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笔花鸟视觉中心的营造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绘画创作的灵感源自于生活,极大多数的艺术家创作的过程即是将具体的、客观的事物表现得别具一格,将具象幻化成意象的过程。通过对具体、客观的事物进行外在的提炼,而后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深入加工。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能散发一种独特的魅力,其所营造的画面视觉效果传递的信息甚至能感动人心,震撼灵魂。
  在工笔花鸟绘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自唐、宋、元、明、清至今,出现了无数的伟大杰出的艺术家,其所创作的作品亦是流芳百世、千古卓绝。历代艺术家们为营造更好的画面视觉效果而不断地努力探索与实践积累,不仅从绘画构图、技法以及色彩、色调的运用上进行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并且也从简单的具体物象观念转化成具有自我性格、独特的意象观念。工笔花鸟绘画艺术不仅是中国、世界上一朵伟大的艺术奇葩,更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灿烂珍贵的艺术作品,让后世的追求者在前人的绘画技法、理论基础上探索并创造出新的视觉审美观念。
  一、视觉中心在工笔花鸟绘画作品中的定义与呈现
  视觉是人类通过眼睛辨别光的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所谓视觉中心,即是你所观看到的具体、客观事物中的主体,一般于艺术领域中出现。在工笔花鸟画中,视觉中心是画面的中心点,亦可以理解为画面的“画眼”的延伸与放大。由于该处的画面更易引起观赏者的喜爱与思考,故视觉中心又被称为“兴趣中心”。当你在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之时,它在你眼中所呈现的视觉效果是什么?是宏大壮观、波涛汹涌的视觉震撼?亦或是清新温雅、秀气碧玉的气爽神清?你又可从中窥探、捕捉到哪些信息?这都是一幅绘画作品所给人呈现的视觉效果,给人带来的视觉幻想。而视觉中心在工笔花鸟绘画作品中又主要以构图、色彩等元素呈现。
  中国绘画的章法为画面布局,即构图,晋朝顾恺之称之“置陈布势”,南朝谢赫“六法论”中又作“经营位置”。唐代张彦远、清代邹一桂在“六法论”中依次认为其为画之总要,经营为第一,可见其极为重要。中国画章法讲究立意定景,要求在画面上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根据画面结构之需要运用主宾、虚实、简繁、呼应、对立统一等法则来营造画面。
  中国画在古代被称为丹青,可见中国画是非常注重色彩的。南朝谢赫“六法”中有“随类赋彩”,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中又有“以色貌色”之说,阐明了绘画的色彩应按照具体事物具体表现。中国画在“随类赋彩”中不仅表现的是事物的固有色和对事物纯粹、客观的色彩描绘,更是为强调事物特征、画面视觉中心与效果而适当地对颜色进行夸张与变色。
  二、古、当代绘画大师对于视觉中心的营造
  北宋韩拙有言:“凡未操笔,当凝神著思,豫在目前,所以意在笔先然后以格法推之,可谓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也。”说明了绘画需构思事物形象成熟在先,而后体态神韵宛若如见,再行下笔绘画。古往今来,艺术家大都通过绘画的章法与色彩、色调的对比统一来呈现画面的视觉中心。
  在历代古人工笔花鸟作品中,我认为最具传统魅力与典型的当属宋人的花鸟小品。宋代的花鸟小品之所以令人百看不厌、爱不释手,皆因为画家对自然的真情流露。画面虽小巧但制作精良,毫无懈怠,可谓倾注了整个心血。在图1中,仅有一禽一木盆,画面所描绘的事物皆为生活中所常见,平淡无奇,但通过作者的构思与渲染,反而显得整体而严密。首先,该画面所采用的是中心构图基本形式,描绘的事物皆在画面的主体位置;其次,运用了动与静的构图法则,对正在飞翔的禽鸟进行了局部深入、精细的刻画,与静止的木盆拉开了距离;最后,加上黑白灰色调强烈的对比,禽鸟为最黑点,木盆为灰,背景为白,使整幅画面的视觉中心在构图、动静、色调三者的相互对比协调统下一目了然,趣味无穷,达到了极佳的视觉效果。
