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的建筑设计分析之我见

来源 :房地产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dong0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层建筑体量巨大,视觉冲击力强,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技术、美学、文化等魅力,对城市形态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高层建筑风格的转变一直是人们研究、探讨的焦点,探讨高层建筑设计理念的更新与高层建筑设计风格变化的相互关系,将有利于现代高层建筑的发展。下面就此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高层建筑;建筑;规划设计
  0 前言
  随着高层建筑的迅速发展,结构理论和建筑技术也不断得到提高,高层建筑结构形式也开始趋于多样化发展,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但是也随之出现了很多在高层建筑设计方面的问题。在作为城市风景线的同时,高层建筑还面临着如何搞好高层建筑设计的问题,如何多方面实现高层建筑设计的完善是目前高层建筑設计所追求的主要理念。
  1高层建筑的建筑设计
  1.1 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决定了其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高层建筑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①层数增多,高度增加。我国设计有8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有的处于领先地位。②新材料的开发应用,新结构形式的应用。③平面布置与竖向体形更加复杂。现代高层出现了不规则、不对称和曲线形的平面,主要是结构分析技术和计算手段的提高为它创造了条件,需要结构设计更加提高。④耗能减震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2 高层建筑的尺度设计
  主要包括:①整体尺度。整体尺度的均衡非常重要,造型美的高层建筑是建立要很好地处理裙房、主体和顶部的尺度关系;高层建筑各部分细部尺度的划分是建立在整体尺度的基础上的,各个主要部分应有更细的划分,尺度具有等级性,才能使各个部分造型构成丰富。②城市和街道尺度。高层建筑对城市各构成要素也产生重大的影响,是城市的重要景点,不当的尺度会对城市产生不良的影响;街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临街面的尺度对街道行人的视觉影响。③细部尺度。在设计高层建筑中充分地把握各种尺度,结合人的尺度,满足人的使用、观赏的要求,必定能创造出优美的高层建筑外部造型。
  1.3 高层建筑的生态设计
  要求应该受到迫切的关注,这些地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相对严重,对全球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产生威胁。其主要内容为:高层建筑营运系统的生态性设计。建筑平面与体型系数影响建筑采暖能量的需求,它不仅是一个热工性能参数,这意味着减少体型系数可以降低舒适空间的平均成本,在常见的平面形式中,圆形平面可以拥有最小的外围面积,其次是方形。每个建筑基址都有其特殊性,因此,高层建筑的设计通过建筑形式、植被和遮避带最大限度地开发基址剩余区域的潜能。
  1.4 高层建筑体设计的定位
  形庞大,设计者往往贪大求高,大部分精力放在追求立面形式和使用功能上,而往往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筑设计节能意识淡薄,造成高能耗、低效益,影响常年使用,浪费巨大,高层建筑的节能首先应为设计者重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①优化建筑位置及朝向设计。建筑的方位与节能有着直接关系,建筑南向开窗面积尽可能大些,在满足采光条件下,北向、东向窗尽可能小些,从而获得更多的太阳光线,减少热损失,保持室内舒适的温度环境。②优化围护结构墙体设计。目前,在寒冷地区常用的墙体做法有:页岩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粘土空心砖与实心砖复合墙体;粘土实心砖或空心砖岩棉夹心复合墙体等,合适的建筑材料能够提高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③影响建筑节能的其他因素。建筑的形体变化是建筑外露面积的主要因素之一,体形系数越大耗能越多,高层建筑的形体变化不宜过多、复杂,建筑保温材料的选用,建筑构造的合理性应建立在科学、可靠的基础上。
  1.5 确立绿色建筑发展观念
  绿色建筑即环保化、无污染、可循环、能源节省,应贯彻的理念包括以下方面:①强调因地制宜,不能照搬盲从,气候、地理条件、文化传统不同,所做出的设计也应该不同。②强调以人为本,建筑设计的整体化,单独某一项技术不能称之为实施了绿色设计,绿色建筑的策划在投入期会提高5-10倍的造价,但会给今后的使用者带来高达30%的节能实惠。
  2 高层建筑中的分类建筑设计
  2.1 底层入口
  高层住宅的底层入口处一定要避免设在当地冬季主导风的迎风面,而在我国的南方地区,由于比较炎热,因此底层入口可以全部或者是局部架空,避免对夏季通风的妨碍。
  2.2 建筑围护
  人们在高层建筑商居住多半都会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在高层建筑设计中一定要注重建筑维护的安装,从而给居民提供一定的安全感。在高层住宅的窗户设计上,由于高层的风压过大,一方面会对外窗开关造成影响,也会对人们擦玻璃的同时产生不安全因素,因此在外窗的设计上应该设计为推拉的启闭方式。
  2.3 服务设施
  高层住宅建筑在设计上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建筑的服务设施,要在建筑底层入口处设置大楼管理人员的值班室,在值班室中配置夜间电梯紧急呼叫装置、公用电话以及值班人员必要的生活用品;同时还要在大楼内外设计分户信箱以及车辆的存放处,在具体的分户信箱的尺寸安排上,应该大于300mm,同时要保证对墙面面积占用较小的基础上与墙面垂直。
  3 建筑设计的方法
  3.1平面功能(流线)法
