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期望,是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心声,也是国际教师教育的重要课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在世界范围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重点,教师从群体的、外在的、被动的发展到个体的、内在的、主动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共同主旨。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教育学者阐述了“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的理念。特别是在21世纪后的学校改革以及课程教学改革中,很多国家更加强调教师专业发展,期望在每一个教室里都能拥有优秀的教师。有的国家甚至制定了“我们的教师,我们的未来”的策略。正如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家琳达·达林-哈蒙德所指出的,为了应对世界飞速变革的时代挑战,“要求我们的教师具备更为广博而又深厚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求我们的教师具备熟练而又多样的教学技能,所有对未来教师的要求本质上就是要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潮流,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成为了中小学教育界的一种共识,而且成为了中小学教育界的一种行动。最近,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杨先国主编出版的《本色语文谭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版)就充分凸现了这一点。该丛书共包括《天一生水》《晴空流影》《磊磊蔓蔓》《前程似景》《白水弦歌》《夏木啭鹂》《四声合律》《临池学书》《九畹芳菲》《晨钟清韵》10个分册。这是他组建语文名师工作室以来,与一群有志向的年轻语文骨干教师开展“本色语文”研究的卓越成果,也是对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探索的实践成果。
综观《本色语文谭丛》,可以清晰地看到,该丛书具有鲜明的四大特色。
一是现实性——切合语文教学的改革。
“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它积淀着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睿智、民族的思维方式;它装载着人类的精神文明。悉心研究,深刻领悟,引领学生热爱它,正确理解和运用它,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漪《本色语文谭丛·总序一》)“语文课是学习语文文字的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托文本,以文本语言为基础,从学生学习的实际与需求出发,有效地进行多样化的语言指导与训练,能不断提高学生品味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现阶段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里和教学过程中“非语文、伪语文甚至去语文”的因素仍然很多,人们对语文教学现状的不满意主要集中在文本(教材)和执教者(教师)上。因此,语文特级教师杨先国在他的语文名师工作室与一群有志向的优秀的年轻语文教师开展两年多时间“本色语文”研究,《本色语文谭丛》就是他们对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探索的一个成果。正如杨先国所指出的:
关于“本色语文”,我最初的意识是它的“回归”,即从对当今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现状不满意,而意识到它的出路应当是“回归”到传统、“回归”到本色上去。传统的、本色的语文是从识字、缀词、对对子、诵诗词、读古文一步步走来,选用的课文大多为历经大浪淘沙留下的蒙学、诗词、联语、文章经典本身,教师教、学生学都是从吟读、识记、背诵开始的,强调工具作用而非急功近利,渗透人文教化而非教条说教。
二是实践性——印证教育理念的源泉。
