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拣儿童多处行”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gri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用了冰心先生的题目是因为在我心里,“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唐婉老师的课堂追求与实践。
  拣儿童错过处:回归学科育人,春风化雨
  唐婉老师的课,课如其名,温婉又有力量,恰如那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课堂上,她从不吝啬赞美:“小朋友真是聪明!”“你读得真好,读书就该这样有滋有味。”“小朋友捧着书读的样子,是我站在秋天里看到的最美的风景”……学生回答不清楚的时候,唐老师这样鼓励:“老师知道,你心里明白,可是嘴里说不出来。是呀,我们学语文,有时候就是要学会表达这种感觉。”唐老师常在课堂上“示弱”:“哎呀,我遇到困难了,谁来帮帮我?”“你教教我,我教教你,我们就这样学习。”多美好、多和谐的课堂画面,唐老师课上妙语连珠,令人备受启发。
  教学《会走路的树》一课的生字时,唐老师边说边写,“记字可以再温暖一些,陪别人的时候有时只需要你静静地站立在那儿,什么也不说,只用耳朵听 (写双耳旁和“立”);有时也可以陪着说说话(写‘口’)。”听着这样温暖的话语,“陪”字深深刻在了学生的心里。唐老师这么教“送”:“因为关心(关),送了很远很远(辶),“关”的最后一笔本来是捺,现在却写成了一点。汉字就藏着这样的一种文化,收放之间有谦让。”“陪、送、远”学生早就熟悉,但这些字眼与故事中的情意相连,学生易错过。于是,唐老师带着学生往前面走了一步。在这一步里,汉字不再是横竖撇捺的笔画组合,汉字有文化,有情义,传递着爱和温暖。
  《玲玲的画》一文中的爸爸说:“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唐老师说:“有时候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能让事情发生转机,当然,还需要——‘肯动脑筋’。”然后出示放大镜,将“肯动脑筋”四个字放大。“这个词中的三个字都有‘月’,‘月’在不同位置,有没有变化?”学生观察后发现:“月在下,撇变竖,托举上;月在左,身变长,讲谦让;月左下,身变矮,与右齐。”唐老师领着学生发现了同一个部件的变化。接着学要写的生字“报、拿、及”,唐老师继续引导:“这三个字中有一个部首在不同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又惊喜地发现:“呀!常见的‘手’竟然还藏着这样的秘密,它在不同的字中居然有这么多变化,真是有趣!”唐老师的课堂上始终充满秘密。她带着儿童在熟悉与陌生间交替行走,经历“咦,怎么是这样”的好奇,到“嘿,太有趣了”的渐入佳境。课堂的温度,不仅藏在爱的语言中,更藏在发现的乐趣里。
  拣儿童熟悉处:制造思维冲击波,向深处漫溯
  唐老师常说,和学生在一起,耳朵要醒着,眼睛要睁着,嘴要会说,要及时捕捉学生发言中的生长点。更重要的是心要和学生同频共振,能在学生思维惰性的停滞处制造出冲击波,不时地撩拨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大还是小》是高洪波的散文诗。这样的课文,教什么?唐老师课前和学生谈话:“学生说他的眼睛很大,我说他的眼睛很小,小的呀,他受委屈的时候,连两行泪都装不下。”唐老师又换了一个小眼睛的同学,孩子们都说他的眼睛小,唐老师说:“小到笑起来眼睛只剩下一条缝。不过,他的眼睛有时又很大,大得能装下藍天,装下大海。评评看,课文里他的眼睛是大还是小?”学生有的说大,有的说小,还有的说:“这个大还是小的问题,我还没有想过。”在唐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个个变身“小小苏格拉底”,探讨着“大”和“小”的哲学意义。
  教学《春夜喜雨》时,唐老师这样引导学生感悟“润”的巧妙:
  师:(有感情诵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浇物细无声。
  生:最后一句是“润物细无声”,而老师读成了“浇物细无声”。
  师:你的意思是,我读错啦。按我说呀,润啊,浇啊,不都一样吗?
