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古诗歌中的“错怪”

来源 :课外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错怪",就是不该责怪而责怪。古诗歌中,往往运用“错怪”这种看似逆情悖理的写法,来倾吐人物内心的强烈情感,抒发诗人胸中郁积的忿懑。
  “错怪”表爱情。“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春怨》)这个女子因怀念在辽西的丈夫,期望在梦中相遇,倾吐别后衷情。可美梦竟被清晨的黄莺啼鸣声惊醒了,所以她满腔恼怒把黄莺从树枝上赶走。对她来说美妙的莺歌已成为讨厌的噪音。这一“梦”一“打”,将少妇的内心活动刻画得惟妙惟肖,真实感人。
  “不喜秦川水,生恨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复经年。”(刘采春《罗歌》)夫婿的离去,夫婿的一去不归,是夫婿的事,这与水和船毫无关系,她却去恨江中的水,水上的船,恨它“载儿夫婿去”,这是没有道理的。然而正因如此,才足以说明她对丈夫的忠贞,同时也反衬“夫婿”一去不归,未免太无情了。这种委婉含蓄的写法,把缠绵的情怨,脉脉的相思倾诉于字里行间,颇能引起人们的同情。
  “错怪”抒乡情。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其他文献
高血压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研究证明由高血压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导致心肌梗死、脑血管等疾病的基础。而高血压、血脂异常是内皮功能损
本文以齐齐哈尔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为例,探讨以“大创”项目推进工程教育认证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通过构建基于通信工程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素质、知识和能力的教学体系,
“令郎”一词,原称“令郎君”,后省作“令郎”。《汉语大词典》释为:“称对方儿子的敬词。”《现代汉语词典》也释为:“敬辞,称对方的儿子。”对话的双方互为“对方”,人们一般把“令郎”理解为对方的儿子,即对话双方中一方的儿子。  但是,有时候,“令郎”并非专指“对方”的儿子,而指称说话双方之外的“第三方”,即“别人”的儿子:  陈和尚道:“……彼时大会莺湖,先父一位,杨执中先生、权勿用先生、牛布衣先生、
《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是说周代的习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先取名,男子20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后代基本上继承了这种习惯。其组合方式主要有以下种类:  1.同义相协  名与字为同义词,二者相为辅佐,互作解释。如: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杜甫,字子美。“甫,男子之美称也。”欧阳修,字永叔。“修,长也”;“永,水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