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高考试题分析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nm08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今年高考历史Ⅱ卷,试题紧扣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立意高远、情景多变、思维新颖、角度多元、难度适中。全面考察学生知识的深度、广度及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有机结合,但又稳中求变,稳中出新,凸显能力立意向核心素养转变,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积极的导向性。下面,我结合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41题,浅谈试题的价值取向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三: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
  一、聚焦热点,以凸显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41题聚焦世界热点问题——中美贸易战,考查考生唯物史观的具体运用过程,这样的设问和考查也是颇具匠心的。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等热点问题,当然全球关注的焦点是中美经贸摩擦升级,美国悍然加征关税,但关税大棒是把双刃剑,损人不利已,最终会严重伤及美国自身。唯物史观中提出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思想更是淋漓尽致的体现在试题中。试题要求学生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材料内容和设问体现了“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这一理念。既考查了学生的史观素养,也考查了老师在日常的复习备考过程中对这一核心理念在教学中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是今后高考复习备考的方向和一以贯之的做法。
  二、连贯古今,以突出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通过时间,可以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原到“历史现场”,让学生回到现场直观感受原始的、真实的历史。三则材料中,分别提到“清朝康熙时期、乾隆时期、1843年和1950年”四个时间点,基于材料中时空跨度大,而都在讲“关税”这一相似的历史事件,特别容易出现史事与时间错乱的现象。因而,在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等有效的方式,将时间和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建构时空框架,综合比较不同时间段出现的同一历史事件而体现出的差异性,在差异中呈现历史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有助于学生有效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认识历史发生的来龙去脉,建立属于自已的时空观念。
  在掌握時代阶段特征的背景下,从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概括、提炼和总结,得出在不同的时段,中国关税税率发生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考查了考生“回到历史现场分析历史问题”的学科能力,引导考生在特定的历史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历史事物进行准确的理解,并结合教材所学知识,从而发现和揭示了问题的本质。根据材料“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1843年”等信息得出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根据“《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并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得出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根据“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结合所学得出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在历史时空的框架下对历史和现实社会进行独立考察和探究,要把认识的对象(关税税率)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清朝康熙时期、乾隆时期、1843年和1950年)进行“历史的”考察,尤其要宏观而长时段地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思索现实与未来,这也是时空观念素养的最高维度。
  三、依托材料,以强调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由于历史是“过去”的人和事,所以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因而培养学生学会如何搜集、整理、辨析和使用各种历史资料,是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纽带。
  第41题共有两个小题。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结合所给的材料,此题的得分相对较容易,引导考生进行辨析,重在考查“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根据材料一“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材料二“ 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得出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根据“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得出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考生应基于试题情境进行深入思考,并结合题干所给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并运用比较的历史思维方法,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自已的观点和结论,对历史现象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考查了考生论从史出的思维方法,更是证明了“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八分证据不说十分话”的严谨的求学态度,培养了学生的实证意识。   四、注重传统,以强化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从而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因果关系,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审视历史事物,以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高考既是对价值观教育成果的一种检验,也对价值观教育具有反馈和引领作用”。一道好的高考历史试题,应有其高远的试题立意。
  41题注重凸显传统和近现代的结合,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如第(2)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对于这一问题考生有话可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叙述历史。第一问特征是根据材料中“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结合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得出完全自主;根据“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得出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第二问意义是根据材料“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结合所学从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保护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等角度概括、提炼,以考查考生的语言与思维水平,让考生通过历史事实进行历史理解,便于考生利用知识和信息“回望”历史,将政治和经济因素相融合,内部和外部因素相连接,培养了考生历史思维方法与能力素养,也充分体现了学科特色。
  这样的试题设问也启发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应重视历史的时代阶段特征的总结,要用正确的立场与价值取向来解释历史,让学生与时代同行,体现了“历史问题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历史借鉴”的学科特色。