  工笔花鸟画自唐成为独立的画科,在两宋时达到艺术顶峰,而后从元明清至近现代其发展逐渐颓废衰落。20世纪80年代初在文化艺术的全面对外开放的契机下,当代工笔花鸟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不仅在色彩上打破了传统的“勾勒填色”“三矾九染”。在色彩肌理语言上,亦借鉴了西方绘画中肌理的表现手法。当代的工笔花鸟作品的画面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大都意境深远,个人风格鲜明独特。苏百钧、江宏伟、秦艾等都是当代工笔花鸟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而我,更喜爱苏百钧的作品。如图2,整幅画面给人的感觉豁达、自然、朴素。画面的视觉中心集中在一群白鸡身上,有的在小憩,有的则仿佛在窃窃私语,在树根与背景色调的相互配合协调下意境深远,生趣盎然,使人恍若身临其中。图2首先采用的是满构图,画面中巨大的树干、中间一排以及散落在左上方的几只白鸡以及树根的四处延伸铺满了整幅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上的刺激。其次,画家运用了虚与实、呼与应的构图法则,画面中心的白鸡刻画得深入而细致,周围的树根则若隐若现,虚实相生。白鸡的视觉倾向统一以及中间与左上方的白鸡相互联系,前后呼应。最后在画面四周罩以一层淡淡的白色,达到树干、白鸡与背景三者之间的高度协调统一。
  三、我对于工笔花鸟创作的视觉中心营造
  由于我对传统是比较执着的,不喜欢一味地采用肌色、积墨、撒盐等技法去渲染画面,即使这些技法的运用会产生一些意外的甚至是令人赞叹不已的效果,或者能更加充分地把握时间。所以从毕业创作构思伊始,我就确定了我所需要的绘画技法理应是遵循传统的,并且稳扎稳打,步步深入。以下,我将从我的毕业创作《几日闲云何处去》的创作步骤来论述我的观点,如图3所示。
  构图是体现一幅画视觉中心的关键所在。在我的毕业创作中,我所采用的绘画构图的基本形式为满构图,中间为一群白鹭,周围满是密密麻麻的枯叶充满着整幅画面,主要运用了虚实、疏密、动静三个构图基本法则。首先,我的画面视觉中心集中在一群白鹭上,白鹭的精细刻画与周围黄叶、落叶的对比衬托出了画面的虚实关系;其次,白鹭的上方的黄叶与枝干错落交织,严密紧实,不可透風,与白鹭周围的稀疏落叶对比形成了疏与密的对比关系;最后,白鹭的仰视与俯视等各种动态与静止的落叶形成了鲜明的动与静的对比。
  色彩与色调的把握与营造对一幅画的整体效果与视觉影响也是极其大的。在我的创作中,由于我所描绘的季节为秋季,画面里更满是错落的枯叶,所以整体平刷了两遍藤黄。我对于所描绘的白鹭遵循了固有色白色,但由于整幅画的色调为黄调的影响,而又透着些许黄色;落叶与枯叶也同样在固有色的基础上融入了背景色的色调,但根据事物前后左右的影响有的深,有的浅,有的实,有的虚,还有的甚至是稍微夸张的深入。我在画面中几乎没有运用肌理等一些现代绘画技法,从头到尾都是层层分染、烘染,大面积地刷大色块。所以,在最后整体收拾画面的细节上,都是在局部进行分染,直至创作结束。
  我认为,对于绘画的命名也是一种营造视觉效果、视觉中心的体现,表现了一幅绘画作品的情感与意境。有的艺术家对客观事物进行描绘却又很少以之进行直观的取名,如绘花却不会直接取名为花,画鸟不直接取名为鸟。为了更好地使一幅绘画作品锦上添花,艺术家们从具象观念转化成意象观念。关于我的毕业创作的取名,我有感于唐温庭筠《鹊踏枝》中的句首“几日行云何处去”。由于我的创作表达了一种豁然开朗而茫然、不知何去何从的理念,故改成了“闲”。最终我的毕业创作便名为《几日闲云何处去》了。
  总之,我通过构图、色调以及创作的命名营造了我画面的视觉中心。
  四、结语
  在此次的工笔花鸟创作中,由于尺幅的巨大以及知识、经验积累的不足,创作过程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可谓在爱与痛的边缘反复徘徊,但总的来说是乐在其中的。通过在创作过程中的不断思考与尝试以及老师的亲身示范与一步步指导下,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绘画的知识,还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在此,我非常感谢给予我宝贵意见的老师以及与我一起努力奋斗的同学们。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画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389,481.
  [2]徐芳.心境.徐芳写意文论集[M].沈阳:辽宁出版社,2011:47.