  生:春雨是很温柔的感觉,浇是一下子就浇上去了(边说边做动作),润是慢慢、慢慢地滋润它。
  师:你们听懂了吧?(生:听懂
  了。)浇是水“哗”一股脑儿倒上去,润呢,是慢慢地,由内而外的。难怪说,这春雨——
  生:润物细无声。
  师:很好!再听!(有感情诵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湿物细无声。
  生:不能用“湿”的,因为如果是湿物的话,那本来它就是湿的,就没有写春雨了。湿物细无声就是指那一个植物是湿湿的。
  师:同学们,我发现你们的听力特别好。“湿”只是一种状态,“润”是一种过程,就像你们刚才反复提到的一个词——(板书:滋润)
  师:什么样的感觉叫“滋润”呢?你们说的都是这样一个意思:这雨呀,淅淅沥沥,如细丝。如细丝般的雨水滋润着万事万物,小草也在这里萌芽了,这样一个慢慢的、由里到外的过程,才叫“滋润”。所以最后一句能改成“湿”或“浇”吗?
  生:不能。
  师:这个雨呀,无声无息,由内而外地滋养着万事万物,所以“细无声”,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春雨》。
  两次“错误”朗读,换来了如此深刻、富有哲理的感悟。唐老师用这样的方式,和学生一起品味诗的用字精准。
  拣儿童情淡处:触发童真童趣,萌发情趣
  唐老师的教学始终基于儿童立场,关注儿童需求,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去。在《会走路的树》一文中,“会走路的树”驮着小鸟去了很多地方,看到了许多有趣的东西,也因此收获了一段真挚的友谊。如此边“走”边“取”(收获)正应了那个“趣”字。故事中,他们到过哪些地方、看了哪些有趣的地方是教学的空白点。想象是孩子的天赋,但他们有时候会忘了情归何处,请看唐老师此处的点拨——
  师:读到这里,故事中有没有你想知道可是作者没有说的?
  生:我想知道他们去了哪些有趣
  的地方。
  师:怎么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想象,让想象飞!
  生:他们去了动物园,看到了凶猛的狮子。
  生:他们去了辽阔的草原,看到了奔跑的骏马。   生:他们去了鸟岛,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鸟儿。
  师:大家想到的地方真多。老师也想让想象飞,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分享吗?
  生:想。
  师:(出示自制绘本《小树小鸟去旅行》)小树带着小鸟出发了,一抬头,看见金灿灿的太阳。小鸟激动地叫起来:“啊,太阳长出了金胡子!”“嗯,好温暖的金胡子!”小树呵呵地笑着。他们来到了一所小学校,看到小朋友的小花伞,小鸟激动地叫起来:“啊,多么美丽的小花!”“嗯,一朵朵不怕风吹雨打的花!”小树呵呵地笑着。他们来到了动物园,看见一只美丽的大孔雀,小鸟激动地叫起来——
  生:哇!多美丽的大扇子呀。
  生:哇!多漂亮的花裙子啊。
  生:哇!孔雀的背后长着这么多美丽的大眼睛啊。
  师:真是特别的眼睛啊。他们累了,就停下来说说话。走啊走啊,他们走到了童话世界,看到——
  生:看到小猪唏哩呼噜,看到小兔扯着兔妈妈的耳朵在说——
  生:猜猜我有多爱你。他们从白天走到夜晚,看到小熊对着月亮喊——
  生:月亮,生日快乐!
  师:就这样,这棵树天天来陪小
  鸟,小鸟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他们一边走,一边收获了——
  生:快乐。
  生:知識。
  生:感情。
  生:友谊。
  师:有一种感情叫友谊。边走边取就叫——(课件出示“趣”)我们一
  起写。
  在学生只围绕去了哪些地方天马行空时,唐老师用自制的绘本引导学生发现童话故事本身的情趣,放飞想象。于是学生重回童眼看世界的乐、趣、情中,用小鸟般的童真视角看事物,以小树善意的笑为回应。这样的教学,既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想象的窗,又延续了故事的情趣,让学生在想象的趣味中感受会走路的树和小鸟之间的真切情意。
  从最早听唐老师上《揠苗助长》《一分钟》,到《第一朵杏花》《一株紫丁香》《鲜花和星星》《秋姑娘的信》,再到《闪光的金子》《怀素写字》《识字6》《春夜喜雨》《玲玲的画》《一匹出色的马》……唐老师的经典课例太多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也太多太多。唐老师喜欢挑战自我,每次都上新的课文。即使某篇课文上第二次,那和前一次上得也不一样,她总是从儿童视角带入新的思考和实践,所以她的课堂有智慧的火花,有思想的光芒,更有情感的温度。
  我想像唐婉老师那样上课,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只拣儿童多处行”。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市洪武路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一、我会写。37%  1.拼一拼,写下来。(10分)  zhōnɡ ɡuó běi jīnɡ kuài lè niǎo yǔ huā xiānɡ  shēn tǐ yùn dònɡ ɡāo xìnɡ hé fēnɡ xì yǔ  2.照样子写下来。(8分:4 4)  (1)  (2)出→ 高→ 今→ 双→ 后→  3.按笔画数写字。(4分)  以 乐 瓜 成 色 风 条 坐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
