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下一次”的数学教学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xia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的学习力是其有效发展和长效发展的保证,提升儿童的学习力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从“下一次,如果只有学生自己”这样的假设出发来设计教学,让“这一次”的引领为“下一次”的儿童自我生长奠基,让儿童在“发现力”“研究力”“迁移力”的作用下,逐步自主开展问题研究和学习。
  【关键词】下一次;数学教学;学习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1-0040-02
  【个人简介】刘海玲,江苏省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江苏海安,226600)教科室副主任,一级教师,南通市数学学科带头人。
  儿童的学习力是其有效发展和长效发展的保证,它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动力,成为一个爱学习、会学习进而能够主动学习、智慧学习的人。然而,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知识的被习得、方法的伪掌握、思想的假渗透等现象普遍存在,学生稀里糊涂地跟着教师走,而对将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到那里去、怎样才能到那里去不甚了解,如此,学生下一次如何能够独自行走这段路?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学得明明白白,将教师所引化为学生自身的智慧,从而提升儿童的学习力,让他们能够自主面对“下一次”呢?本文试图从实践层面探讨提升儿童数学学习力的有效策略。
  一、从精加工到粗加工,提升儿童的“发现力”
  生活和研究中的很多数学问题都隐蔽在相对复杂的结构之下,儿童只有具备敏锐的发现力,才能从复杂的现象背后洞察出问题。然而,我们的教材和课堂有时呈现的素材过于简单,会妨碍儿童发现力的培养。例如,教学苏教版四下《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时,有些教师会这样处理:
  出示例题:有28名男生在跳绳,17名女生在跳绳,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可以用28 17=45(人)。(板书算式)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还可以用17 28=45(人)。(板书算式)
  师:大家看这两道算式结果相等吗?(相等)
  师: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用等号将他们连成这样一道等式。(板书:28 17=17 28)
  师:观察这道等式,你发现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左右两边算式的顺序变了,但是结果没变。
  生:左右两边的数没变,但是位置变了。
  师: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结果还相等。请你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然后算一算,看结果是不是也相等。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一个具有“种子”价值的、带有“生长”因素的教学内容,运算律即算式中客观存在的规律,本内容是学生对于算式中客观存在的规律的初次系统接触和研究,如何发现这些规律、如何研究得出这些规律、如何看待这些规律将对学生的后续研究和学习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因此,应从“找规律”的角度定位本课的教学,而“找规律”应重在“找”的过程。规律总是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而教材呈现的材料因其简约化需求,总是将非干扰性因素剔除,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片纯净的天空,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应总把这样的材料展现给学生。我们可以向学生同时呈现多个过去解决过的加减法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中总是有两种列式方法,减法中却只有一种。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加法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帮助学生掌握在熟悉的地方进行追问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提出“加法交换加数的位置结果还相等,而减法不可以交换被减数和减数的位置”的猜想。如此,带着学生完整地经历“想找规律”“找出规律”的发现之旅,在经验积累中提升他们的“发现力”。
  二、从指令到需求,增强儿童的“研究力”
  “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怎样研究这个问题?”如果这些都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的,学生只是教师指令的执行者,那么“下一次”如果让学生独自研究,他们怎么能自如应对呢?儿童生来具有学习的能力,我们的教学不能在过多的指令和驱动下遮蔽或消磨儿童学习的灵气,而应将指令化为他们的自主需求,让他们在研究中掌握研究的方法。例如,强震球老师教学苏教版五上《钉子板上的多边形》,在带领学生研究了3个“外面的钉子数”不同、“里面的钉子数”也不同的图形,学生很难从中发现规律后,与学生进行了如下对话:
  师:规律为什么这么难找呢?前后四人交流交流难在哪里。
  生:老师给的例子太少了,所以很难找出来。
  生:既要看边上的钉子,又要看里面的钉子。
  师:那怎么办呢?
  生:从简单的开始。
  生:从相同的条件入手。
  生:可以先研究外面的,再研究里面的。
  师:分开来研究。(板书:分因素研究)
  师:先研究外面的还是里面的?
  生:先研究外面的,因为先确定了外面的点,里面的才能确定。
  师:行,听你们的。那么外面从几个开始研究呢?里面又怎么办?讨论讨论。
  生:里面的可以是0个点。
  师:外面呢?
  生(纷纷):外面从3个点开始研究。
  师:从简单的开始研究。(板书:易→难)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如何研究,而是引领学生经历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的难点分析,寻找突围之路,进而收获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其间“分开研究”“从简单的开始研究”都是学生面对研究困境时产生的自我需求。当学生积累了这样的研究经验之后,“下一次”独自面对研究难题时,便会有意识地去寻找困难原因,想办法解决困难,收获成功。如此教学,在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的同时,促进了他们“研究力”的形成,使他们能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从这一个到另一个,培养儿童的“迁移力”
  在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之后,有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问题,让研究得到后续的发展,进而开始新一轮的发现、研究之旅,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迁移力”。例如,研究完苏教版四下“乘法分配律”之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想:
  师:看到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你觉得还有什么可以研究的吗?