  五、结合现实,以培养家国情怀
  “鑒古而知今,读史以明智”。高考历史试题考查的是历史学科的核心主干知识,即“对于历史发展起着决定性或关键性作用的知识,是能够唤起历史批判与反思、承载着历史演变规律的知识”。2019年是中美贸易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可谓贸易摩擦冲突不断升级,双方互相提高关税税率,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通过高考试题引导学生对“中美贸易战”有客观理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全球观、文化观和历史观,这是对试题命题者的智慧考量。如何围绕主干知识,以新的视角切入,引导考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和文化价值,更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对于这一全球热点问题,命题者巧妙地以古代、近代和现代各呈现一则材料,紧紧围绕“中国关税税率的变化”这一主题而展开,向考生勾勒了中国关税税率的悠久历史及发展演变,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不同历史时期关税税率变化的特点及意义,既渗透了中国古代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也折射出近代中国国家主权不断丧失的悲壮历程,同时,又注意引导考生通过历史的变迁,感受国人由“闭关锁国到有限开放,由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的过程,在这一历史变迁中,中国社会起起落落,引导考生用历史的眼光考量现实和未来,引导考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才能实现关税主权的完整和关税的自主,更进一步折射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现实意义,体会到这一历史进程的艰难和不易,更加珍惜当下来自不易的和平美好生活,树立一种担当和责任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通过41题,考生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贯通,将个人、家国与人类紧密联系,启迪学生建构自已的历史,探索国家的过去,思考国家的未来,在体悟家国兴衰与生命的意义中,思考中国与世界的未来。
  通过41题的分析研究,以小见大,启示我们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应围绕核心主干知识,深入挖掘知识背后的学科本质,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高中历史复习应做到“历史问题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历史借鉴”。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与认识现实社会,关注社会发展趋势,特别是对整体人类发展史,对其他国家、民族的发展史的尊重和敬畏,可以窥见一个国家国民的心胸与气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在复习备考中多挖掘一些不同的视角和切入点,提供新材料,创设新问题,引发思考,激活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培育尊重、理解、宽容的国民素养,真正体现历史学科的价值和功能。
其他文献
2007年广东省英语高考试题力求向新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平稳过渡,给今后的中学英语教学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学英语不再是为考试而学,而是学以致用。新的英语考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增加了主动产出型题的题量    主动产出型试题有“听取信息”“语法填空”“基础写作”和“读写任务”等,分值为60分,占全卷分值的40%。这些题型的特点是考生在做题时要有语言输出,考生不能在几个答案之间一选了之,更不能
“历史”学科理想的育人价值在于它所蕴含的宏大时空感与洪荒纵深中的生命状态和精神文化。中学历史教学中,如果只关注“知识”而忽视了学生进入历史时的“心灵”准备,那么,再浩瀚的历史知识也培育不了深沉的、具有博大情怀的人。作为中国文明起点的夏商周三代历史之神秘、20世纪初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之丰硕,恰可成为实践一堂“感”“知”并举的历史课的资源。因此,本文尝试以“商朝青铜文化”为切入口,通过商代青铜器纹饰知
2018年12月,笔者应邀执教一节课,内容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此课如果只强调知识传授,容易陷入政治说教的困境,也会造成过度的符号化和抽象化,从而丧失课堂教学的活力和价值。余文森教授说过:“情境是‘汤’,知识是‘盐’,盐只有融于汤才好入口,知识只有融入情境才好理解和消化。”[1]以下,笔者围绕建国初期民主制度的创立与发展,谈如何创设情境,增强历史学习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在体
笔者在研读“统编本”选择性必修1课文时发现,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的“导入”栏中引用了一幅古籍书影,配有如下文字解释:“这幅图选自清朝人所绘《孟子圣迹图》,表现的是孟子见梁惠王时的情景,题为《扩充仁心》。”[1]  一、配文之误  通过查阅目前所存的与《孟子圣迹图》相关的古籍目录和碑刻资料,找到了课本中所引用书影的史源——此《扩充仁心》图出自清代顾沅所编《圣庙祀典图考》中的《孟子圣迹图全卷
历史阅读的教学转化是教师成长和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历史教师要不断阅读经典学术著作,作为自己的知识养料;同时将论著的理论和成果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教学相长。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
“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1]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古代史)是落实“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笔者在准备公开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时,便尝试对“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进行重点落实。  沪教版高中历史《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一课,主要
“审辩性思维”是20世纪,随着“Critical Thinking”传入中国而逐渐提出的。谢小庆教授把审辩性思维(或审辩式思维)高度概括为12个字: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其突出特点表现为:合乎逻辑地论证观点;凭证据讲话;善于提出问题,不懈质疑;反省自身的问题,对异见保持包容的态度;认识并理解一个命题具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概括化范围;直面选择,果断决策,勇于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和责任。[1]本
意大利是古罗马文明的发源地,但近代以来却长期处于封建统治和外族割据的状态。1848年革命失败后,意大利仍四分五裂:奥地利控制着北部和中部各邦国;中部其他地区是教皇国辖区,法国派军保护;西班牙波旁王朝则统治着南部的两西西里王国。意大利境内只有西北部的撒丁王国不受异族压迫。这些外部势力为了各自的利益,极力保持意大利的现状。  19世纪中叶,意大利资本主义得到较大发展。1852年,卡米洛·加富尔(181
四年前,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省历史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其中一环节要求选手限时完成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抗日战争》一课的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并进行30分钟的课堂模拟。比赛时间局促,且没有网络和教辅资料,课题到正式比赛才公布,比赛时间局促……要想脱颖而出,挖掘“课魂”成了唯一法宝。  “课魂”即课堂的灵魂,是蕴含在教学目标、过程和教学延展各环节的灵魂,源于教师对史实正确的认识和独特的感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高考从来不回避热点,从近两年的广东高考英语写作中,特别是基础写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007年考查校园生活热点——学生心中偶像的情况调查,贴近学生生活;2008年考查社会生活热点——简介射击这一奥运体育项目。回顾两届高考出题模式,也为我们备战2009年高考基础写作理清了些许思路——高考基础写作贴近生活,关注热点。现对今年高考基础写作可能涉及的一些热点话题整理如下,希望对考生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