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律格对明代图像的“观看之道”

来源 :美与时代(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zs1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柯律格(Craig Clunas)从观者和接受者切入中国艺术史,通过对各类观看行为的历史原境的还原,将“观看”回归到对明代的理解中,更加能够看到被以往的艺术史所忽视的目光和声音,对“观看”的问题进行了解读,成为了对艺术史与众不同的叙事方式.柯律格对明代图像的“观看之道”从中西绘画的观看之道的建构、明代的特定观看主体和观看语境、柯律格对中国艺术观看方式的重新定义以及存在的一定问题进行阐述,揭开了中国艺术史独特的视角.
其他文献
期刊
传统工艺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工艺的生存土壤及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冲击,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地方高职院校有振兴传统工艺的职责和使命.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通过培养人才、深化研究、创新研发、传播推广等方式全方位助力传统工艺振兴,为地方高职院校推进传统工艺的振兴提供了经验.
现代美学研究,尊重人类生存的直接现实,对人的生存事实进行深入具体的考察,总结出人的生存发展即审美与创造的生存发展.它以整体的人生为依据,力求科学准确地把握审美创造的规律;美学表达的话语力求与现实对位,构成一个自然合理的理论体系.美学对于人生完整建构具有引导作用,对于审美和创造具有内在尺度的规定性.
在梅洛-庞蒂美学思想的研究中,《塞尚的疑惑》一文的重要性在于它彰显了梅洛庞蒂早期美学的核心思想——艺术是知觉的再创造,涵盖了早期美学的重要议题.在《塞尚的疑惑》中,首先,梅洛-庞蒂通过对塞尚的疑惑、视看方式及绘画目标的阐释,展开艺术的本质问题和审美知觉的本质直观性分析;其次,梅洛-庞蒂对塞尚绘画形式的解读,延伸出审美知觉经验的身体性作用;最后,梅洛-庞蒂通过对艺术表达和自由的理解,阐释表达与本质的关联、作品与生命的辩证关系和审美实现自由的可能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中,“本质论”的、拘囿于概念研究的美学理论构建方式被认为是其自身的一大局限.事实上,在大讨论后期便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以艺术研究为核心的理论构建方式的出现.同时,这种转变又是短暂的、不彻底的.研究可分为具体艺术门类的研究、美学体系的艺术阐释、美学概念研究的艺术问题分析三类.这些研究丰富了美学大讨论的研究主体,对美学大讨论主流理论建构方式的局限性有弥补作用.但因为其自身过大的理论间隙以及没有与美学大讨论主流争论整合,再加上本质论研究过强的声势,艺术论研究并
《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学习马克思主义、以书信体对美学的一些关键问题所谈的新认识.在第十二封《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中,朱光潜对西方悲剧性范畴的认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他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为指导,对悲剧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但是中国民族悲剧感薄弱的观点反映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不足.这引发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和补充:从经济、哲学、道德以及文学传统等方面探究中国民族悲剧感薄弱的原因;西方悲剧的标准不适合分析中国悲剧,我们须从实践出发认识悲剧感薄弱的特点与价值.
洪毅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不容忽视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出发,建构了由美、美感、艺术和美育四部分所构成的美学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美是事物的美好本质形诸于外的形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美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一种精神怡悦.美育是对人进行精神陶冶的手段.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制造出来的全部产品,是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实施美育的主要形式.这些观点比较系统完整地形成了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思想.
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在人类学中将知识划分为以概念为典型的普遍知识和描述地方意义世界的地方性知识.美学作为一门研究一般性感性经验的学科,其生命力根植于地方性知识深度描述出的人类学特征.通过分层结构处理普遍知识和地方性知识的关系,描绘出美学在地方性知识,尤其是哲学、伦理、商业经济、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的感性表现,深入理解本土美学的审美理念、审美图式等,并厘清本土美学与地方性知识的过程.
塞缪尔·贝克特是20世纪西方文学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与他广为人知的现代主义文学先驱者的身份相比,他对后现代主义的开创之举却鲜为人知.贝克特与极简主义、解构主义和欲望政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文学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品格,还包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贝克特不仅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开创者,还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的启蒙者,其文学作品具有无穷的阐释空间,充满了诗学的张力之美.
吕荧的美学思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形成.在与蔡仪、朱光潜的商榷中,吕荧分别提出“美是人的观念”和“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观点.不少学者将吕荧视为“主观派”,而此判定是否合适,在学界一直是颇受争议的问题.吕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他的美学思想实则与蔡仪、朱光潜存在着根本区别.在梳理吕荧的文艺理论基础上,分别从生活、情感与社会方面对其美学理论内涵重新进行阐释,可知“美是观念”集客观性、主观性与社会性为一体.这对理解“主观派”难题和吕荧独树一帜的美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