  建筑平面设计是解决绝大部分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对建筑物的功能分析时就会对所构想的建筑设计进行具体的分析。虽然建筑是一个三维向量的产物,不应该也不可能单一谈论一个局部,但是对于建筑的今后使用,平面分析还是有必要单独提出和研究的。平面处理的好坏直接作用于建筑的使用功能。
  3.2构图法
  现代建筑的基本体量、空间或其它要素,都可以归纳为简单的几何形体,如矩形、正方形等。建筑设计通过构图要素来分析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从中分析出形体之间的比例、尺度、对比、主从、韵律、均衡、重点等形式美的规律。
  3.3结构法
  结构法亦称为结构主义的建筑设计方法,其主旨是通过建筑的结构形式来表达建筑设计。结构与建筑空间是密不可分的,可以通过结构设计的表达来演绎建筑物的性质,现代建筑大师也曾经把建筑结构要素当作装饰要素来处理。但那些结构要素本身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4符号象征法
  我们把特定的或约定成俗的符号,使用在建筑表面或建筑内部的特定装饰部位;或者,用这些符号来演绎建筑平面以及空间体量。比如国内经常能看到运用传统大屋顶这一特定符号来说明历史文脉的呼应和延续。虽然部分建筑设计生硬的照搬这一特定的符号并不一定能很好的体现建筑文化的传承,但是纵观国内外的很多建筑作品,符号象征法在建筑设计中还是不断的采用。该方法大量运用在一些对建筑形象有特殊要求的建筑设计中,如企业可能试图通过建筑设计与企业符号的结合来展示企业的形象等。
  3.5建筑沿革法
  建筑沿革法,就是要对以往的建筑设计进行系统的分析,从中提炼自然法则、历史、文化和人们的生活习惯、情趣以及人们的思想,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从而进行建筑设计,力求通过建筑设计来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
  3.6综合法
  我们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并不是只针对一个简单建筑而言。大量的群体建筑的建筑设计中,将不同的个体建筑分析为不同的几何形体作为总体的设计方向和研究。使之对于每个单体建筑之间有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清晰地、明辨的。我们运用这种手法设计出了大型的、综合的建筑和城市来。这种方法是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
  4 结束语
  设计师和建筑师要不断地研究人们的居住生活行为和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设计住宅首先要设计生活”,这也从某一方面代表着未来住宅设计的趋势。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文化遗产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和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文化遗产的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博物馆在对文化遗产进行保
澳大利亚终身教育拥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澳大利亚的终身教育政策主要体现出“终身性”和“全方位”两方面的主要特点,并主要通过提高成年人识字阅读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生就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危机使得就业环境压力加大;学校的教育还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生自身的素质也有待
一、开发区基本情况  区位及规划面积  北京八达岭经济开发区位于北京西北,举世闻名的八达岭长城脚下,是北京市联系内蒙、山西和西北各省的门户。开发区于1992年8月成立,2000年12月经市政府批准为市级开发区。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481公顷,控规面积为401.3公顷。  基础设施  经过十五年发展,已基本实现“九通一平”。即园区土地平整、区内道路、供水、排水、电力、通讯、蒸汽、有线电视、集中供热、信
服务社会是时代赋予高校图书馆的历史使命,也是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重要途径,更是当今社会对高校图书馆的迫切需求。近30年来业界同仁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理论研究
【摘要】剪力墙结构体系是指利用钢筋混凝土墙体组成的承受全部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剪力墙技术在当代工程施工中比较常见,对于整个建筑的结构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剪力墙结构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和概述,并阐述其在整个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促进和推动剪力墙技术在建筑行业内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剪力墙结构、结构设计、行业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建筑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Presentation在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的Presentation活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Guided Presenta tion。因此,分课程、分阶段、分内容的Presentation实
对于中国政府与农民的关系问题进行探讨的历史,可以说跟这个问题存在的历史一样悠久。自古以来,“官民关系”一直是许多有识之士关注和思考的主题。近百年来,中国大陆国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