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修辞 写活语言

来源 :中学时光·读写在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aof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点阐释】
  本考点是对语言表达的考查,属于发展等级。“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是文章“有文采”的有效途径之一。高考作文中应恰当地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
  一篇文章加上恰当的修辞就像一碗加了调料的色香味俱全的即食面,令人垂涎三尺。所以,在写作中注意运用修辞技巧,会使山上的石头唱歌,山下的流水动情,会使花草倾诉心中的秘密,枯枝败叶讲述生命的真谛,可以造成百川汇海,激情澎湃;也可以造成轻风拂琴,嘤嘤成韵的效果。同时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还有启迪构思、结构文章等多方面的作用。
  下面先让我们来看两段文字: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香车宝马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揾你彷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2004重庆高考满分作文片断)
  水,就像孩子,他们成长着,但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
  山,就像父母,虽然他们在一天天的老去,但在孩子的眼中,他们沉稳,让人能依靠,父母像大山,父母永远是父母。
  天空中的小水珠,一滴两滴……凝结成一片厚厚的云,就像母亲腹中的胎儿,一天天地长大。
   雨滴坠落下来,它们汇入山脚的溪流,雀跃着。它们顺着山势顺着山的引导,奔流着。就像父母牵着跌跌撞撞的孩子教他们走路。(2004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片断)
  显然这两段文字的精彩之处就是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修辞手法。
  第一段文字综合运用了引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了辛弃疾心中的苦闷、愤怒和始终不忘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第二段文字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另外主要的是“水,就像孩子”“山,就像父母”这种比喻又起到启迪思路,结构文章的作用,赋予话题以极富生活化的鲜活,而亲情、血缘关系的自然生发、联想,又使得话题思辨思想有了生命化色彩。
  【示范例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时候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专门卖草帽,小儿子专门卖雨伞,老太太整天都处于忧虑中,因为一到天晴的时候,她就担心小儿子的生意不好做,一到下雨的时候,她又担心大儿子的生意不好做。后来有人告诉她:“下雨时你就想小儿子的生意如何好,天晴时你就想大儿子的生意如何好,那你不就快乐了吗?”老太太按照这种方法去想,果然天天都觉得很快乐。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事情的结果往往都是由我们自己的心态决定的,有了一个好的心态,苦中也能尝出甜味来。请以“心态与结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生命因乐观而轻舞飞扬
   佚名
  
  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
  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当快乐向我们招招手,而我们却抓不到时;当成功与我们打个招呼,却擦肩而过时;当夕阳露出灿烂的笑脸,却在山那边消失不见时,我们的心底便会滋生一种愁绪,浓浓的,充盈着,而又无可奈何。快乐与成功有时仅是一步之遥,但却不属于自己。是做乐观者,勇敢地面对一切,用生活的激情去打磨自己,还是就此沉浸在不快乐中,让失败将你打入地狱?我想,我们应该都会选择前者,因为——有什么样的心态,便会结出什么样的人生之果。
  冬,寒风凛冽,我们无须畏惧。因为寒冬孕育着温馨的春,在万籁俱寂中,仿佛能嗅到那隐藏在不远处的鸟语花香,生机勃勃;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不要担心,金色的秋天在向你招手。
  “倚南窗以寄傲”,“眄庭柯以怡颜”,我仿佛看到,在那幽雅的庭院里,立着一位伟大的隐者。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虽壮志不能酬,但他怡然自得,于是便追求一片心灵的桃花源。或许离开了官场,他从此就不能尽展自己的才能;或许,离开了官场,他的前途不能再飞黄腾达;或许……
  然而他最终选择了活出自己。樊笼再好,也终归是要逃离的;即使归隐的生活再平淡,他也坚定不移地选择了。生活在自然和谐之中,因而可用另一种心态看待生活:宁静、自由、优雅,也是心的追求。于是我们看到了陶渊明另一种人生态度的写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生活之于我们,因人而异。有人说:“生活是一杯咖啡,很苦涩”;有人说:“生活是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而我要说:“生活是一杯香茗,即使苦一点,也终究散发出诱人清香。”
  我曾经抱怨过上苍,为什么对我这样不公平,似乎在一刻之间,所有的苦难都集中到了我身上。然而现在我明白了:所有的痛苦都是人生必经的驿站。经过了风雨的磨砺,才会感到彩虹是如此的优美。用坚定意志与彩色的理想去打造精彩的人生。
  也许做不到大诗人的豪放,但可以做到破茧成蝶的坚韧。拥有乐观的心态,就能顺利地达到成功的彼岸。
  乐观的心态对于人生,就像阳光对于黑暗,清泉对于干涸的生灵,灯塔对于航船!
  
