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力”与绘画构图的关系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lent_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提出了“知觉力”。“知觉力”与“物理力”虽然都有“力”字,但是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一个是实际存在的物理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知觉力是付诸于人的视觉感受的,是属于创作艺术作品、观看艺术作品而产生的实际存在的心理上的力。以阿恩海姆“知觉力”为切入点,探讨“知觉力”与绘画构图的关系。
  关键词:阿恩海姆;知觉力;绘画构图
  在探讨此问题之前,我尝试用两张拉斐尔的作品导出此问题的含义。图1是拉斐尔早期作品,无论是从构图还是从人物情态刻画上来说还是略顯稚嫩。根据标题的内容,我只从构图上来阐释画面。图1《基督下葬》整个画面并没有像典型的古典绘画那样显得稳定,而是拥挤不堪,画面中两位抬基督的人物感觉很吃力。从姿势上来看,感觉他们要抬不起基督了,基督完全有掉下去的可能,尤其是画面左边的人物身体都开始倾斜,这使观众都为画中人物捏把汗。再者,画面抬基督的那位年轻男子所用的力,由于身体往后倾斜,所以在画面中所呈现出来的力量正好与左面年长男子相反,所以基督随时有掉下去的可能,这使整个画面显现得并不和谐。
  再看图2《嘉拉提亚的凯旋》,此图为典型的圆形构图法,画面中虽然人物动势很大,但是各种动势所产生的力好像是物理力那样相互作用而抵消从而和谐稳定。具体来说,我们可以用四条直线横从嘉拉提亚头部穿过;纵为以最顶端小丘比特、嘉拉提亚为中心的线;其余两条为对角线。在人物的安排上是分组安排,“重力”相似,这样一来,各种力通过各条直线消解于四条线的焦点也就是视觉中心,画面得到了平衡。
  这两幅画虽然都是拉斐尔的作品,但是由于其画面“力”的不平衡与平衡,虽然这并不是物理力,但是人可以通过视觉感应出来。我所举例阐释的力就是本文要阐释的问题。阿恩海姆把这种“力”称之为“知觉力”。为什么称之为“知觉力”呢?阿恩海姆认为:“我们可以肯定,这些信息并不是由理智能力得到的……同样,这些信息也不是由情感能力获得的。”这是在光的作用下大脑皮层对形象直观的反应,是不掺杂着情感体验的一次活动,在此次活动中由于有种类似于物理力的心理力的参与而称此力为“知觉力”。
  知觉力的大小与物理力虽然有相似之处,但是知觉力并不像物理力那样可以测量出来,知觉力无需测量我们的眼睛就能看出。所以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并不会像科学那样通过计算获得数据,而是以一种感觉式的创作方式来进行构图,甚至艺术家并不知道画面中充满着一种力,艺术家也不会盲目地用理性去解析画面,所以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对于这种“力”的判断是凭借着一种感觉性质而判断的。正如阿恩海姆所说:“这种态度,也许艺术家本人完全意识不到。”
  画面平衡时艺术品所呈现出来的符合人内心感受的一种重要方式,格式塔心理学称两者之间相呼应为“异质同构”,这也就解释了大多数优秀的艺术品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平衡的状态。换句话说,艺术家之所以追求平衡也就是人内心需要这种东西。如此说来,“知觉力”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平衡”。而知觉所带来的力的平衡则是一种非理性的原则。以蒙克《呐喊》(图3)为例,画面可以分为三部分,桥以及桥上的人物为一部分,河面为一部分,天空为一部分,三者相区别又相互统一为一整体。画面中心为一捂耳呐喊之人,该人物站一桥上,桥在画面中只是截取一截表现,由右下角开始消失于左上方,前方中心人物的力量明显往下方,后方人物往观众这面走来,蕴含的力沿着桥的扶手向右下角倾斜。从外观看,画面并没有因为中心人物向下的力以及桥向右下角的力而使画面失去平衡,而这主要功劳在于画面中部那深沉的色彩,使得整个画面的下部的左右变得平衡,再加上上部火红的色彩让上部的力有向上之势,使得整个画面不显得下部过分偏重而影响整个画面效果。从画面中我们可知力是可以通过色彩控制,并且承载力的形象并不是有规律的形态,而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而这类“力”是通过视觉而感知的,并不能通过量度来度量得到。所以“知觉力”影响到艺术家的构图是通过一种感觉来得到的。
  在上述我们提到了艺术作品的平衡性,这是由于人本身需要平衡这种状态。那么人为什么需要平衡?阿恩海姆认为:“一个不断地从事于追求和运动的人,总是要设法把构成他生命状态的那种相互冲突的力量组织起来,尽量使它达到一种最佳的平衡状态。在生活中,需要和义务,总是各持一端,互补相让,这就有必要将二者协调起来。因此,他必须不断的在与他一起生活的人之间进行周旋和调解,以便使对立和摩擦减小。”阿恩海姆试图阐释人需要平衡的原因所在,但是他并没有阐释人需要平衡的根本性质所在。我认为,要想解释人为什么需要平衡用生命哲学解释能更好地把握其实质性。
  我在此试举例说明。当小孩子要玩玩具车而得不到时内心总会伤心或者由于伤心而哭泣,当小孩得到玩具车时,内心是欢喜的,内心的伤心瞬间恢复了平静。大人亦是如此。从而我们可知,人总是在索取中而最终达到平静,人从生到死就是到“静”的回归。所以“静”是人生根本的追求,也是人的根本状态,好比是道家所言“万法归一”。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内心是充满着力量,要传达出内在情感来,当传达到画面上后艺术家内心的感受也就恢复到了平静的状态。当艺术家进行艺术构图时亦是如此,由创作欲望激发出来的“动”使画面不够和谐、稳定时,艺术家的视觉感知也会不和谐所以艺术家就会改变这种状态让自己的视觉感受回归到平静的状态,自然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就是平衡的。
  梵高的内心是火热的,对生活、对上帝都充满着无限的爱。他的艺术作品表现也是如此,如图4《星月夜》,画面中笔触虽然纵横飞舞,但是整个画面却是和谐稳定的,没有因为画面的狂放而显得倾斜不安。从这说明,不管你内心是多么的狂热、挚爱,你的视觉感受都是需要平衡的,因为人本身的状态就是静的,如果不静,那么就需要像那颗松柏那样夸张、变形,让画面达到稳定。
