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色觉异常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dezhufangchu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画家眼中的世界可能跟正常人不一样,但他也可以熟练运用色彩呈现事物之美。
  眼睛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都尤为重要,更不要说那些需要发现美的艺术家了。
  可是艺术家也是人,我们普通人可能会得的眼疾,艺术家们也一样逃不掉,比如散光、近视、青光眼、白内障、色盲等等。
  那么,如果艺术家们得了眼疾,会不会对他们的艺术创作有影响、甚至改变他们的艺术风格呢?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早就有眼科医生和教授替我们回答了。他们不但有人出了书,还有人一本正经地做了科学研究。
  透过模糊的视野看世界
  在这个研究领域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一位名叫Patrick Trevor-Roper的英国眼科医生。
  Patrick曾在二战中担任军医,二战结束后成为一名出色的眼科医生。由他编写的《眼科学讲义》被多次修订出版,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1970年,Patrick出版了The World Through Blunted Sight一书,探讨了视觉障碍或缺陷是如何影响艺术家风格和创作的。翻译成中文,大概就是“透过模糊的视野看世界”吧。在这本书中,Patrick认为,许多著名艺术家画作的比例、视角和色调跟艺术家自身的视力状况有关。
  比如,他认为著名的英国风景画家康斯特布尔可能是绿色盲患者。
  Patrick的依据比较简单,因为色盲的发生率很高,大约有8%的欧洲男性患有色盲,并且绿色盲患者无法区分红色和绿色,绿色在他们的眼里会变成灰色。而康斯特布尔的油画中色调很暗,主要用到深蓝色、棕色和绿色,很少用黄色和红色,很符合绿色盲患者的视觉体系。
  然而,即使真如Patrick推测的那样,康斯特布尔也不可能知道自己患有色盲。因为直到1794年,伟大的化学家道尔顿才首次描述了自己的色觉异常现象,色盲也因此被称作“道尔顿症”。
  道尔顿曾认为自己的色觉异常,是因为眼睛的玻璃体液是蓝色的,并留有遗嘱在其死后解剖他的眼睛。
  Patrick还推测像莫奈这样的印象派画家可能是近视眼,画家模糊的视力造就了其作品中朦朦胧胧的美。
  但是,这样的推测实在是太过牵强。即使19世纪的印象派画家真的患有近视,他们也可以配戴眼镜矫正视力。而且,莫奈早期的许多作品都展示了近景和远景的细节。
  尽管Patrick的一些观点受到了质疑,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的这本著作的影响力。有很多从事眼科学研究的医生和教授就是受到这本书的启发,从而开展了相关的研究。
  比如,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眼科教授Michael Marmor。
  艺术家的眼睛
  Marmor先是在哈佛大学学习数学,之后又在本校学习医学,并于1966年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Marmor曾获得美国眼科学会终身成就荣誉奖,在斯坦福大学的官方简介中还写着Marmor在1988年时曾担任过西安医科大学(现西安交大医学部)的名誉教授。
  Marmor现为斯坦福大学的名誉眼科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视网膜和色素上皮细胞的病理生理学,另一个研究领域就是人类视觉与艺术、音乐、历史、文化和体育的关系,尤其在视觉与艺术的关系上,Marmor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比如在2006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Marmor就采用计算机模拟了德加和莫奈所患眼疾对其画作的影响。
  酷爱画芭蕾舞女的德加,患有将近50年的慢性、进行性视力丧失。这在他的信件和其他史料中有详细的记录:德加在30多岁时就发现自己的右眼视力有问题,之后左眼视力也逐渐下降;晚年时的德加出现了阅读障碍。
  随着视力的逐渐下降,德加的绘画风格也发生了变化。
  在他19世纪70年代的画作中,有着非常精细的面部细節、阴影,甚至是芭蕾服的褶皱。但这些细节在80年代之后逐渐减少,他的画作也不再那么精致。
  根据已有的资料,Marmor推测德加患有黄斑病变,黄斑病变的主要症状是中心视力减退,严重者可致盲。
  为了探究视力减退对德加画作的影响,Marmor找来了德加在1885年至1910年的3幅相似主题的作品,并采用计算机模拟他在不同时期可能的视敏度水平。
  这一模拟可就有意思了,模糊的视觉反倒是消除了德加原作中阴影和轮廓的粗糙感!甚至让人觉得在模拟德加异常视觉条件下形成的图像,比我们正常人看到的画作更好一些。
  也许在德加眼中,他的晚期作品跟早期作品没有什么两样,呈现出来的都是最完美的图像。
  相比于德加所患眼疾的不确定性,莫奈在晚年时得了白内障是确定无疑的。
  在莫奈的医疗记录和信件中,详细记录了莫奈在1912年至1922年,白内障让他的视力越来越差,甚至还影响了他对色彩的感知。