  【例文评析】
  本文多种格式运用,给人以文采飞扬,酣畅浓烈之感。
  开篇就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来对比说理,摆出自己的观点。接下来使用排比列举种种不愉快的现象,那么面对这些现象应该怎么办呢?到此作者水到渠成地用一个选择设问托出自己的观点:做乐观者,勇敢地面对一切。接下来又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和他的事例,对乐观的心态进行进一步的肯定。第八段中主要使用比喻手法,说理精辟。结尾以排比形式强调乐观心态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升华主题。
其他文献
六月的鲜花开遍原野,青草在微风的抚摸下欢快地舞蹈。我随手拿出一份报纸。  上面的新闻《在他乡》令人回味: 一位学子一直在外地求学,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她一直以自己有一个没文化的农民父亲为耻,在城里求学时从不让父亲来看她,父亲也就从未跨进学校大门。再后来,她定居于城市,又忙碌于自己的事业。直到那天,父亲病危的噩耗传来,她才醒悟。她回想起父亲在田中耕种,辛苦地劳作,只为凑齐一笔天文数字般的学费;想起了
期刊
专家预测2005年高考语文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设题:  1.感情与体验着眼叙述美好的亲情友情和幸福的体验。  2.生命和自然着眼于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理解和珍爱。如现代化建设与环境,地球家园,呼唤绿色,敬畏生命,展现个性,注重人格发展以及关于印度洋海啸所引发的一系列的思考等。  3.人际关系和人生智慧颂扬人与人之间的爱,尊重与宽容,认识自我,通达乐观,学会放弃,学会忘却,学会沟通,倾听他人,欣赏他人,
期刊
2005年4月潍坊市高三统一考试语文试题的24题要求“请你根据对山东地方风情的了解,就某一风景名胜或风土人情的特色及意义拟一段旅游推介词,要求讲究修辞,体现文采”。这是一道很好的题目,它不仅在句式、修辞手法等方面没有过多的限制,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而且也很好地体现了山东省自主命题的特点。但阅卷中发现学生的平均得分并不高,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句子平淡直白,没有文采;二是对家乡山东的风物了解不多或
期刊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篇好的文章,如果没有好的语言作为载体,那么即使有好的立意和构思,也不能给人以形象的直感,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明确提出作文语言要有文采,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文采飞扬,让作文亮起来呢?    一、巧借诗词拟题,起一见钟情之效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鲜亮的题目,就是一个极好的得分点。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让阅卷者一见钟情。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期刊
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好学而有俊才,官至奉朝请。擅长诗文,也精通史学。他的诗歌多为友人酬和、赠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其散文善以骈文写小品书札,以描写山水景物见长,风格清新挺拔,尽扫齐梁浮艳之风,而蜚声于当时文坛。时人纷纷效仿他的文体,称为“吴均体”。曾奉诏撰写《通史》,上起三皇,下迄齐代,书未竟即去世。著有《吴朝请集》和小说《
期刊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⑴刚刚抖落掉冷酷的冰雪,刚刚穿越逼人的寒风,春天的微笑还很矜持。  ⑵还来不及静静地梳理梦想,还来不及铮铮地鼓起勇气,春天就拔节出活力。  ⑶浅浅的绿意渲染出浓浓的生气,淡淡的花香装点出烈烈的诗情。似乎春天突然给久久郁闷的人们一个朗朗的心情,突然给肃杀的世界一个暖暖的美景。  ⑷于是,春天就成了一年之计,也成了一年之极。  ⑸重重的赞美把嫩嫩的花蕾压得在春寒中瑟瑟发抖,
期刊
高一的一些同学在阅读台湾当代散文家颜元叔的《荷塘风起》时,提出了一些很有深度也很有意义的问题,既涉及到这篇课文的内容,也涉及到它的形式。我把这些问题归拢了一下,在此谈谈我的看法,以求对同学们学习这篇课文有所启发。  1.本文的写作背景与意图。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形式之一,就是城市的膨胀和扩张,这种膨胀和扩张是有它的负面效应的。这种负面效应的“硬件”特征是,一片片高耸的钢筋水泥形成灰色狭窄的城市空
期刊
1.下面的对联各是哪部章回小说的目录?请在括号里写出这部小说的名称。  ①及时雨会神行太保,黑旋风斗浪里白条。《___________》  ②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 《___________》  2.周瑜,字_________,东吴_____(官名),有勇有谋,有儒将风度,但与诸葛亮较量却屡屡失败,故死时长叹“_____,_____。”  3.《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中被称“三绝”的分别是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山东版第三册第四单元主题是“追寻文明的踪迹”,本单元选录了余秋雨的散文《都江堰》。  作为文化散文的代表,余秋雨的散文总能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宏阔的视角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得出富有启示性的结论,给人一种睿智和大美。那么,《都江堰》中又有怎样的文化精义,能给我们怎样的审美启迪呢?笔者将从文章表达主旨和写作技法两方面来加以解读。    主旨——贴近苍生的治民之道    余秋雨笔下有许
期刊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开放性试题业已悄然出现在中考语文试卷上,并且题量在不断加大,分值也在逐年提高。开放性试题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灵活性与综合性。开放性试题不单纯追求答案的唯一性,给考生以比较大的思维空间与选择的余地,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与已有的经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的途径解答问题。答题时只要联系实际,紧扣题意,适当拓展与延伸即可。这对引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