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论人与物的异同、贵贱和平等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s1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熹对人与自然之物的异同多有研究,不仅把张载《西铭》所言“民胞物与”解读为“民同胞,物则亦我之侪辈”,而且通过对《孟子》人之性不同于物之性的辩证以及把《中庸》“天命之谓性”解读为人与物都得自天所赋之理而具有共同的“天命之性”,又由于各自所禀受的气不同而有人之性与物之性的不同,从而提出所谓“理同气异”与“气同理异”,强调人与物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在此基础上,朱熹既讲“以其理而言之”无人物贵贱之殊,又讲“以其气而言之”有人物贵贱之别,体现了一种人与物在根本上是平等的但在实际上又是有差异的平等思想。这对于当今理解人与自然之物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经济学理论重要的普适研究逻辑是指研究者在发展经济学理论时,重视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层面探讨生产力解放和发展规律,如此把理论的一般性和现实的特殊性相结合,取得具有一般性意义的重要理论创新。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结合生产力解放与发展的实质要求,从哲学基础、具体内涵以及经典著述中有关“普适研究逻辑”的经典论述等维度,论述经济学理论研究重视普适研究逻辑的哲学基础和现实依据以及这一普适研究逻辑对于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发展实践的重要价值。
2008年“大衰退”以来兴起的明斯基思潮未能从整体上把握明斯基的理论图景,从而未能真正理解明斯基的思想。文章从“华尔街图景”出发,构建一个包含明斯基完整图景要素的统一的理论框架。该框架旨在从金融视角捕捉发达资本主义经济所呈现的宏观不稳定性动态。在“广义金融不稳定性假说”的名义下,从金融不稳定性的来源、路径和后果三方面系统地阐释了这一宏观不稳定性框架,丰富和拓展了其狭义金融不稳定性假说。该框架的构建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明斯基思想,更好地发展和应用其洞见。
尼克松总统任期内,美国调整了国家安全战略,对韩军事政策方面主要体现在撤离部分驻韩美军和援助韩国实现军队现代化。在驻韩美军撤离问题上,美国政府内部、关韩两国之间进行了持久的争论。朴正熙政权抵制撤军的强烈态度,最终使美国政府同意以支援韩国军队现代化来实现美军的撤离。美国对韩国的军事政策调整是美国东亚战略乃至全球战略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驻韩美军的部分撤离也进一步加剧了韩国对美国的不信任,成为1970年代初韩国追求国防自立、秘密发展核武器的重要动因之一。
文章使用地方史与全球史结合的方法,对1899年之后康有为所领导的海外改良运动从维多利亚和温哥华向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及其后来的衰落做出考察,并对1911年之前当地华人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急剧转向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运动的过程、内外原因及其跨太平洋影响进行分析。对此地方个案的宏观考察不仅揭示了这一时期维多利亚和温哥华唐人街地方政治的跨太平洋联系和影响,而且进一步突破了史学界关于清末海内外华人改良一革命运动完全对立的片面观点,真实地再现了这两种运动在互相对抗之外的内在联系。就此地方华人政治运动的跨太平洋联系进行考察
面对当前的全球生态危机与世界风险,迫切需要用生态化综合方法来引导人类的政治导向与政治模式。生境主义政治将人类的限度生存与地球万物的永续发展作为逻辑起点,将“人”“欲”“权”置于生态总体的视野中进行考察,要求以人为发展的存在主体,以人人平等地生存、健康、自由、尊严和光荣为基本目的,以人、社会、地球生命、自然的共在互存和共生互生为价值旨趣,在政治实践上积极倡导人与天调、持续再生与群己权界的实践论原则。
文章通过对浙江省116家企业及第二代浙商接班人的数据调查探讨了第二代浙商价值观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持有正义感、关心弱势群体、爱好世界和平、重视环境保护和追求影响力的第二代浙商较认可企业获利和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两者兼有的观点;第二,对权威较看重的第二代浙商对追求企业利润比较重视,但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未有显著偏好;第三,第二代浙商对财富的看重尽管可促进其对企业利润的追求,但也易导致其忽视履行社会责任。
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曾获得众多文坛大奖。麦克尤恩作品中的生态思想起源于《时间中的孩子》这部小说,在其后的多部小说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生态话题,而《日光》便是秉承麦克尤恩生态思想的又一力作。麦克尤恩在其作品中展示并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乃至人与自我的关系,旨在解释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对这些关系所造成的破坏。文章对麦克尤恩的作品《日光》运用生态批评理论进行梳理分析,探究小说的生态意蕴,从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三个方面展示
李乔是伪满洲国戏剧界重要且有特色的一位剧作家。他的戏剧意味丰厚又充满矛盾:一方面,他将自己视为“戏剧的信徒”,创作了20余部取材现实、内合教化的戏剧作品,以充满隐喻性的笔触记录下了爬行于伪满暗夜中的众生相;另一方面,身处异态环境中的他不得不在日本殖民主义的高压下寻找生存缝隙,使得剧作与殖民文化之间有着缠绕不清的关系,创作了一些“畸形儿”。对李乔戏剧的考察,成为探究伪满洲国戏剧发展状况的重要通道,也为透视伪满知识者复杂的精神状态和心路历程提供了途径。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