  医生建议莫奈先摘除其中一只眼睛的白内障,但是莫奈担心白内障手术可能会影响他的创作,迟迟不肯接受手术。就这样,莫奈在模模糊糊的视野下坚持创作。这一时期,莫奈的作品不仅变得更加抽象,色彩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于艺术家来说,失去对色彩的辨别能力可能比视力模糊造成的影响更大:黄色和白色变得无法区分、蓝色变成黑色、绿色系和红色系色彩的精细区分也会消失。
  而莫奈的画作本就依赖微妙的色彩变化,白内障对他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他在与友人的通信中这样写道:“我原本想用我残存的视力来完成我的一些作品,但是我错了,我毁了它们……现在,我几乎快失明了,我不得不放弃工作。”   同样,Marmor也用计算机模拟了莫奈在1920年左右创作的比较抽象的《日本桥》,简直就是一片模糊……
  莫奈在1923年终于接受了白内障手术,其中有个人功不可没,这个人就是莫奈的好朋友,曾任法国总理的乔治·克里孟梭。
  克里孟梭在成為总理之前也是一名训练有素的医生,他极力说服莫奈尽快采取白内障手术以免失明。
  当然,克里孟梭催得这么急也是有私心的。
  克里孟梭曾跟莫奈协商,将莫奈的巨幅睡莲组画捐赠给国家,放在巴黎的橘园美术馆展出。他害怕万一要是莫奈失明了,那些画作就完不成了。
  莫奈在手术后又重新回到了巨幅睡莲组画的创作中,克里孟梭的小心思也实现了。
  值得一提的是,Marmor在2009年也出版了一本书——The Artist's Eyes,书中详细阐述了他对视觉与艺术关系的认识。
  色盲不妨碍成为艺术家
  光学(optometry),听起来非常陌生,对不对?
  但是在澳大利亚,视光学专业的人才非常紧俏,该专业不仅培养学生专业的验光技能,还培养学生帮助病人克服视力问题、指导病人保护眼睛和视力健康的能力。
  Cole教授就是澳大利亚视光学领域的先驱之一,他是墨尔本大学澳大利亚视光学院的第一位全职讲师,在1964年到1998年担任该学院的院长。
  2016年,Cole还出版了一本书,名叫A History of Australian Optometry,回顾了澳大利亚视光学200多年的历史。
  而在视觉和艺术关系研究上,Cole关注的是色盲。
  Cole的研究对象是澳大利亚一位比较有名的画家皮尤尔,其画作获奖众多,并且澳大利亚美术馆还收藏了24幅皮尤尔的画作。
  然而,这位画家却可能患有色盲。在有关他的一些传记中,传记的作者都提到皮尤尔患有“轻微的色盲”;还有记录表明,皮尤尔在当年试图入伍参军时,并没有通过色觉测试。
  那么,皮尤尔究竟是不是色盲?如果是,会对他的画作有什么影响呢?
  由于皮尤尔已经去世,Cole通过评估皮尤尔的亲属推测皮尤尔应该患有红色盲。
  皮尤尔有两个儿子并没有女儿,我们知道与色盲有关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即使皮尤尔携带了色盲基因也不可能传给他的儿子。所以单从皮尤尔后代去分析,是没有办法推断皮尤尔是否患有色盲的。
  好在皮尤尔还有两位哥哥,其中一位哥哥有一个女儿,这个女儿还生了一个小男孩儿。
  Cole评估了皮尤尔这3位亲属的色觉,发现皮尤尔的哥哥患有红色盲,他侄女色觉正常,但是侄女的儿子也患有红色盲。
  Cole又对皮尤尔的另一位哥哥及其后代做了调查,发现皮尤尔的这位哥哥色觉正常。由此,Cole推断皮尤尔的母亲应该是红色盲基因携带者。
  结合皮尤尔亲属的回忆和史料记载,Cole认为皮尤尔的母亲把红色盲基因传递给了皮尤尔,皮尤尔是一位红色盲患者。
  接下来,Cole还邀请了4位色觉正常的志愿者对皮尤尔的59幅画作进行色彩分析,发现皮尤尔最常使用的颜色是棕色、奶油色、黑色和蓝色,最少使用的颜色是绿色、黄绿色和紫色。
  这其实跟皮尤尔的色觉异常有关,因为红色盲患者是感知不到红色和绿色的,紫色跟蓝色看起来是一样的……
  此外,Cole还采用Vischeck滤镜算法,模拟了皮尤尔眼中自己的作品。发现尽管红色在皮尤尔看来是黑色的,但他依然可以大胆采用红色。虽然皮尤尔眼中的世界可能跟正常人不一样,但他也可以熟练运用色彩呈现事物的美。
  对此,Cole认为尽管色觉异常对艺术家来说是一大障碍,但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用Marmor教授的话说就是:眼科可能无法解释艺术,但它可以帮助我们以新的方式欣赏艺术。或许在某些方面,艺术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眼科。
其他文献
为了更好地促进垃圾分类落实,各市尝试采用奖励或惩罚的方法让居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但是,对于这两种方式却存在争议。  北京劲松街道与北京首创智慧环卫发展有限公司、中环创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在劲松五区设立厨余垃圾投放点一年有余。60岁的劲松五区居民李敏提着一袋自己在家挑拣好的厨余垃圾走到300米外社区另一头的“绿馨小屋”。在那里,工作人员对厨余垃圾称重后,李敏的专门账户里记入了相应的积分。每两天去投
期刊
垃圾分类的强制执行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在此之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关垃圾分类的智能设备,但是却没有获得很好的营收。现如今,或许已经迎来了垃圾分类的“科技时代”。  垃圾分类事关老百姓日常生活,也带来了固废处理行业的一系列变革。本文准备一探究竟,聊聊那些跟垃圾分类有关的新生意。  垃圾处理器:消费新风尚  刚刚过去的6·18,作为厨卫家电的黑马明星,厨余垃圾处理器占尽风头。  厨余垃圾处理器(Food