《本色语文谭丛》是来自于第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思考。这些年轻语文教师在“本色语文”研究中从“强根基”和“重实践”入手。“强根基”步骤是:一是读书。通过阅读《大学》《论语》《老子》《唐宋诗词》《古今联语汇编》《古文观止》等传统经典,培养读书习惯,提升人文素养。二是习字。在书法老师的指导下,两年内安排一定的课时练习书法。三是写诗。在多读多背古诗词的基础上,研习近体诗词格律知识和楹联撰写规则,学会写诗填词撰联,进而加深对诗词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水平,旨在成为“有底蕴、有水平、有追求”的当代语文教师。“重实践”的步骤是:一是教学实践。要求每一位学员上实践课,专家导师和其他学员听课评课,不断修正改善,积累一批教案和课堂实录,为课题研究和教学改革积累素材并在实际操作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二是课题研究。遵循“问题—课题—课程”的研究之路,围绕工作室的主课题,要求每一位学员确立有个人特长和学校特色的子课题,结合各自教学工作,边研究边尝试实践,并在工作室内进行交流,把本人和同行的有效经验运用到教改实践之中。三是教学改革。发现不足,寻找突破口,并进行局部的、能够掌控的小环境的改革尝试,进行积极的探索,积少成多,对所在学校乃至全区的语文教改有所影响和拖动。旨在把“学以致用”放在重要的位置,把“实践中成长”作为行动指南。应该说,《本色语文谭丛》各个分册不仅洋溢着语文教学改革的生动气息,而且反映着对语文教学的深层思考。正如《晨钟清韵》分册的著者所认为的:“这本书既是对过往的回顾与总结,又是教育征途新的一页的开启。它激励着我不断磨砺锻炼,反思探索,从稚嫩走向成熟。期待自己和风细雨般的教师爱能开启每个孩子的心扉,能温暖每个孩子的心田;期待自己能逐步形成本色本真的教育教学风格,以提升教育教学本领。”
三是文学性——凸现语文学科的韵味。
仅仅看各个分册的书名,例如,《天一生水》《晴空流影》《磊磊蔓蔓》等,就能深深感悟到其中的文学气息。至于各个分册中的那些标题和论述,更是凸现出语文学科的无穷韵味。例如,《天一生水》分册的标题有:“教学设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随笔——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学术论文——开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试水作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诗词吟草——纵豆蔻词工,难赋深情”。又如,《白水弦歌》分册的标题有:“三尺讲坛传国粹/廿年粉笔写心声”;“开窗一朵云飞入/下笔千般春涌来”;“至高学问在明德/最好教师是育人”;“身如未正难成教/书若少读愧作师”;“一段云烟挥已去/此身故事说不完”;“白水云山容我隐/古人诗韵伴歌飞”。此外,在该丛书各分册中包括了语文教学设计、语文课堂实录、语文教学随笔、语文教海拾贝、语文教学札记、语文学术论文、语文习作诗词等。《四声合律》分册的著者就深深地体会到:在本色语文研究中,“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从事的语文教学工作,有机会再一次回味咀嚼曾经尘埃落定的研究成果,……与自己心爱的语文教学作一次深度的心灵沟通。” 四是教育性——彰显教书育人的精神。
在对语文教学实践的努力反思中以及对教学工作生活的真实记录中,《本色语文谭丛》还彰显了这些年轻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精神。《晨钟清韵》分册的著者这样写道:“课堂是教师生命的舞台,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晴空流影》分册的著者也写道:“面对鲜活的心灵,在自己的漫漫长大中,坚信并坚持始终用颗赤诚之心,解读关注另一颗。”《九畹芳菲》分册的著者深刻地感悟到:“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是学科老师——传道授业,也应是德育工作者——解惑,不仅解语文之惑,还要解思想之惑。”《白水弦歌》分册的著者也领悟到:“语文教学可以有很多种方式,选择符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特点的,用纯净的语和文的交流方式实践着教书育人的职业誓言,是我平生最大的愿望。”
《本色语文谭丛》清楚地向人们展示,在本色语文的学习、研究和反思中,这些年轻的语文教师在教师专业上确实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迅速的发展,他们都感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正如《天一生水》分册的著者所说:“工作室集结了区内诸多优秀的同行,与他们在一起学习、交流让我永远不缺前行的动力。”《磊磊蔓蔓》分册的著者认为:本色语文研究“让我怀有一颗感恩的心,重新燃起了久违的梦想与激情。这些浅稚的文字见证了我的成长、成熟,显然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前程似景》分册的著者也认为:“工作室给了我一个学习与提升个人素养的机会——重温经典,聆听教诲,不断反思,历练求索”。《晨钟清韵》分册的著者体会到:“这本书既是对过往的回顾与总结,又是教育征途新的一页的开启。它激励着我不断磨砺锻炼,反思探索,从稚嫩走向成熟。”《晴空流影》分册的著者则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期望:“好好琢磨,勤勤恳恳,再过10年,带着‘科学种植’更加醇厚本色的果实……成为一名真正的语文教师。”