  [3]苏百钧.苏百钧创作篇[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26.
  [4]蒋孔阳.形象思维与艺术构思[J].科教文汇,1978,(01).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剪纸是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承载着传统文化内涵。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剪纸文化,一方面是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全新实践探索;另一方面也是在教育体系中渗透文化内涵的一种重要形态。从剪纸艺术本身具备的内在价值入手,通过剪纸艺术所表现出的趣味性与形象夸张性,加深学生对于剪纸艺术的全面理解。以《剪纸》课程为基础内容去完成教学案例的具体分析,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完成小学美术教学过程的实践创新。  关
期刊
摘 要:黑白作为纯粹的色彩,不妖娆,不做作,版画中的黑白语言让我们进入一个又一个梦,这梦境般的世界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真实再现。在版画家的创作作品中,用简单的黑白两色组织画面,不同的黑白对比就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每一位版画家都在黑白之间表达着自己的真实世界。  关键词:黑白;版画;情感表达  版画发展至今,从凹、凸、平、漏四大版种发展革新乃至混合并用,从传统木刻到综合材料的运用,版画技法的外延在不断地
期刊
“美人在骨不在皮”。所有美人都是上天恩赐,但没有比较便没有伤害。极品美人,是美在骨相而非皮相。骨相美人,轮廓骨架摆在那里,风骨气质禁得起岁月侵蚀和流逝的考验。皮相美人,五官悦目、肌肤滑腻、眼神撩人,但花开一季,颜色一褪,唯有凋零。所以,冰肌不敌玉骨。真正王道美人,是天生的骨相美。然则,骨相美的美人世间太少了,最典型的是章子怡,她是难得一遇的骨相美奇女子。单看她五官,但觉平平,凑在一起,惊为天人。那
期刊
作者简介:  江敏华,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 主要从事视觉设计及相关理论研究。  颜伟娜,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多篇论文、设计作品发表于专业杂志。
期刊
作者简介:  冯晨习子,出生于1993年12月15日。学历:研究生。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研究方向:写意花鸟  孙冬琴,出生于1990年10月18日。学历:研究生。单位:云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国画人物画  王瀚晨,学历:研究生。单位:云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水彩画  钟兵 ,生日:1990年6月 。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水彩专业
期刊
作者简介:  吴梁君,湖南科技学院美术系讲师。研究方向:油画研究与创作。
期刊
摘 要:石涛的“一画论”是我国艺术史上的一大瑰宝,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一画论”作了简要的分析,从两个方向入手进行探讨:一是“一画论”的艺术内涵,对“一画”的含义分点解释;二是对“一画论”的艺术法则进行总结归纳,对石涛美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做出解释。  关键词:创新;“法自我立”;对立统一;发展  石涛(1642—1707),清初著名画家,善画山水、花鸟。姓朱,名若极,法名元济,又名原济,字石涛,
期刊
摘 要:芜湖铁画是中国画与渗碳钢冶炼锻造工艺相结合的独特工艺品。芜湖铁画的功能经历了“我—我”自我娱乐、民俗文化功能、精神审美功能和以审美价值为主导的多功用性功能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芜湖铁画;铁画史;艺术功能;中国画;宗教  “功能是工艺形成的原始推动力。”[1]一项民间艺术发展到现在必然有它完整的发展脉络, 理清铁画艺术史是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也是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2]历史地考察特定的艺术,
期刊
摘 要:竹久梦二是日本明治和大正时期的著名画家、装帧设计家、诗人和歌人,有“大正浪漫的代名词”“漂泊的抒情画家”之称,曾深受鲁迅、周作人、丰子恺等人喜爱,时至今日仍然对日本美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围绕梦二作品的研究中,大多数都以他描绘成人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但梦二的创作其实是从描绘儿童开始的,并且在儿童童话、童谣、诗、儿童剧剧本等创作领域,有着开创性的地位。但在这一领域,对于梦二的评价不高,研究尚且
期刊
当我们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我们所绘画的是什么,所表现的又是什么?这是在学习绘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学会表现自己”是许许多多的当代青年踏上艺术之旅的过程中都会听到的一句话,也因此,我们都致力于学习并创作出带有自己独特气息的作品。要如何学会表现自己的感情?如何择一切手段,表达视觉美感以及独特的情思,产生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风格,把自己的感情很好地传达给别人,打动人?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中,艺术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