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习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提高职业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使职校生增强生存能力的具体落脚点
【关键词】职业技能 专业技能素质 职业道德素质 学习能力 生存能力的培养
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快速转型的时期。每一个社会成员无不受到转型期的影响和制约。面对这样一个充满了众多变数和压力的社会,人们将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的答案都不约而同地放到对职业教育上。 但在国内职业教育界,生存能力教育尚属新生概念。虽然,我们的职业教育中在培养学生就业技能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但我们必须要意识到,我们的职业教育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广义上的能力,也就是现在所谈的“生存能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生存能力教育的深层次含义进行深入地理解。
众所周知,我们的职业教育目标应当是培养一批适应社会激烈竞争、并在竞争中求得不断发展的人才。但何谓人才,我们先来看一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四条人才标准:(1)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2)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3)会吸收信息、运用信息;(4)科学的利用人与自然资源。
结合当今社会对学生能力的普遍要求,以及在日常职业教育工作中的体验和认识,我认为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生存能力至少做到以下两项内容:
一、在教学中灌以“加强人格培养,完善学生人格修养”的理念
人格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环境加以不间断的影响。人格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篇幅关系,仅对目前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所存在的核心问题作讨论。众所周知,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一群独生子女,是生活在“速食时代”的独生子女,他们对容易接受更强烈的色彩、多变的节奏,创造能力强,注重个人性格的张扬、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容易情绪化、个人意志薄弱,劳动观念缺乏,好高骛远,承受能力较差,容易产生“易拉罐行为”,甚至传统的价值观念都已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他们已经不甚理解诸如“孔融让梨”故事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人传统的谦让、分享的精神。他们的观念中已习惯于“梨,先挑大的吃”,“小梨最后吃,甚至扔掉”。而就我们目前面对的中专生,不仅具有上述共性,还存在着因为中考未能进入高中而造成的自信心缺乏的特征,性格上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极大的自卑。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们的上述病征对症下药,教育他们要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对看起来毫无希望的事情仍然要不断的努力。总之,教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的整体文化环境通过教师而起作用。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科伯等人对教师的关键性作用研究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把教室变成学生互相证实自己观点的场所。包括建立规范,如坚持个人解决问题的观点,向同伴解释个人的解决方法,听取同伴的解释或感受同伴想达到一致的意图及解决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加强人格培养,逐步完善学生人格修养。
二、在教学中强调“强化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我们在生存能力教育中需要抓好“三基”,(《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学》中“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们的理论基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课程”),但更需要我们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们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们从原有的条条框框中跳出来,更多地去创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以往的实验教学多采用“讲解→示范→操作→报告”的程序,往往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与创造能力,也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和学矛盾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采取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我们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满足于概念的陈述、资料的罗列,能旁征博引算是好的,很少有思想方法论上的思考。笔者认为,现代教学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首先就要特别注重怎样发现、培养、强化学生的兴趣、爱好、好奇心。
学校培养的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他们被社会需要的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自我认可的程度。适应社会的能力,不仅包括掌握从业的技能,还包括懂得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调整、发展自己的能力。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传授的自然产物,它是集知识、技能、自信、自强、价值观于一体,融理论实践于一身的综合能力。要使我们的学生有信心面对社会的选择,在校期间就应注重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要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我们老师必须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能力状况,作出认真的分析和及时的处理。把握好社会与人生、做人与治学等方面的总体设计,寻求人才观念、培养目标等在更深层次上改革的一个切入点或突破口,从以“知识积累”为中心目标,逐步转向“以人为本”的生存能力教育这样更高层次的目标。
【关键词】职业技能 专业技能素质 职业道德素质 学习能力 生存能力的培养
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快速转型的时期。每一个社会成员无不受到转型期的影响和制约。面对这样一个充满了众多变数和压力的社会,人们将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的答案都不约而同地放到对职业教育上。 但在国内职业教育界,生存能力教育尚属新生概念。虽然,我们的职业教育中在培养学生就业技能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但我们必须要意识到,我们的职业教育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广义上的能力,也就是现在所谈的“生存能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生存能力教育的深层次含义进行深入地理解。
众所周知,我们的职业教育目标应当是培养一批适应社会激烈竞争、并在竞争中求得不断发展的人才。但何谓人才,我们先来看一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四条人才标准:(1)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2)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3)会吸收信息、运用信息;(4)科学的利用人与自然资源。
结合当今社会对学生能力的普遍要求,以及在日常职业教育工作中的体验和认识,我认为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生存能力至少做到以下两项内容:
一、在教学中灌以“加强人格培养,完善学生人格修养”的理念
人格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环境加以不间断的影响。人格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篇幅关系,仅对目前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所存在的核心问题作讨论。众所周知,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一群独生子女,是生活在“速食时代”的独生子女,他们对容易接受更强烈的色彩、多变的节奏,创造能力强,注重个人性格的张扬、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容易情绪化、个人意志薄弱,劳动观念缺乏,好高骛远,承受能力较差,容易产生“易拉罐行为”,甚至传统的价值观念都已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他们已经不甚理解诸如“孔融让梨”故事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人传统的谦让、分享的精神。他们的观念中已习惯于“梨,先挑大的吃”,“小梨最后吃,甚至扔掉”。而就我们目前面对的中专生,不仅具有上述共性,还存在着因为中考未能进入高中而造成的自信心缺乏的特征,性格上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极大的自卑。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们的上述病征对症下药,教育他们要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对看起来毫无希望的事情仍然要不断的努力。总之,教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的整体文化环境通过教师而起作用。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科伯等人对教师的关键性作用研究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把教室变成学生互相证实自己观点的场所。包括建立规范,如坚持个人解决问题的观点,向同伴解释个人的解决方法,听取同伴的解释或感受同伴想达到一致的意图及解决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加强人格培养,逐步完善学生人格修养。
二、在教学中强调“强化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我们在生存能力教育中需要抓好“三基”,(《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学》中“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们的理论基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课程”),但更需要我们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们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们从原有的条条框框中跳出来,更多地去创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以往的实验教学多采用“讲解→示范→操作→报告”的程序,往往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与创造能力,也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和学矛盾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采取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我们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满足于概念的陈述、资料的罗列,能旁征博引算是好的,很少有思想方法论上的思考。笔者认为,现代教学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首先就要特别注重怎样发现、培养、强化学生的兴趣、爱好、好奇心。
学校培养的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他们被社会需要的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自我认可的程度。适应社会的能力,不仅包括掌握从业的技能,还包括懂得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调整、发展自己的能力。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传授的自然产物,它是集知识、技能、自信、自强、价值观于一体,融理论实践于一身的综合能力。要使我们的学生有信心面对社会的选择,在校期间就应注重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要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我们老师必须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能力状况,作出认真的分析和及时的处理。把握好社会与人生、做人与治学等方面的总体设计,寻求人才观念、培养目标等在更深层次上改革的一个切入点或突破口,从以“知识积累”为中心目标,逐步转向“以人为本”的生存能力教育这样更高层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