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风里的晚明风雅(上)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ind543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屏风,一般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作为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屏风的历史由来已久,在西周早期就已开始使用,当时称之为“邸”,是天子专用的器具。及至汉唐,上层社会已经广泛地使用屏风,其形式也较前代有所增加,由原来的独扇屏发展为多扇屏拼合的曲屏,可叠,可开合,材质也由木板上漆后加以彩绘发展为纸糊。宋代以前,屏风上的绘画均绷在硬框上,大约到了北宋,逐渐流行将从屏风上拆下来的单片改装成绢轴,屏条便应运而生。明清两朝,屏条作为中国书画的一种装裱形式,发展得更为成熟,分为独景和通景两类。独景屏如春夏秋冬四景屏,虽各自独立却有固定的次序,因此在张挂时也必须顾及。明末清初,又产生出四幅以上多至十二幅甚至十六幅,紧挂相联成双数的完整画面,称“通景屏”或“通屏”,又称“海幔”。
  通景屏中的十二条屏屏条数量较多,画面绘制复杂,尤其是其中的人物故事题材,往往与时代精神相契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物质生活和思想状态,寓意颇深。烟台市博物馆所藏的《清娱图》十二条通景屏(图一),每屏纵160.5厘米,横40.5厘米,绢本,以工笔重彩绘34位女性形象,融人物、山水、花鸟等多种画科为一体。画中展现的是新春景色,此时柳树尚未发芽,但见松柏葱郁,新篁初生,白梅正吐蕊怒放。庭院中曲径通幽,34位女性集聚于此。在几块屏风的隔断下,她们三五成群,或立或坐,形成几个彼此独立又互相关联的女性空间。精通乐器的女子或奏箫,或吹笙,或鼓拍板,或弹琵琶,或撩拨三弦。坐在桌案旁带项圈的蓝衣女性(图二),右手捏一把轻巧的折扇,左手略微抬起,似在和着乐声吟唱,一位红衣女子翩翩起舞,姿态婀娜。曲声阵阵,婉转悠扬,连站在屏风另一侧的婢女都被吸引,好奇地侧耳倾听。其他女性就在曲声的陪伴下织补闲聊,下棋作画,煮酒论道,浇花赏古,焚香抚琴。有姿容俏丽的女子手擎铜镜,轻点绛唇,有的读书倦了半寐于座,还有的则引颈翘首,望向伸向墙外的苍翠古松(图三)。画中唯一一位取“十分像”的正面画女子(图四),面如满月,着交领右衽红衣,披帛,衣着华贵,仪态端庄。她端坐于作画的女子右侧,却并没有看女伴创作,只是幽幽地向画外望来。与之四目相接,观者心中难免会倏然一惊,竟不知道她看向的究竟是自己所处的苑囿深处还是观者所处的现实世界。
  《清娱图》通景屏中的仕女形象秉承以唐寅、仇英等为代表的带有职业化趋向的文人画家所创造的“新美人”之风,人物身形瘦长,意态娴静,面目敷色妍丽,五官俊俏。这种病态美的纤弱清秀的女性形象,以纤细、修颈、削肩、柳腰为特征,反映出新兴市民文化与传统儒家思想之间的调适。在《清娱图》中,除簪花、舞乐、织绣等娱乐外,其他如下棋和品评书画这一类的活动已与文人雅集没有太大差别。而她们背后的屏风更明确而清晰地表现出文人画属性(图五),其洒脱纵逸的笔意,是文人高雅情趣的折射。古今中外,女性形象的塑造往往反映着彼时彼刻的社会风貌。她们的穿着打扮、吃穿用度,是当时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与思想精神状态的缩影。画中出现的诸多器物和装饰纹样,均带有鲜明而浓重的写实主义色彩。
  家具
  明代嘉靖、万历到清代康熙、雍正(1522-1735年)这二百多年,堪称中国传统家具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家具式样纷呈,常有变化,但均遵循严格的法度准则,造型优美,选材考究,制作精细。在《清娱图》通景屏中,共出现家具9种,分别为:杌凳、坐墩、长凳、椅、香几、桌、案、罗汉床、屏风,从中可一窥明式家具的面貌。
  束腰鼓腿彭牙方凳
  生火的侍女将炉子放在一件束腰鼓腿彭牙方凳(图六)上。家具在束腰以下,腿子和牙子都向外凸出的做法即为“鼓腿彭牙”。明末清初,王朝没落衰亡的背面是对个人精致闲适生活的探寻与追求。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渗透到艺术和设计领域的方方面面,家具制作亦不例外。文人参与家具设计,使文心和匠意达到绝妙平衡。
