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均及其《与朱元思书》

来源 :中学时光·读写在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9yky2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好学而有俊才,官至奉朝请。擅长诗文,也精通史学。他的诗歌多为友人酬和、赠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其散文善以骈文写小品书札,以描写山水景物见长,风格清新挺拔,尽扫齐梁浮艳之风,而蜚声于当时文坛。时人纷纷效仿他的文体,称为“吴均体”。曾奉诏撰写《通史》,上起三皇,下迄齐代,书未竟即去世。著有《吴朝请集》和小说《续齐谐记》。
  《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卷七,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书信,述说的是行旅的见闻感受。本文仅是其中的部分节录,原文已散佚不可见。这是一篇用骈体信札形式写成的写景小品文,描绘了浙江境内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段沿途百里秀丽雄奇的水色山光。吴均生活在政治黑暗的南北朝时期。他一生仕途很不得志,梁武帝时,私撰《齐春秋》,书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这使他心灰意冷,加之受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他萌生了隐居的志趣。因此,本文并不是纯粹的写景。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闻、实感出发,着重从“异水”和“奇山”两个方面进行描绘,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清高思想,表达了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带的迷人秋景。作者自叙泛舟悠闲出游,并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引领全篇,集中表达赞美之情。下文便分别作具体的描绘。
  第二段分写水之“异”。用“缥碧”表现富春江的水色,用“千丈见底”、“直视”鱼石夸张地说明水的澄澈、透明。前四句描写的是流势缓慢处。后两句充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贴切地表现了流势湍急处急流奔泻快如飞箭,波浪迅猛势如奔马,使人惊心动魄,如同亲见。
  第三段分写山之“奇”。这部分属详写,由景生情,因情明志。“夹岸高山”六句,从视觉角度来观察、描写富春江两岸险峻的高山。尤其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句显得生动活泼,使高山得以化静为动,使奇山形象具体、饶有情趣。“泉水激石”六句,则从听觉的角度来摹拟、传达山上泉响、鸟鸣、蝉叫、猿啸等各种美妙动听的声音,简直就汇成了一支优美和谐的大自然交响曲!远离了尘嚣,淡泊了名利,又置身于如此生机勃发的胜境,于是,在“鸢飞戾天者”四句,作者情不自禁发出这样的感慨:那些一心为名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雄奇的山峰,也就会平息他们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整天为世俗事务忙碌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作者借景巧妙生发感慨,既渲染了奇峰幽谷的巨大魅力,又抒发了对黑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极大蔑视,也流露了对美好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与向往。作者不愿再多想官场的丑恶,于是在“横柯上蔽”四句,以描写所见“横柯”、“疏条”之景结束全文。这四句通过描绘明暗交替的近景,给作品增添了清幽淡雅的色彩,作者安乐山林、消极遁世之心可见一斑。
  这篇著名的南朝山水小品,语言清新优美,文字简练利落;文章条理分明,表现角度多样;写景状物生动逼真,抓住特征寓情于景。文中所绘景致优美,意境幽远,尤其是多种感官的调动,读来使人如临其境,令人悠然神往。文中句式齐整,以四言为主,多用工整的对偶,又间以六言,使文句整饬匀称,节奏疏宕谐婉,语意转折灵活。细细品读,韵味十足。
其他文献
一天,我收拾屋子,找出两本布满尘土的小学课本。女友说“还不扔了?”我抚摩着书半晌没说话。  妈妈是个一字不识的苗家妇女。家乡有种风俗,一个女人在逝去时,口里必须含银(或金)才能入土为安。所以在贫困人家,积攒块小小的银饰便成了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那一年,妈妈起早摸黑喂了两口猪,终于置了一对银手镯。  在临近高考的那段日子,妈妈时常进城给我送些吃的。她知道我复习忙,每次都是匆匆来匆匆去。有一天,妈妈去
