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道一以贯之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don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石涛的“一画论”是我国艺术史上的一大瑰宝,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一画论”作了简要的分析,从两个方向入手进行探讨:一是“一画论”的艺术内涵,对“一画”的含义分点解释;二是对“一画论”的艺术法则进行总结归纳,对石涛美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做出解释。
  关键词:创新;“法自我立”;对立统一;发展
  石涛(1642—1707),清初著名画家,善画山水、花鸟。姓朱,名若极,法名元济,又名原济,字石涛,号大涤子、清湘道人、石道人、苦瓜老人、济山僧等。据李驎《大涤子传》可知,“石涛乃靖江王守谦之后,明末同室操戈,是时石涛生始二岁,为宫中仆臣负出,逃至武昌。为避杀身之祸,剃发为僧”。
  1666至1680年,石涛旅居宣城。这一时期,石涛以黄山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搜尽奇峰打草稿图”的思想也是从“游黄山”中获得的。可以说,这一阶段是对石涛山水画艺术创作影响最大的时期。1680至1689年,石涛离开宣城,移居金陵(今南京市)的长干寺。石涛移居金陵是为了养病,但这一时期他仍然创作了很多不朽名作,如《看梅图轴》《荷花》等。1689至1693年,石涛一路北上,来到燕京,梦想着“借书画艺术以飞黄腾达”,但在北京的这几年并未达到他原定的目的。因此,他决心定居于扬州,安心书画。1693至1707年,石涛于1693年秋月回到扬州,并于1697年冬在扬州建成大涤草堂,从此,有了安定的住所。石涛晚年将一生创作实践与求索的理论结晶著成《画语录》一书,此书充分表达了济山僧的绘画美学思想。
  一、石涛“一画论”的艺术内涵
  石涛的《画语录》对于绘画艺术美学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蕴藏着无法估量的艺术价值,是石涛这一艺术大家毕生的艺术实践与探索的理论结晶。在《画语录》这本著作中,不仅谈到了绘画的笔墨技法及石涛在创作过程中的经验感受,还重点谈到了他的美学思想;不仅从绘画美学思想这一角度来阐述石涛本身的艺术结晶,还具有一定的哲学基础。“一画论”是石涛美学思想体系的核心,要充分理解这一概念,就要求我们站在哲学和美学的高度辩证地去理解和论证这一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对石涛的绘画美学思想有进步性、开拓性的认知。
  《画语录》共18章,在第一章里石涛就提出了他整个绘画美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一画论”。
  “太古无法,太樸不散,太樸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
  ……
  盖自太樸散而一画之法立矣。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我故曰:吾道一以贯之。
  以上这段论述是石涛《画语录》的第一章,以一画开宗明义,全章贯穿“一画”的法则。石涛开篇就提出绘画创作本没有法则可言,那么什么时候才开始确立了法则呢?石涛认为法则是靠“一画”来确立的,在这里一画指的是世界万物的根本,并不是指狭义的艺术法则或创作方法。同时,他提出“法自我立”,“一画论”是由“我”发现和创立的,创立“一画论”是因为世界本身没有法则,法则是从无法中产生出来的,世间万物看似无法实则有法,且这个“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法”,而是具体的事物具体的情况由不同的法则去应对。石涛的“一画”便是贯穿在不同事物的具体法则中的,以“一画”应“万法”。在石涛美学思想中,“一画”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第一,“一画”是指世间万物生存、发展、演变的基本法则和规律,由艺术层面上升到了哲学层面。可以说石涛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在哲学上的领悟与见解也是不容小觑,在他的眼里,艺术与哲学是相通的,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一画”这样博大高深的艺术思想。石涛把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融入到了艺术创作中,领悟绘画与宇宙万物的关系,达到了融世界万物为一画的艺术境界。第二,石涛又认为“一画”是绘画创作的根本规律和法则,石涛是一位画家,并且一直在追求与探索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他认为“一画”是世间万物根本规律的同时他认为“一画”也是绘画创作的根本规律,其实也就是在他的思想中认为绘画与世间万物的规律是相通的。第三,通过仔细剖析石涛的“一画论”,发现石涛的“一画”还有另一层的含义,即绘画创作中笔墨技法的表现,如《一画章第一》原文中“腕不虚则画非是,画非是则腕不灵”,大意为“在绘画用笔时,手法不灵活,线条必然死板呆滞;反过来说,如果线条呆板,原因往往就是手法不灵活”。第四,“一画”还指绘画中笔墨的艺术表现形式及规律。因此,石涛的“一画论”美学思想是对绘画的规律、对象、内容、手段、笔墨技巧等因素结合哲学层面进行统一阐述的艺术瑰宝。
  二、石涛“一画论”的艺术法则
  (一)绘画是画家的主观意识与客观对象的统一