  生:是不是可以研究除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
  师:真好,科学上很多新发现都是从已有的发现联想开去的,你为大家打开了联想的闸门。还有吗?
  生:是不是三个数或四个数或更多个数相加的和再乘一个数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生:是不是一个数减另一个数或减几个数的差再乘一个数也有这样的规律?
  师:这些又是新的猜想,大家可以沿着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明天我们来举行一个研究成果发布会。
  类比推理是创造的重要方法,而类比离不开联想和想象,是儿童从一个事物迁移到另一个事物的能力。创新有时就是“不满足现状,多走了一步”,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经常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再向前迈一步,由这一个迁移到另一个,让课堂由“这一次”的引导到“下一次”的自发,那么学生便会逐渐形成触类旁通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进而形成创新能力。
  “下一次,如果只有学生自己”,我们可以从这样的假设出发来设计教学,让“这一次”的引领为“下一次”儿童的自我生长奠基,让他们在“发现力”“研究力”“迁移力”的作用下,能够自主开展问题研究和学习。指向“下一次”的教学,是对儿童“学习力”的期盼,是对课堂生长力量的挖掘,是对童年生态的守护,是对儿童未来的守望。
其他文献
【关键词】音乐元素;意境美;结构美;韵律美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1-0058-02  音乐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让音乐元素有效介入,充分发挥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与渗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魅力四射。《二泉映月》是苏教版五下的一篇课文,生动地叙述了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以及他敢同命运抗争
在回味俞霞老师执教的《埃及的金字塔》这一课时,我也在不断地追问自己:如果把《埃及的金字塔》这篇文本看作是一片金灿灿的麦地的话,我们引导学生在麦地中行走,那“最大的麦穗”藏在哪儿呢?又该怎样来采撷这“最大的麦穗”呢?  19世纪德国文学大师歌德曾说过:“内容人人得见,涵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是的,“内容人人得见”,一个孩子只要过了识字关,通常阅读一篇现代白话文文本,在内
【摘 要】学校特色化建设正向纵深推进,正从表层化的物态文化建设走向更深层的课程视野的全面建设。本文立足于学校实际,从学校历史传承、特色革新和学生核心素养三个方面阐述了学校建构红星课程的历史起源和哲学定位,认为课程哲学是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并从课程哲学入手,阐述了本校红星课程的个性目标、基本架构、实施路径以及物型建设。  【关键词】地域资源;红色文化;核心素养;特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
课堂是什么?若以知识为本,课堂则是一个知识传输的场所,教师是传输知识的工具,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倘若这样理解课堂,那么教学则只见知识,不见“人”,而人的发展应是教学的起始目标,也是终极目标,“人”应该站在课中央。钱琳老师执教的《金老爷买钟》一课正体现了“人在课中央”的理念。  一、课堂是一段生命旅程  《金老爷买钟》是一个绘本故事。钱老师根据绘本的故事情节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活动,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图
1.本刊记者:沈厅长,您好!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江苏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所辖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认定的省份,标志着江苏教育走向了新的发展阶段。请您谈一谈江苏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这五年在哪些重大工作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  沈健:“十二五”是江苏基础教育大建设、大发展、大创新和大提升的五年。全省基础教育各项质量指标、发展水平都处于全国前列,数量指标已达到或超过
【关键词】教师流动;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5-0012-08  “一年的支教时光很快就结束了,多么短暂,却又多么充实!无论是为了准备公开课和老师们一起讨论,还是为喜欢音乐的老师做辅导;无论是排练乡镇的节目,还是市级的比赛,我都如一只小蜜蜂一般穿梭,然而又如一只小蜜蜂一样收获着。在西来小学的支教经历是弥足珍贵的,它为我积累起一
【摘要】经典寓言以它独特的体式逻辑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一席。然而,日常的经典寓言教学却存在着忽视文体特征、忽视言语运用、忽视方法习得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厘清经典寓言的文体特征,坚守语文教学的学科本位,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以举象为基,得法为本,这样展开的教学才是合乎课标要求的,才是有效的。  【关键词】经典寓言;文体特征;学科本位;品质培养;得法为本  【中图分类号】G623.2
【摘要】当前,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纷纷意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在其科学课程标准或类似的文件中都对技术内容的教学有明确的要求;而我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修订稿)》也同样认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并增设“技术与工程”领域目标,这一领域可以让学生通过技术的体验获得动手做的乐趣,让学生意识到我们正处于一个被技术及技术产品包围的时代,技术素养将会是现代人必
【教学目标】  1.理解四个节日词组以及各个节日所在的月份、传统食物和活动。  2.正确理解及朗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充实并复述故事内容。  3.通过文本学习体验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并感受全家团聚的欢乐。  【教学过程及意图】  一、播放节日视频,互动交流,提炼主旨内容  (课前播放外国小朋友Mike观看中国传统节日的视频,视频仅有画面和音乐,没有任何英文介绍。)  T:What’s the vid
【关键词】春联;诵读;想象;对仗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0-0051-03  【作者简介】1.张国宝,南京市力学小学(南京,210024),高级教师;2.李琳,南京市力学小学(南京,210024),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苏教版四上《春联》一课,以短小精悍的篇幅、通俗活泼的形式、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春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