  高束腰六足香几
  画中黑漆嵌螺钿束腰六足香几(图七),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件黄花梨香几在外形上极为相似(图八)。漆木家具在明代前期取得了耀眼的成就,与永乐、宣德两位帝王对漆木工艺有特殊爱好不无关系。永宣两朝成立了专门的官家作坊,延请名匠进行制作。明中期因政局动荡,漆木家具制作一度衰微,至嘉靖时又重新振作起来。嵌螺钿工艺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是明清时期较为流行的漆器装饰艺术。尤其是明末清初,嵌螺钿工艺的制作达到了高峰,数量众多,品种丰富。画中的香几,属于在硬木家具上使用的嵌螺钿工艺。
  桌、案
  画中出现的桌、案共10件,大部分镶嵌理石板,这一装饰手段广泛见于明清家具中。而家具足端马蹄的形状(图九),则能够体现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的区别。明式家具足端马蹄与清式家具大为不同(图十),从中可明显看出明式家具简洁、优美,而清式家具较为繁复、僵硬。在明万历年间刊刻的《仇画列女传》(图十一)中,也绘有同类形制的足端马蹄,与《清娱图》中的如出一辙,可相互对照。
  屏风
  画中共出现5组屏风,以通景屏中间为界,第一组屏风系折屏,位于左方,泥金地,以工笔重彩绘牡丹孔雀;第二组位于中右方,与第一组同为泥金地折屏,绘鸿雁修竹;第三组与上同,位于右方,绘锦鸡牡丹;第四组为春夏秋冬四景屏,座屏,绘写意山水;第五组为座屏,位于操琴的仕女身后,绘工笔设色的海棠翠鸟(图十二)。画家借助屏风实现了对空间的分割、连接和延伸,既将画面中的仕女分成若干互不干扰的群组,又将之连接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而单景屏中的风景更将观众的视线引向画外。
  器物
  《清娱图》通景屏中出现的器物种类较为丰富,有金银器、漆器、瓷器、青铜器等。
  金银器
  《清娱图》中金彩的大面积使用,无疑是为了彰显上层社会物质生活的奢华。而金银器的描绘则更为细致,这里介绍的是其中三件。
  鎏金菱花口折沿盘(图十三),菱花口,折沿,金灿夺目。辽宋之后,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持续加强。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的一件银鎏金缠枝卷草纹盘(图十四),与此盘在器形上较为接近,作果盘用。   金双耳银台盏,图二中的两位女子面前各放一只,金盏银台,一如宋人对水仙花的称谓,煞是好看。台盏是酒器的一种固定组合,为酒盏和酒台子的合称。画中所绘金双耳银台盏,与《三才图会》中一帧盘盏图(图十五)极为相似。
  鎏金花浇(图十六),在仇英的《贵妃晓妆图》(图十七)中,也有一件花浇,与《清娱图》中的同为鎏金器皿,均为圆腹,细长颈,莲蓬口,带錾,《清娱图》中的这件在腹部还有海棠形开光。
  漆器
  明代漆器品类极盛,其品类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有盒、盘、匣、尊、盏托、碗等,装饰华美,工艺精良。在《清娱图》中出现的漆器,最有趣的是下面两件。
  朱漆戗金如意纹盒(图十八),置于红衣吹笛仕女身后的桌子上,与湖南益阳八字哨元代窖藏的银如意纹盒(图十九)几乎如出一辙。漆器中的如意云纹在宋代已经出现,元、明、清三代使用较多(图二十、二十一)。北宋《释氏要览》记载:“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故菩萨皆执之,状如云叶。”宋以后漆器中的如意云纹便取这里所说的形与意,是吉祥纹饰的一种。其特征是以一个如意头形为单位,作多次反复排列,布满器物。
  在图二女性身后有一只醒目的方胜式朱漆盘,里面装七只小碟,每只碟子里盛放不同小食。方胜式器物出现于明代中期以后,在隆庆、万历等朝的瓷器上均可找到相互印证的实物。明清两代的漆器以多种髹法结合,丰富性远超前代,形成了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各类工艺品都具有一个显著特征,即吉祥纹饰的流行。表现在漆器上,吉祥纹饰的内容集中在福寿、龙凤吉祥等方面,各种寓意纹样屡见不鲜,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甚至将部分漆器直接做成了方胜形和银锭形,如《清娱图》中的这件朱漆盒便是如此。这是中国长期以来追求瑞应祥符思想最集中的反映,也是封建社会末期上层社会思想的写照。
