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1981年12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我第一次见到《中学生数理化》创刊号。感触颇深——对于刚刚度过20世纪70年代末期那段不寻常的自学时光的我来说,这份读物尤其珍贵。
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几年,我正在读中学,酷爱自学的习惯,使我对数理化情有独钟,全县中学生数理化竞赛特等奖的获得经曆,更激发了自己探究的热情很可惜的是,自学资料太少,屈指可数。我看到《国学生数理化》的第一印象就是,如果这本杂志早几年出现,也许自己的数学、物理、化学能学得更好。
1984年9月,刚刚接任初三毕业班几何教师的我,苦于找不到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的教学参考资料,学校图书室订阅的《中学生数理化》让我眼前一亮,这是我第二次接触《中学生数理化》。尽管当时的人们普遍关注“教师如何教、学生就该如何。学”,而如何主动诱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使其更好地“吃透”几何课本,《中学生数理化》给我提供了不少“食粮”和启迪。
2002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担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者的我,又与《中学生数理化》再次结缘。当时的责编约我写一些稿件,尽管忙碌于国家级实验区之间。仍有零星的稿件提交、发表。2005年以后的数年间,随着自己工作的渊整,几乎每年都有四五篇文章在《中学生数理化》上发表,而以同步辅导、拓宽思路、深化认识、着眼可持续发展的论文特点。也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争取多挤出一些时间,给更多的中学生提供数理化学习的精品“食粮”。
转眼间,30年的时光已逝,对《中学生数理化》来说,是风风雨雨,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不断成长的曆程。而这30年的曆程。何尝不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呢?
《中学生数理化》与我们伟大的祖国同成长,与我自己同成长。
展望未来,我相信,《中学生数理化》能够保持自己独有的办刊风格。不仅在同步辅导、拓宽思路、深化认识等方面与时代同步。而且。在让读者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传递更多的思想,传递更多的智慧——让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我想。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这样的目标完全可以达成。
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几年,我正在读中学,酷爱自学的习惯,使我对数理化情有独钟,全县中学生数理化竞赛特等奖的获得经曆,更激发了自己探究的热情很可惜的是,自学资料太少,屈指可数。我看到《国学生数理化》的第一印象就是,如果这本杂志早几年出现,也许自己的数学、物理、化学能学得更好。
1984年9月,刚刚接任初三毕业班几何教师的我,苦于找不到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的教学参考资料,学校图书室订阅的《中学生数理化》让我眼前一亮,这是我第二次接触《中学生数理化》。尽管当时的人们普遍关注“教师如何教、学生就该如何。学”,而如何主动诱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使其更好地“吃透”几何课本,《中学生数理化》给我提供了不少“食粮”和启迪。
2002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担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者的我,又与《中学生数理化》再次结缘。当时的责编约我写一些稿件,尽管忙碌于国家级实验区之间。仍有零星的稿件提交、发表。2005年以后的数年间,随着自己工作的渊整,几乎每年都有四五篇文章在《中学生数理化》上发表,而以同步辅导、拓宽思路、深化认识、着眼可持续发展的论文特点。也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争取多挤出一些时间,给更多的中学生提供数理化学习的精品“食粮”。
转眼间,30年的时光已逝,对《中学生数理化》来说,是风风雨雨,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不断成长的曆程。而这30年的曆程。何尝不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呢?
《中学生数理化》与我们伟大的祖国同成长,与我自己同成长。
展望未来,我相信,《中学生数理化》能够保持自己独有的办刊风格。不仅在同步辅导、拓宽思路、深化认识等方面与时代同步。而且。在让读者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传递更多的思想,传递更多的智慧——让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我想。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这样的目标完全可以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