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中的美神

来源 :中学时光·读写在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steelp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我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请看两首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刚结婚时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一道重重的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的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们偶尔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1.联系原文,请用几个词(或短语)概括出“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中“愁”的内涵。
  2.李清照的人生经历了太多的波折,请以“亡国破家”为界,分条列举她后半生的种种磨难。
  3.(1)这篇文章运用的反衬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甜蜜的爱情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灵感也丰富了她的词作内容,从她早期的诗作宛然可见她迷人的风姿。
  B.读李清照的词要善于解读她的“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愁”都包含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C.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但她也写过一些比较豪放、意境开阔的词作,比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以及《渔家傲·记梦》(天接云涛连晓雾)等。
  D.乱世中美神的美,不仅在容颜的美、自信的美、心灵的美,更在于才藻的美、独立不迁的美。
  E.国家不幸诗人幸,多灾多难的乱世成全了李清照,她的作品之所以达到这样的高度,是因为她超越了一己的愁怨,把山河破碎、爱巢倾覆的痛楚融入了诗作。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唐惠忠设计)
  参考答案:
  1.国愁、家愁、情愁、遭人歧视、冷落之愁。(只要答到三点即可。)2.①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②四处逃亡,备受颠沛流离之苦。③生逢乱世,无人理解,遭人歧视,怀有超越时空的孤独。3.(1)①以早年的幸福生活反衬李清照晚境的凄凉;②以世道的艰难反衬李清照的理想美;③以爱情、生活的磨难反衬李清照的心灵美、诗歌美;④以世风“才藻非女子事”来反衬李清照的执著。(2)通过多角度的反衬,突出了李清照身处逆境,关心国事,仍然进行不懈的艺术追求的坚强品格,使“乱世中的美神”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4.B C(B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家愁、情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愁”包含国愁;C项,《武陵春》是婉约词。)
其他文献
专家预测2005年高考语文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设题:  1.感情与体验着眼叙述美好的亲情友情和幸福的体验。  2.生命和自然着眼于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理解和珍爱。如现代化建设与环境,地球家园,呼唤绿色,敬畏生命,展现个性,注重人格发展以及关于印度洋海啸所引发的一系列的思考等。  3.人际关系和人生智慧颂扬人与人之间的爱,尊重与宽容,认识自我,通达乐观,学会放弃,学会忘却,学会沟通,倾听他人,欣赏他人,
期刊
2005年4月潍坊市高三统一考试语文试题的24题要求“请你根据对山东地方风情的了解,就某一风景名胜或风土人情的特色及意义拟一段旅游推介词,要求讲究修辞,体现文采”。这是一道很好的题目,它不仅在句式、修辞手法等方面没有过多的限制,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而且也很好地体现了山东省自主命题的特点。但阅卷中发现学生的平均得分并不高,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句子平淡直白,没有文采;二是对家乡山东的风物了解不多或
期刊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篇好的文章,如果没有好的语言作为载体,那么即使有好的立意和构思,也不能给人以形象的直感,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明确提出作文语言要有文采,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文采飞扬,让作文亮起来呢?    一、巧借诗词拟题,起一见钟情之效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鲜亮的题目,就是一个极好的得分点。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让阅卷者一见钟情。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期刊
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好学而有俊才,官至奉朝请。擅长诗文,也精通史学。他的诗歌多为友人酬和、赠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其散文善以骈文写小品书札,以描写山水景物见长,风格清新挺拔,尽扫齐梁浮艳之风,而蜚声于当时文坛。时人纷纷效仿他的文体,称为“吴均体”。曾奉诏撰写《通史》,上起三皇,下迄齐代,书未竟即去世。著有《吴朝请集》和小说《
期刊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⑴刚刚抖落掉冷酷的冰雪,刚刚穿越逼人的寒风,春天的微笑还很矜持。  ⑵还来不及静静地梳理梦想,还来不及铮铮地鼓起勇气,春天就拔节出活力。  ⑶浅浅的绿意渲染出浓浓的生气,淡淡的花香装点出烈烈的诗情。似乎春天突然给久久郁闷的人们一个朗朗的心情,突然给肃杀的世界一个暖暖的美景。  ⑷于是,春天就成了一年之计,也成了一年之极。  ⑸重重的赞美把嫩嫩的花蕾压得在春寒中瑟瑟发抖,
期刊
高一的一些同学在阅读台湾当代散文家颜元叔的《荷塘风起》时,提出了一些很有深度也很有意义的问题,既涉及到这篇课文的内容,也涉及到它的形式。我把这些问题归拢了一下,在此谈谈我的看法,以求对同学们学习这篇课文有所启发。  1.本文的写作背景与意图。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形式之一,就是城市的膨胀和扩张,这种膨胀和扩张是有它的负面效应的。这种负面效应的“硬件”特征是,一片片高耸的钢筋水泥形成灰色狭窄的城市空
期刊
1.下面的对联各是哪部章回小说的目录?请在括号里写出这部小说的名称。  ①及时雨会神行太保,黑旋风斗浪里白条。《___________》  ②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 《___________》  2.周瑜,字_________,东吴_____(官名),有勇有谋,有儒将风度,但与诸葛亮较量却屡屡失败,故死时长叹“_____,_____。”  3.《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中被称“三绝”的分别是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山东版第三册第四单元主题是“追寻文明的踪迹”,本单元选录了余秋雨的散文《都江堰》。  作为文化散文的代表,余秋雨的散文总能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宏阔的视角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得出富有启示性的结论,给人一种睿智和大美。那么,《都江堰》中又有怎样的文化精义,能给我们怎样的审美启迪呢?笔者将从文章表达主旨和写作技法两方面来加以解读。    主旨——贴近苍生的治民之道    余秋雨笔下有许
期刊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开放性试题业已悄然出现在中考语文试卷上,并且题量在不断加大,分值也在逐年提高。开放性试题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灵活性与综合性。开放性试题不单纯追求答案的唯一性,给考生以比较大的思维空间与选择的余地,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与已有的经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的途径解答问题。答题时只要联系实际,紧扣题意,适当拓展与延伸即可。这对引导
期刊
【考点阐释】  本考点是对语言表达的考查,属于发展等级。“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是文章“有文采”的有效途径之一。高考作文中应恰当地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  一篇文章加上恰当的修辞就像一碗加了调料的色香味俱全的即食面,令人垂涎三尺。所以,在写作中注意运用修辞技巧,会使山上的石头唱歌,山下的流水动情,会使花草倾诉心中的秘密,枯枝败叶讲述生命的真谛,可以造成百川汇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