  青铜器
  画中出现的青铜器有鼎、炉、等器形,比较特别的是在香几上放着的炉瓶三事中的簋式炉。《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道:“这里贾母花厅上摆了十来席酒,每席傍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炉瓶三事指焚香用的香炉、香盒和箸瓶。画中女子手中拿着的是香盒,她正从中拈取香料,另有香炉一,箸瓶一,瓶中有香箸和香铲,与《人跸图》可相互对照。青铜器中的簋本为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周时期。宋代以后的瓷器和铜器中多有仿其形制但实为炉的器物,供焚香用。
  织锦地毯上放着一只梅瓶,内插牡丹。明代中晚期,插花艺术更趋成熟完善和系统化,瓶花成为此时的主流。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春冬用铜,秋夏用磁。”张谦德在《瓶花谱》中则云:“古无磁瓶,皆以铜为之。古铜瓶、钵,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或谢则就瓶结实。”画中牡丹有部分枝叶已经发黄,颜色黯淡,应该是插放许久,而其花朵仍显娇艳,十分写实。
  瓷器
  荷叶盖罐,画中这只荷叶盖罐为白釉,直颈丰肩。宋元时期,单色釉的荷叶盖罐多见于龙泉窑瓷器,在枢府釉瓷器中也可见。到了明代,青花荷叶盖罐的数量明显增多。而白釉荷叶盖罐尤以明永乐的甜白釉器最为名贵。
  酒注,自元代开始就已经不再流行与温碗合为一副。但明代饮酒仍习惯热饮,器中酒冷,需随时烫热。图六中婢女在炉上热着的便是一只酒注,此外在方胜形盘旁边也放着一只酒注,器形修长,与另一只釉色相仿,应为青釉瓷器。在河北宣化发掘出土的辽代墓葬壁画中,也出现过类似的酒注,亦为宝珠盖钮,细长颈,丰肩,下腹内收,但《清娱图》中酒注的流已明显变长,弯曲,线条优美流畅,更具有中原特色,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之间的调适与融合。
  渣斗,撇口,长颈,扁腹,有圈足,肩部起弦,釉色青灰,小巧别致。渣斗又称“奓斗”、“唾壶”,用于盛放唾吐物。瓷质渣斗最早见于东汉,三国、两晋时期大为流行。在元人笔记中载:“宋季大族设席,几案间必用筋瓶、渣斗。”可见渣斗是古代上流社会宴饮时用于盛放肉骨、鱼刺等食物渣滓的器皿,是盛具的一种。
  (责任编辑:李珍萍)
其他文献
“唐卡”原为藏语,可翻译为“卷轴画”,是绘制在丝绸、绢面或布面上的一种绘画艺术,也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和宗教用品。“唐”在藏语里是“展示”的意思,就是要用“唐卡”这种艺术形式将壁画上的内容展示出来。唐卡作为特殊的宗教器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绘制过程相当复杂,要求也极高。绘制唐卡的过程本身也就是一种修行行为,在绘制过程中要求画师严格遵循教义中的规定。从其内容上看,不仅有描绘藏传佛教中各种不
期刊
馆藏砚墨文物概述  砚台文物是天津博物馆颇具特色的一类收藏,以其品类齐全、形式多样、质美工精享誉国内外。馆藏砚台文物一千三百佘方,以明清两代传世晶为主,兼有汉、唐、宋、辽、元以及近现代作品。这些砚台大都来自天津著名古文物收藏、鉴赏家徐世章先生的捐赠。  徐世章先生收藏古砚始于上世纪20年代初,终其一生。其收藏古砚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是从京津沪三地著名的文物古玩店(如博雅斋、达文斋、纯古阁、大罗天等)
期刊
一代巨匠张大千曾有语曰“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妇人”,这句话是他仕女题材偏多又得到世人诸多美誉的真实写照。在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张大千“人物画中佛像和仕女价格最高”(张颖《张大千绘画作品市场分析》,《荣宝斋》,2008年4期)。纵观张大千笔下的女性题材作品可以发现,他笔下庄严圣洁与世俗美艳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能够万分自如地呈现,我们不得不对他这种拿捏准确的艺术表达由衷地赞叹。众所周知,四川是张
