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词派关于词与读者接受的思考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nzi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州词派为古代词学理论所作的一项重要贡献是,他们比较自觉地论及读者和批评者能动性因素对选择、界定词旨所起的作用,对词在被理解过程中词义的岐异、差殊现象作了探讨和说明,从而从词学的角度补充和丰富了古代接受文学批评的理论,而他们在具体鉴赏批评中存在的一些缺点、误失,又为后人提供了教训。
其他文献
1992年8月10日至14日,中国诗歌史及诗歌理论研讨会在吉林省吉林市召开。会议由《文学遗产》编辑部、吉林大学中文系联合举办,来自国内十余个单位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以当代意识重构中国文学史五十年代以来,文学史研究、文学史的编写和文学史规律性的探讨,可以说是个始终不衰的热门话题。然而"古为今用"一说一经提出,又被实用主义和狭隘功利主义地加以曲解,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受到了意想不到的干扰,甚至在这个领域的部分"地区"几乎走上了歧途。幸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艺领域开始走上了正本清源的道路,古典文学研究和文学史的讨论才有了健康、清新的局面。
第三届辛弃疾研究会议由海南大学、海南师院、海南电大和通什师专联合主办,于1992年4月6日至11日在海口举行。来自包括台湾省在内的各地学者及新加坡学者五十余人参加了大会。会议共收到论文35篇,主题广泛,涉及到稼轩的生平事迹、作品风格、作者心态、人格和创作思维、辛词用典和"以文为词",以及稼轩军事思想等诸方面。关于稼轩生平事迹邓广铭先生在他《读〈漫谈辛稼轩的经济生活〉书后——与罗忼烈教授商榷》一文中针对罗忼烈怀疑辛稼轩"几次被弹劾都与财政有关"、似有贪污敛财之嫌的意见提出反驳。台湾
"飞动"一词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中是经常运用的,但是,人们仅仅把它看作一个比喻词,很少追究它的美学内涵,把它当作一个美学范畴来看待。实际上,如同"气韵"、"势"、"自然"一样,"飞动"一词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它既代表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也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美学理想。
1992年5月8日,《文学遗产》编辑部就中国文学史系列丛书之一《元代文学史》的出版邀请部分在京专家学者座谈。与会者十四人,有人民文学出版社顾学颉、中华书局程毅中、北京大学中文系沈天佑、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李修生、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张俊、人民大学中文系李永祜、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张燕瑾、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科研处孟繁林、丛书编委会主任、本书主编邓绍基、副主任刘世德、沈玉成,以及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吕薇芬、金宁芬、侯光复等同志。会议由《文学遗产》副主编吕薇芬同志主持。座谈期间,与会者畅所欲言,对此书编写方面的成就给予了
1992年5月6日,《文学遗产》编辑部邀请部分在京专家学者出席座谈会,就新近出版的中国文学通史系列之一的《南北朝文学史》发表评论性意见。与会代表充分肯定了《南北朝文学史》编撰方面的成就,同时也实事求是地指出其不足,并就如何编好文学史提出了一些新的构想和建设性意见。出席座谈会的有:北京大学袁行霈、葛晓音,北京师范
诗歌的历史,像一条长江大河。每条江河都有它的源、流、派别。《说文解字》无源字,因为源字本作原,"原,篆文从泉。""泉·水原也,象水流出成川形。""流,水行也。""派,别水也。" 一部中国诗歌史,就是叙述中国诗歌的源、流、派别的发展史。欲明派别,先辨源流。中国诗歌起源于民歌。古之民歌,皆有其不同来源。周之国风,来源于周南,召南,邶,鄘,卫等十五国;楚之九歌,来源于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两汉乐府民歌,来源于赵、代、秦、楚各地;南朝乐府,吴歌来源于江东扬州,西曲来源于荆,郢,樊,邓;北朝乐府民歌,则来源于阴山
文学与宗教之间有千丝万缕的"不解之缘",这恐怕算是文学史的常识了。但我们往往注意了宗教对文学的影响,却忽略了文学对哲学、宗教的影响与渗透。其实,这种情形不仅存在,而且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我们不妨截取唐宋时期诗歌与禅宗公案的关系作为一个"切片",来探寻一番,也许会有"曲径通幽"的感觉。
一、宋参军顾迈顾迈,见《诗品中》。原《诗品》各注皆言其生平事迹无考。今按:顾迈事迹,史乘有零星记载。沈约《宋书·自序》云:"元嘉十七年,始兴王(刘)浚为扬州刺史,……以(沈璞)为主簿,……璞尝作《旧宫赋》,久而未毕,浚与璞疏日:‘卿常有速藻,《旧宫》何其淹耶,想行就耳。’璞因事陈答,辞义可观。……(刘浚)又与主簿顾迈、
一、陆龟蒙陆龟蒙与皮日休友善,彼此多唱和之作,后人并称为"皮陆"。他的文论虽不及皮日休数量多,但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陆龟蒙(?——约881),字鲁望,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天随子。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举进士不第,隐居松江甫里。有《笠泽丛书》、《甫里先生文集》。陆龟蒙虽然科场失利,隐居不仕,长期过着闲逸的生活,但他对社会生活仍颇关心,颇有讽世之作。这一创作倾向也反映在其文论中间。其《苔赋·序》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