在中小学教师的众多教育科研成果中,《本色语文谭丛》无疑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绚丽果实。正如上海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本色语文谭丛》“总序一”中满怀深情地写的:对于青年教师而言,“第一本书付印出版不是成长的终结,而是进一步成长的起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相信,这些年轻的语文教师将会在自己今后的语文教学生涯道路上继续“本色语文”的实践和研究,不断涌现更多的教育科研成果,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而成为“研究型”、“学者型”语文教师。作为《本色语文谭丛》的一位读者,我不仅对此深信不疑,而且充满着殷切的期盼。
(作者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导,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潮流,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成为了中小学教育界的一种共识,而且成为了中小学教育界的一种行动。最近,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杨先国主编出版的《本色语文谭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版)就充分凸现了这一点。该丛书共包括《天一生水》《晴空流影》《磊磊蔓蔓》《前程似景》《白水弦歌》《夏木啭鹂》《四声合律》《临池学书》《九畹芳菲》《晨钟清韵》10个分册。这是他组建语文名师工作室以来,与一群有志向的年轻语文骨干教师开展“本色语文”研究的卓越成果,也是对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探索的实践成果。
综观《本色语文谭丛》,可以清晰地看到,该丛书具有鲜明的四大特色。
一是现实性——切合语文教学的改革。
“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它积淀着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睿智、民族的思维方式;它装载着人类的精神文明。悉心研究,深刻领悟,引领学生热爱它,正确理解和运用它,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漪《本色语文谭丛·总序一》)“语文课是学习语文文字的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托文本,以文本语言为基础,从学生学习的实际与需求出发,有效地进行多样化的语言指导与训练,能不断提高学生品味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现阶段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里和教学过程中“非语文、伪语文甚至去语文”的因素仍然很多,人们对语文教学现状的不满意主要集中在文本(教材)和执教者(教师)上。因此,语文特级教师杨先国在他的语文名师工作室与一群有志向的优秀的年轻语文教师开展两年多时间“本色语文”研究,《本色语文谭丛》就是他们对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探索的一个成果。正如杨先国所指出的:
关于“本色语文”,我最初的意识是它的“回归”,即从对当今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现状不满意,而意识到它的出路应当是“回归”到传统、“回归”到本色上去。传统的、本色的语文是从识字、缀词、对对子、诵诗词、读古文一步步走来,选用的课文大多为历经大浪淘沙留下的蒙学、诗词、联语、文章经典本身,教师教、学生学都是从吟读、识记、背诵开始的,强调工具作用而非急功近利,渗透人文教化而非教条说教。
二是实践性——印证教育理念的源泉。
《本色语文谭丛》是来自于第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思考。这些年轻语文教师在“本色语文”研究中从“强根基”和“重实践”入手。“强根基”步骤是:一是读书。通过阅读《大学》《论语》《老子》《唐宋诗词》《古今联语汇编》《古文观止》等传统经典,培养读书习惯,提升人文素养。二是习字。在书法老师的指导下,两年内安排一定的课时练习书法。三是写诗。在多读多背古诗词的基础上,研习近体诗词格律知识和楹联撰写规则,学会写诗填词撰联,进而加深对诗词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水平,旨在成为“有底蕴、有水平、有追求”的当代语文教师。“重实践”的步骤是:一是教学实践。要求每一位学员上实践课,专家导师和其他学员听课评课,不断修正改善,积累一批教案和课堂实录,为课题研究和教学改革积累素材并在实际操作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二是课题研究。遵循“问题—课题—课程”的研究之路,围绕工作室的主课题,要求每一位学员确立有个人特长和学校特色的子课题,结合各自教学工作,边研究边尝试实践,并在工作室内进行交流,把本人和同行的有效经验运用到教改实践之中。三是教学改革。发现不足,寻找突破口,并进行局部的、能够掌控的小环境的改革尝试,进行积极的探索,积少成多,对所在学校乃至全区的语文教改有所影响和拖动。旨在把“学以致用”放在重要的位置,把“实践中成长”作为行动指南。应该说,《本色语文谭丛》各个分册不仅洋溢着语文教学改革的生动气息,而且反映着对语文教学的深层思考。正如《晨钟清韵》分册的著者所认为的:“这本书既是对过往的回顾与总结,又是教育征途新的一页的开启。它激励着我不断磨砺锻炼,反思探索,从稚嫩走向成熟。期待自己和风细雨般的教师爱能开启每个孩子的心扉,能温暖每个孩子的心田;期待自己能逐步形成本色本真的教育教学风格,以提升教育教学本领。”