期刊
近代天津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港口城市,同时又是京师的门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使这里成为军阀政要、皇族贵戚、巨商富贾等各派势力的寓居之所,他们收藏大量珍贵文物,使天津成为文物流通的一方沃土。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孕育了众多文物收藏、鉴赏大家,他们不惜倾注一生心血,致力于古物收藏,殚精竭力地保护、传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建国后,众多收藏家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政府的信赖,纷纷化私为公,慷慨捐献,这
期刊
天津博物馆所藏1770片甲骨,是天博诸多类型藏品中很有特色的一项,也是收藏意义极高的一项。其数量之大,藏品之精,学术价值之高,在国内乃至国际收藏甲骨的公私单位、个人中,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殷墟甲骨,作为20世纪初中国四大学术发现之一,从它浮现于世人眼中的那一天起,就确定了它在文物收藏界的极高地位。甲骨文是中华文明诞生以来,最早的成系统、可识别的文字记录,是了解中华文明源流最原始、最可靠的第一手资
期刊
艺术的世界,也许你永远不懂。  这不,苏富比拍卖行将2014年11月11日在纽约拍卖一幅几乎全白的油画,估价高达1500万至2000万美元(约9000万至1.2亿元人民币)。这个价格不仅让不懂艺术的门外汉目瞪口呆,也让业内人士吃惊不已。  难道,看不懂的才叫艺术?卖得贵才是艺术?离我们远的才算艺术?究竟,我们该怎么谈论艺术和欣赏艺术?  这幅神作名为《无题》,由现年84岁的纽约艺术家罗伯特·雷曼创
期刊
中华民族对玉情有独钟,他们在近万年的玉器发展历程中,创造了难以计数的艺术作品,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之多,用途之广,着实令人惊奇赞叹。天津博物馆藏玉器万余件,纵贯古今,品类丰富,器形精美,在国内外文博界享有盛誉。  神秘古朴的史前玉器  新石器时代玉器距今8000-4000年,主要有生产工具、装饰玉和礼仪玉三大种类,以数量多、造型简、工艺淳朴以及文化内涵丰厚,特别是神话、
期刊
天津博物馆历来重视历史研究和反映历史史实的文献文物收藏,经过长期的征集和接受社会捐赠,已经拥有相当数量的珍贵近代历史文献。这些文献,涵盖近代以来政治、经济、军事、文教、法律、外交、地理、灾荒以及社会变迁等方面的内容。其内容之丰富,精品之荟萃,构成了天津博物馆馆藏的一大特色。  馆藏近代历史文献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清代中后期;一是北洋时期。  清代中后期的文献,作者多为王公贵族、部院大臣、统兵将
期刊
从2000年开始,结合学习、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陶瓷难点,尤其是为了解决馆藏陶瓷器的窑口归属问题,北京艺术博物馆专业人员对古陶瓷窑址进行了全面学习、考察。同时,针对全国古陶瓷窑址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窑址资料无比浩繁的现状,从2009年起,确立了“中国古瓷窑大系”项目,包括展览、学术研究与图书出版等。古瓷窑系列展,作为项目内容之一,启动于2010年,是在耿宝昌、叶喆民、王莉英等专家的指导下和北京艺术博物
期刊
中国绘画历经数千年不断继承、演变的发展,加之蕴含其中的深刻思想内容,使其成为传统艺术门类中最为独特的部分。天津博物馆经过数十年来征集、购买及接受社会捐赠等方式不断完善中国绘画收藏,形成时间跨度从宋迄清的丰富古代绘画藏品和几乎涵盖所有名家作品的近现代绘画收藏,藏品几乎可以串联起一部中国绘画史,在国内外博物馆界享有盛名。  宋元绘画  天津博物馆藏宋元时期的绘画作品数量虽然不多,却以品质取胜,几乎件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