  石涛说“夫画者,从于心者也”,是讲画家在进行创作时受自己思想感情的支配并且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现山川的秀丽和人物的不同姿态、鸟兽的性情和草木的特性、池榭楼台的造型结构时,如果不能深刻地感受和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特点,不能细致入微地表现它们的情态和意趣,(画家)就不能理解和掌握“一画”这一世界万物和绘画的根本法则。在这里石涛讲的是“一画”的主观性,绘画艺术与艺术家的主观感受的联系。但石涛在《了法章第二》中却说:“夫画者,形天地与万物者也,舍笔墨其何以形之哉!”讲的又是绘画与艺术对象的客观统一。笔者认为石涛的“一画”不是指一方面的主观性或客观性,而是指艺术家的主观思想与自然的客观表现的统一。在绘画创作过程中,艺术家要有自己的主观感受并且遵从艺术对象的客观发展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一画”这一美学概念,才能做到“意明笔透”,从而达到绘画创作的最高境界。石涛不是一位唯心主义的画家,他有抱负,有治国情怀,也有用市之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南巡到金陵,石涛在长干寺接驾,又于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帝南巡至杭州时二次接驾,后又北上谋求“飞黄腾达”,足以见石涛的抱负之心。奈何他前朝王孙无法改变的身世和新朝僧人的身份,使其抱负无法得以施展。坎坷的人生经历和无法施展的人生志向使绘画成为石涛抒发情感的一种思想寄托,但是在石涛的绘画表现中并不完全是主观臆想出来的对象,而是以大千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事物为依托,加以自己的思想表达进行创作。石涛的画风不拘一格,标新立异但又有“法”可依,有宗可循。在《画语录》一书中,石涛从多个方面否定了世界万物有固定法则,从多个角度阐述“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观点,倡导“我法”。面对同样的景色,不同的艺术家会有不同的想法,也会用不同的表现方法来呈现到画面上,这就是艺术表现的魅力所在,它的生动性与丰富性是无限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所有的艺术表现都是建立在丰富的艺术实践当中去的,都是以艺术实践为基础的。   综上所述,绘画不是画家天马行空随意表达的,而是有客观对象为依托的,其对象就是画家画笔外感受到的天地万物。画家的绘画创作是表达自己对天地万物看法的媒介,但这个媒介是通过画笔描绘出来,并且是画家把自己的看法进行主客观统一后的艺术成果。
  (二)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石涛认为技艺精湛的画家在作画时表面上看来无拘无束、下笔随意,似乎毫无章法可寻,实际上这样的画家并不是肆意妄为,而是已经掌握了绘画的一般规律,并且运用自如,他们在绘画创作中加入了自己独到的艺术领悟与见解。只有把绘画法则领悟得极为透彻、运用得极为成熟的画家才能进入此番自由的境地。这就是石涛所讲的“至法”。
  (三)绘画规律的辩证发展观——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从《画语录》中可以看出石涛是一个非常懂得变通之人,他在书中一开头就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石涛在艺术探索中意识到,在我们生存的世界上做任何事都要遵守一些既定的法则,不是要一味地去认“死理”,而是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灵活、变通的处理。所以石涛反对在绘画过程中一味摹古,主张变“古法”为“我法”,主张“借古开今”。古代绘画延续至今,必然有其固有的法则,对这种法则我们不能一味地去迎合,但也不能任意加以否定,应该批判、有选择吸收、借鉴,然后在古代绘画经验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的想法进行创新。石涛肯定宇宙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变化、发展的,因此,他认为绘画的规律和法则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
  石涛提出的绘画规律的辩证统一为中国绘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中国绘画的继承与创新开拓了一片沃土。
  三、结语
  石涛在我国绘画艺术上的贡献是巨大的,尤其是他的美学思想理论体系。石涛的绘画美学思想具有辩证发展的真理性,主张对立统一,倡导借古开今,倡导“法自我立”。这种辩证发展的绘画理论对现代绘画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对当前社会一些不讲艺术规律或一味迎合艺术规律而不“自立”的绘画风气具有批判功能和教育作用。画家对艺术理论的理解对绘画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一幅作品如果没有艺术理论的支撑是毫无艺术价值的,而石涛留给我们的美学思想正是绘画发展所需要的。石涛的《画语录》一书是我国艺术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而这本书的精华所在便是石涛在开头就提出的“一画论”。有人说:“传统文化的继承,需要有人站在一定的时代高度与古人做深层次的思想交流,才能把传统的精华化作推动时代前进的一种新的能源。”当时的石涛无疑就是站在这样的高度上才给后人留下了经久不衰的艺术精华,而现代的我们更需要以此为前进的方向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断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杨成寅.石涛画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施荣华.石涛“一画论”美学思想新探[J].昆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09).