学生作文水平不高,写作能力不强,不仅说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不尽如人意,还表明学生积累匮乏,语言库存告急。此时,在语文教学中重新认识积累,努力丰富积累,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如何丰富积累?过去,我们主要关注词语积累,这当然是必要的。然而,语言毕竟是第二信号系统,是经验、知识、思想、文化的载体。所以,我们不妨调整视角、转换思路,从语言的源头上着力,带动起语言的积累。反过来,又通过语言的积累,促进知识
《小王子》的经典之处在于不同读者阅读相同的文字可体味到不同的意味,其文与意蕴含着无限丰富情思与丰厚启迪。这深意如同当你脚踏大地,头顶星空,放眼瞭望,尽管你观察的角度有所不同,但是你从每个角度看到的视野总是波澜壮阔、气象万千、震撼心灵。在包罗万象的景象里,生发出想要看见或者是期待看见,让你有了更加强烈、更为迫切的未知之感,求知之望。阅读《小王子》,于我,正是这样一份磁石般的着迷吸引。我相信童话,自然
【教学目标】  1.回顾故事内容,并通过变换叙述角度重新讲述故事情节。  2.聚焦“驯服”,分析其内涵,了解驯服其实是指“要走进对方内心,建立起互相依赖、互相信任、互相负责、互相关怀的关联”。  3.分析大人和孩子的区别,了解其本质区别在于能否用心与外界建立起驯服的关联。(其中2、3为教学重难点)  【教学流程】  一、小王子的旅程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王子》故事的大概情况,也都了解到这个童话故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连贯起来。也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叶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学语文,不仅是得到语文的知识,还要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要把运用知识变成一种
现在很多人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微信,关注上面的动态,而晚上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也是打开微信,秀图片,写心得,看各种评论。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也能利用微信,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呢?于是,我尝试着让“微反思”走入学生的课堂。  一、重视每篇教材的“微反思”,可多角度、多元化提高学生的阅读与语言交际能力  学完一篇课文后,我会让学生写感想或评论,不能长篇大论,而是学着以微信或微博的方式,几十或上百字足矣。
多年来,我们一直用“六书”分析汉字,其中把合体字分为形旁和声旁,形旁和形旁可以组成会意字,形旁和声旁可以构成形声字。其实,这种分析法已经不是很适合现代汉字了,因为,在汉字发展的过程里,由于字形和语音、字义等方面的变化,有很多意符和音符失去了表义和表音的功能,变成了“记号”。如“年”,小篆是从禾、千声的形声字,写作“”。到楷书,“年”因形旁、声旁黏合而成了不能分析的独体记号字。再如“笛”,从竹,由声
“看图写话”,从字面上分析,可以把它拆解为两组关系:看—写,图—话。这两组关系也巧妙地呈现了看图写话的步骤:从感官的捕捉到思维的表达。根据多年的低年级教学实践,我认为一、二年  级的看图写话需要教师在“看”和“写”上下足功夫,做好引导。  一、看的方法  1.学会“看”顺序  许多学生看到图画之后,不知道该从哪里着眼,漫无目的地在图画上扫来扫去,看到哪里想到哪里也就写到哪里,于是,写出来的文字没了
开学的时候,我给我的学生颁发一些奖品,以褒奖他们在过去一学期的勤奋。  这一次的奖品,是一种名叫“百日草”的花种子。  一  作为无孔不入的语文老师,我给学生发一颗花的种子,这是一定藏着要他们写作文的诡计的。  可六年级的学生又岂是那么好糊弄?  所以刘秋苑说:“你会这么好心?别是你给我们一些种子还让我们写作文?”  我其实想说“你猜对了”,但实际上我说的是:“怎么可能?”  “你当真不逼我们写作
教学篇目  《表里的生物》《冬阳·童年·骆驼队》《挖荠菜》。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文章、对比联系,能掌握文章主要内容及表达情感。  2.学习并运用鱼骨图这一工具,帮助自己阅读理解和表达。  3.品味不同作者笔下不同的“童·趣”,理解并体悟“一样的童年,不同的趣事”。  教学过程:  一、一读:“提取信息”找相同  1.今天我们尝试一起来学习三篇文章,课前预习了吗?拿出自己的预习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