三是文学性——凸现语文学科的韵味。
仅仅看各个分册的书名,例如,《天一生水》《晴空流影》《磊磊蔓蔓》等,就能深深感悟到其中的文学气息。至于各个分册中的那些标题和论述,更是凸现出语文学科的无穷韵味。例如,《天一生水》分册的标题有:“教学设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随笔——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学术论文——开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试水作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诗词吟草——纵豆蔻词工,难赋深情”。又如,《白水弦歌》分册的标题有:“三尺讲坛传国粹/廿年粉笔写心声”;“开窗一朵云飞入/下笔千般春涌来”;“至高学问在明德/最好教师是育人”;“身如未正难成教/书若少读愧作师”;“一段云烟挥已去/此身故事说不完”;“白水云山容我隐/古人诗韵伴歌飞”。此外,在该丛书各分册中包括了语文教学设计、语文课堂实录、语文教学随笔、语文教海拾贝、语文教学札记、语文学术论文、语文习作诗词等。《四声合律》分册的著者就深深地体会到:在本色语文研究中,“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从事的语文教学工作,有机会再一次回味咀嚼曾经尘埃落定的研究成果,……与自己心爱的语文教学作一次深度的心灵沟通。” 四是教育性——彰显教书育人的精神。
在对语文教学实践的努力反思中以及对教学工作生活的真实记录中,《本色语文谭丛》还彰显了这些年轻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精神。《晨钟清韵》分册的著者这样写道:“课堂是教师生命的舞台,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晴空流影》分册的著者也写道:“面对鲜活的心灵,在自己的漫漫长大中,坚信并坚持始终用颗赤诚之心,解读关注另一颗。”《九畹芳菲》分册的著者深刻地感悟到:“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是学科老师——传道授业,也应是德育工作者——解惑,不仅解语文之惑,还要解思想之惑。”《白水弦歌》分册的著者也领悟到:“语文教学可以有很多种方式,选择符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特点的,用纯净的语和文的交流方式实践着教书育人的职业誓言,是我平生最大的愿望。”
《本色语文谭丛》清楚地向人们展示,在本色语文的学习、研究和反思中,这些年轻的语文教师在教师专业上确实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迅速的发展,他们都感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正如《天一生水》分册的著者所说:“工作室集结了区内诸多优秀的同行,与他们在一起学习、交流让我永远不缺前行的动力。”《磊磊蔓蔓》分册的著者认为:本色语文研究“让我怀有一颗感恩的心,重新燃起了久违的梦想与激情。这些浅稚的文字见证了我的成长、成熟,显然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前程似景》分册的著者也认为:“工作室给了我一个学习与提升个人素养的机会——重温经典,聆听教诲,不断反思,历练求索”。《晨钟清韵》分册的著者体会到:“这本书既是对过往的回顾与总结,又是教育征途新的一页的开启。它激励着我不断磨砺锻炼,反思探索,从稚嫩走向成熟。”《晴空流影》分册的著者则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期望:“好好琢磨,勤勤恳恳,再过10年,带着‘科学种植’更加醇厚本色的果实……成为一名真正的语文教师。”
在中小学教师的众多教育科研成果中,《本色语文谭丛》无疑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绚丽果实。正如上海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本色语文谭丛》“总序一”中满怀深情地写的:对于青年教师而言,“第一本书付印出版不是成长的终结,而是进一步成长的起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相信,这些年轻的语文教师将会在自己今后的语文教学生涯道路上继续“本色语文”的实践和研究,不断涌现更多的教育科研成果,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而成为“研究型”、“学者型”语文教师。作为《本色语文谭丛》的一位读者,我不仅对此深信不疑,而且充满着殷切的期盼。
(作者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导,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