期刊
我有一条缀着红扣子的白色毛巾,这个红扣子是妈妈特意缝上去的,它一直以来也是我用于区别我的毛巾和其它白色毛巾的标志。  一天早上,我洗完脸找毛巾擦脸,却怎么也找不到了,我只好挂着一脸水去找妈妈。妈妈转身来到毛巾架前,很轻易地指出了我的毛巾,“怎么连自己的毛巾都不认识了?”我有点委屈地说:“毛巾上的扣子怎么没有了?让我这个近视眼一下子都找不着了。”妈妈随即诧异地从我手中接过了毛巾翻看着说:“还真的没了
期刊
久仰郭敬明的大名,但直到我读完他的《幻城》后,才真正地对他钦佩。说起《幻城》,我就想起了那忧郁的笔调和令人悲戚的结局。那细腻、凝重的文字间,不知何以会流露出如此感人的芬芳。《幻城》,它当真让我痴迷!  读《幻城》,你会感觉到不是在读一本普通的书,而是在欣赏一部凄美动人的电视剧。书中的人物跃然纸上,让你触目伤怀,数日余悲。一个虚幻的世界里,包围着主人公的爱便是主题。主人公被这些爱禁锢着,不能挣扎,最
期刊
人生悠悠,烦恼多多。一点儿也不错,谁要是没有几件烦心事,那还叫人生?可我的烦心事也太多了,说起来可真是离谱。  首先这名字就给我找麻烦。本人叫李赵立,可总有些同学不这么叫我,由于“李”和“立”与“梨”读音相近,“赵”与“找”音也差不多,所以我有了个“雅致”的绰号:“梨找梨”。感谢同学们的“赐予”,更得感谢爷爷给我起了这么个“好”名字。  还有一件烦心事也不能不提。咱们一大家子十三口人,按理说该各具
期刊
我感谢希望。  自从有了希望,每天黄昏的课后,我都会打开日记本认真记下一天来的收获,记下心中存有的新的希望;自从有了希望,我每天的生活都充满了快乐和阳光,我那孤独的濒临死亡的心灵重新开始生长;自从有了希望,我找到了一个和别的孩子一样天天开心、自由成长的自己。我感谢希望,更深深感谢那些给我希望的知名不知名的人们。  我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可太多的不幸曾使我一度走向绝望。母亲给了我生命却过早地离我而去
期刊
序    疯子、茄子、柿子、松子四人感情比海浅一点、比地薄一点、比二锅头淡一点,很深、很厚、很浓。四人结成“四人帮”。我是疯子。  “四人帮”不具有任何黑社会性质。我们从未走私过毒品,倒卖过军火。尽管不具黑社会性质,我们依然拥有严密的组织。  一起惹祸。多年师生斗争经验表明,惹祸受罚有人陪伴,心理承受力大大加强。  一起上厕所。每次我被强制去解手,总是在厕所里转悠几圈,又跟着回来。某日,一位教师走
期刊
六月的鲜花开遍原野,青草在微风的抚摸下欢快地舞蹈。我随手拿出一份报纸。  上面的新闻《在他乡》令人回味: 一位学子一直在外地求学,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她一直以自己有一个没文化的农民父亲为耻,在城里求学时从不让父亲来看她,父亲也就从未跨进学校大门。再后来,她定居于城市,又忙碌于自己的事业。直到那天,父亲病危的噩耗传来,她才醒悟。她回想起父亲在田中耕种,辛苦地劳作,只为凑齐一笔天文数字般的学费;想起了
期刊
专家预测2005年高考语文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设题:  1.感情与体验着眼叙述美好的亲情友情和幸福的体验。  2.生命和自然着眼于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理解和珍爱。如现代化建设与环境,地球家园,呼唤绿色,敬畏生命,展现个性,注重人格发展以及关于印度洋海啸所引发的一系列的思考等。  3.人际关系和人生智慧颂扬人与人之间的爱,尊重与宽容,认识自我,通达乐观,学会放弃,学会忘却,学会沟通,倾听他人,欣赏他人,
期刊
2005年4月潍坊市高三统一考试语文试题的24题要求“请你根据对山东地方风情的了解,就某一风景名胜或风土人情的特色及意义拟一段旅游推介词,要求讲究修辞,体现文采”。这是一道很好的题目,它不仅在句式、修辞手法等方面没有过多的限制,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而且也很好地体现了山东省自主命题的特点。但阅卷中发现学生的平均得分并不高,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句子平淡直白,没有文采;二是对家乡山东的风物了解不多或
期刊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篇好的文章,如果没有好的语言作为载体,那么即使有好的立意和构思,也不能给人以形象的直感,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明确提出作文语言要有文采,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文采飞扬,让作文亮起来呢?    一、巧借诗词拟题,起一见钟情之效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鲜亮的题目,就是一个极好的得分点。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让阅卷者一见钟情。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