  [3]胡达生.石涛《画语录》中“一画论”美学概念的内涵[J].西北师大学报,1999,(03).
  作者单位: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石涛在中国画坛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其山水画造诣非常高,花鸟、人物的成就也不容小觑。从发扬传统绘画精髓、变他法为己法这两个方面来谈石涛是如何对传统绘画进行继承与创新的。  关键词:石涛;继承;创新  在摹古之风盛行的明清时代,石涛的绘画艺术是以创新、创造为主的,在那个时代显得尤其珍贵。他的艺术思想、技巧、品格、成就在这几百年来也受到许多艺术家的喜爱、崇拜。石涛与同时代画家最大的不同是他非常推
期刊
摘 要:1899年的夏天,已经59岁的克劳德?莫奈开始了他的“睡莲”连作。这位“阳光的追崇者”,他打破了褐色调子的固定模式,不再依靠平滑的大块面过渡黑白明暗来表现事物的关系,而是平滑地腐蚀人、物的边际,把他们融化成灰尘,变成一小点一小点的色彩。他甚至无视当时流行的肖像题材和历史题材,转而去描绘现实中最自然的场景,以其细腻的情感为世人展现了一幅幅独特而新颖的水光一色的世界——《睡莲》。  关键词:印
期刊
摘 要:考证概括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将希腊传统的古典几何知识用于艺术创作的过程。比较分析了达·芬奇、丢勒等人的重要著作及其手稿中的透视、比例和构型问题。说明在文艺复兴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氛围中,艺术家强调写实与审美的结合,而数学成为写实的重要手段。他们的工作促进了数学和艺术的共同发展,同时,此种方法影响了欧洲后来的绘画。  关键词:文艺复兴;几何学;艺术;刨分;组合;中世纪  绘画和几何学都是空
期刊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作者:郭春蓉  作品:湖湘笠灯  材质:蜂窝纸  来源:湖南文创获奖作品  传统与抽象的碰撞  “斗笠自古出中方,雨雪阴晴他来挡,曾经一度为贡品,有缘遇见乾隆皇。”这是在斗笠之乡——湖南怀化中方县一直传唱的歌谣。  “湖湘笠灯”提取了斗笠所产生的光影美感与造型,以模拟仿生抽象等设计手法重新演绎对传统物件的理解与传承。既可以当一件摆设艺术品,也可以是一组灯具来使用。  文化与创
期刊
摘 要:剪纸是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承载着传统文化内涵。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剪纸文化,一方面是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全新实践探索;另一方面也是在教育体系中渗透文化内涵的一种重要形态。从剪纸艺术本身具备的内在价值入手,通过剪纸艺术所表现出的趣味性与形象夸张性,加深学生对于剪纸艺术的全面理解。以《剪纸》课程为基础内容去完成教学案例的具体分析,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完成小学美术教学过程的实践创新。  关
期刊
摘 要:黑白作为纯粹的色彩,不妖娆,不做作,版画中的黑白语言让我们进入一个又一个梦,这梦境般的世界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真实再现。在版画家的创作作品中,用简单的黑白两色组织画面,不同的黑白对比就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每一位版画家都在黑白之间表达着自己的真实世界。  关键词:黑白;版画;情感表达  版画发展至今,从凹、凸、平、漏四大版种发展革新乃至混合并用,从传统木刻到综合材料的运用,版画技法的外延在不断地
期刊
“美人在骨不在皮”。所有美人都是上天恩赐,但没有比较便没有伤害。极品美人,是美在骨相而非皮相。骨相美人,轮廓骨架摆在那里,风骨气质禁得起岁月侵蚀和流逝的考验。皮相美人,五官悦目、肌肤滑腻、眼神撩人,但花开一季,颜色一褪,唯有凋零。所以,冰肌不敌玉骨。真正王道美人,是天生的骨相美。然则,骨相美的美人世间太少了,最典型的是章子怡,她是难得一遇的骨相美奇女子。单看她五官,但觉平平,凑在一起,惊为天人。那
期刊
作者简介:  江敏华,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 主要从事视觉设计及相关理论研究。  颜伟娜,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多篇论文、设计作品发表于专业杂志。
期刊
作者简介:  冯晨习子,出生于1993年12月15日。学历:研究生。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研究方向:写意花鸟  孙冬琴,出生于1990年10月18日。学历:研究生。单位:云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国画人物画  王瀚晨,学历:研究生。单位:云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水彩画  钟兵 ,生日:1990年6月 。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水彩专业
期刊
作者简介:  吴梁君,湖南科技学院美术系讲师。研究方向:油画研究与创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