模式。我印象最深的
是孙双金的情智教学模式(入境——启动情智→感悟——生成情智→交流——发展情智→表达——展现情智),教学模式从形式上激发思维的空间与方式,易于启发学生思维;从内容上能体现学习的层次性,知识的连贯性。针对这一堂课,该构建怎样的教学模式?我琢磨着。再一次研读《课标》,研读高年段阅读教学应该凸显的四点要求,我尝试着构建“读写交融 得意得言”(激情入境→品读体验→融情表达→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以文为本,以读为根,读写结合,让学生感悟情理意趣的同时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品味词句之妙,既感悟“言语内容”,又关注“言语形式”,言意统一,读写结合,出其意,达其言。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悟到人文力量,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这种水乳交融的辩证统一,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个环节激情入境。首先是唤醒回味将天游峰的高和险重新植入学生的心中,然后过渡到“这是一位怎样的扫路人”,目标得以定位。
第二个环节品读体验。这一环节重点是品读老人的外貌,品读老人的语言。“这是一位怎样的扫路人?”这个问题在这一环节中,一唱三叹。通过品外貌,读出一位质朴、慈善、健康、充满精气神的老人;通过品老人质朴的话语,读出一位喜爱天游峰,热爱生活的老人,把工作当做一种责任、一种享受的人,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就这样,学生对老人的形象和内在精神的认识慢慢地呈螺旋上升。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品味语言文字之妙,有效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第三个环节融情表达。在与文本的有效交融中,释放情感、净化心灵、升华人格。从这一理性角度出发,结合课文特点,在情感内化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言语实践的题目:“假如这位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就在你的面前,我想,你们的心头一定会有千言万语,轻轻拿起手中的笔在老人图片旁边写下你对老人的那份情感,对那份特别的理解。”质朴的语言,感人的话语,敬佩的情感在孩子们笔端流淌。
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尊重教材体系,通过放眼教材结构,再以“读”“写”“品”等方式进行富有语文味的拓展延伸。
总之,“读写交融 得意得言”教学模式,一定要找准一个“言”“意”的契合“点”, 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在“得言”中“得意”,在“得意”中“得言”。智慧的课堂是相似的,左手“读”右手“写”,“言”“意”摇曳生姿,我们就这样永远走在语文味的路上,走在文学的路上,走在幸福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