期刊
在垃圾分类话题上,日本是一个必须提及的国家。把垃圾分类做到极致的日本,到底是怎样做的呢?  日本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做得十分严格且相对成熟的国家。无论是公共场所还是公司家庭,都需要进行垃圾分类。把垃圾分类做到极致的日本,到底是怎样做的呢?  日本以《废弃物处理及清扫相关法律》的形式,规定各个县市区必须有计划地对垃圾进行分类和收集处理。也就是说,国家虽然要求对垃圾进行分类,但是分类的具体规则,在国家层面
期刊
也曾垃圾成堆、污水成河的德国,在摸索了30年之后,成为全球垃圾回收处理的先锋。  德国是最早实施“强制垃圾分类”的国家。近30年的垃圾分类不仅让德国成为整洁国度,也让德国跃升为全球垃圾回收处理的先锋,其中很多经验着实值得借鉴。  “直到20世纪初,德国城市垃圾都是直接扔在街上或垃圾堆里的。”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环保专家费德理乌斯说,之后,德国各地市政部门开始承担垃圾处理工作,并回收旧报纸和剩菜剩饭等。
期刊
观众在认真聆听高源的讲解。  高源是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今年8月,他代表北京赛区参加全国科普界最高比赛规模的科普讲解大赛,经过半决赛、决赛异常激烈的“厮杀”,高源站到了最后,获得全国一等奖。  高源的办公室在北京自然博物馆老楼的顶层,走进去,如同走进旧时光。  在他不大的工位里塞了四五个书架,少儿教育、少儿心理以及各科学门类的专业书见缝插针摞起一人多高,得侧着身进去。书架顶上站着一只大恐龙
期刊
专家指出,这部疫苗管理的专门法律,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待,可解决疫苗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历经最高立法机关三次审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6月29日表决通过了疫苗管理法,我国将实行“最严格”的管理制度,对违法者施以最严厉的处罚。该法自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  疫苗从哪里来  什么是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这个拗口的名词在疫苗管理法有了解释:是指依法取得疫苗药品注册证书和药品生产许可证
期刊
近年接连发生的疫苗安全事件,社会上的反疫苗情绪被一次次点燃。“疫苗怀疑”情绪对我国的预防接种是否也产生了影响呢?未来,我们的免疫规划工作会如何发展?来看专家详细解答。  问:对于近来时常出现的“疫苗怀疑论”,您如何看待?  答:首先请大家一定要相信,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  当前,随着传染病患病率的下降,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及接种剂次的增加,公众对疫苗安全性倍加关注。当出现疫苗不良事件、恶
期刊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焦红表示,目前我国的部分疫苗产品已经进入到了国际采购名单,出口到了“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为守护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贡献。  政策鼓励之下,中国疫苗生产企业有望加快进军国际市场。 《疫苗法》第98条规定:国家鼓励疫苗生产企业按照国际采购要求生产、出口疫苗。而在此前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疫苗法》三审稿中,尚无这样的规定。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疫苗生产国,但所生产的疫苗主要用
期刊
7月1日,上海市开启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在专家看来,生活水平提高以后,怎么扔生活垃圾,反映了人民道德素质的提升。  “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期间走进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仔细倾听来自居委会、企业的年轻党员交流社区垃圾分类推广的做法。总书记强调,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上海要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办好。  “新时尚”,是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定位和期
期刊
“没有一个大V,逃得过电动牙刷”近期引起了强烈共鸣。小小的牙刷为何让这么多人为之着迷呢?  相较于电动牙刷在发达国家的普及率,电动牙刷在我国牙刷市场所占的份额并不高,只有不到8.5%,其余90%多都被手动牙刷占据,可以说是非常小众了。  尽管仍属非主流,电动牙刷却是潜力股,其零售额在2012年还不足4亿元,到2016年时已突破5亿元,产量也稳步上升了100万支。  打开微博,电动牙刷的软文广告随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