  “静”是人生来就有的,这就造就了人的知觉力需要平衡,如果不平衡就打破了人的生理状态,人就会变得不舒服,人们就想办法改变这种现状。这样变形、夸张也就成了使画面达到平衡的一种手段。
  总的来说,知觉力并不是一种物理上的力,这种力是凭感受而获得的,所以在构图中由于感受能力不一样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构图方式;再者,知觉力所呈现的是一种平衡的状态,因为人的生理构造是静的,人的追求也是求得静的回归,所以知觉力所影响下的构图方式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平衡的状态。
  参考文献:
  [1][美]阿恩海姆,滕守尧.艺术与视知觉[M].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
  鲁迅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美人在骨不在皮”。所有美人都是上天恩赐,但没有比较便没有伤害。极品美人,是美在骨相而非皮相。骨相美人,轮廓骨架摆在那里,风骨气质禁得起岁月侵蚀和流逝的考验。皮相美人,五官悦目、肌肤滑腻、眼神撩人,但花开一季,颜色一褪,唯有凋零。所以,冰肌不敌玉骨。真正王道美人,是天生的骨相美。然则,骨相美的美人世间太少了,最典型的是章子怡,她是难得一遇的骨相美奇女子。单看她五官,但觉平平,凑在一起,惊为天人。那
期刊
作者简介:  江敏华,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 主要从事视觉设计及相关理论研究。  颜伟娜,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多篇论文、设计作品发表于专业杂志。
期刊
作者简介:  冯晨习子,出生于1993年12月15日。学历:研究生。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研究方向:写意花鸟  孙冬琴,出生于1990年10月18日。学历:研究生。单位:云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国画人物画  王瀚晨,学历:研究生。单位:云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水彩画  钟兵 ,生日:1990年6月 。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水彩专业
期刊
作者简介:  吴梁君,湖南科技学院美术系讲师。研究方向:油画研究与创作。
期刊
摘 要:石涛的“一画论”是我国艺术史上的一大瑰宝,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一画论”作了简要的分析,从两个方向入手进行探讨:一是“一画论”的艺术内涵,对“一画”的含义分点解释;二是对“一画论”的艺术法则进行总结归纳,对石涛美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做出解释。  关键词:创新;“法自我立”;对立统一;发展  石涛(1642—1707),清初著名画家,善画山水、花鸟。姓朱,名若极,法名元济,又名原济,字石涛,
期刊
摘 要:芜湖铁画是中国画与渗碳钢冶炼锻造工艺相结合的独特工艺品。芜湖铁画的功能经历了“我—我”自我娱乐、民俗文化功能、精神审美功能和以审美价值为主导的多功用性功能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芜湖铁画;铁画史;艺术功能;中国画;宗教  “功能是工艺形成的原始推动力。”[1]一项民间艺术发展到现在必然有它完整的发展脉络, 理清铁画艺术史是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也是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2]历史地考察特定的艺术,
期刊
摘 要:竹久梦二是日本明治和大正时期的著名画家、装帧设计家、诗人和歌人,有“大正浪漫的代名词”“漂泊的抒情画家”之称,曾深受鲁迅、周作人、丰子恺等人喜爱,时至今日仍然对日本美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围绕梦二作品的研究中,大多数都以他描绘成人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但梦二的创作其实是从描绘儿童开始的,并且在儿童童话、童谣、诗、儿童剧剧本等创作领域,有着开创性的地位。但在这一领域,对于梦二的评价不高,研究尚且
期刊
当我们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我们所绘画的是什么,所表现的又是什么?这是在学习绘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学会表现自己”是许许多多的当代青年踏上艺术之旅的过程中都会听到的一句话,也因此,我们都致力于学习并创作出带有自己独特气息的作品。要如何学会表现自己的感情?如何择一切手段,表达视觉美感以及独特的情思,产生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风格,把自己的感情很好地传达给别人,打动人?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中,艺术长
期刊
摘 要:绘画创作的灵感源自于生活,极大多数的艺术家创作的过程即是将具体的、客观的事物表现得别具一格,将具象幻化成意象的过程。通过对具体、客观的事物进行外在的提炼,而后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深入加工。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能散发一种独特的魅力,其所营造的画面视觉效果传递的信息甚至能感动人心,震撼灵魂。  在工笔花鸟绘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自唐、宋、元、明、清至今,出现了无数的伟大杰出的艺术家,其所创作的作品亦
期刊
作者简介:  黎芳(1980-),女,讲师,任教于四川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