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考语文卷文言文字词解释题梳理研究与备考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672855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7—9年级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提到“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是文言文阅读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梳理2015年——2017年浙江省各地市的语文中考卷,我们发现各地市都非常重视对基础知识和词语意义的理解的考查。为了更好地研究试题的命制,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把握文言字词的学习,本人梳理分析了三年来浙江省各地市的文言文字词解释题,并结合本人平时对文言文教学的经验,总结出2018年中考该试题的备考策略。
  一、浙江省2015——2017年中考试卷分析
  《浙江省考试说明》中对文言常用词语解释题的考试目标是:掌握《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说明附录3)中的词语的基本释义。对应的能力层次为a、b。(a:了解与识记;b:理解与分析)这一目标与能力层次要求三年都保持不变,非常稳定。
  (一)各地市考查情况
  2015年杭州未考查,丽水卷考课内语篇《鱼我所欲也》,涉及到的文言常用词语是5分。2016年杭州未考查,绍兴、义乌卷采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课内外文言文结合的命题形式,涉及到文言词语解释是9分。2017年杭州卷,嘉兴、舟山卷和台州卷没有考查。温州和金华两地的中考卷在课外文言文部分涉及3分。其余地市在三年間都对这道题进行了单独命题考查。
  (二)题序变化
  三年间题序调整较大的是绍兴、义乌卷。从2015年的第6、7题调整到2016年的第9、10题,2017年整合并调整到第3题。2017年丽水卷由第3题调至第2题;衢州卷由第3题调至第7题;金华卷由第3题调至第13题;温州卷由第3题调至第12题。嘉兴、舟山保持第4题的题序。其余地市都将这道题放在第3题的位置进行考查。虽然题序有小范围的调整,但基本在第一大题语文知识积累部分的框架内进行考查。
  (三)分值变化
  2015—2017年浙江中考卷文言文
  (四)题型
  本题以填空题为主要考查题型,有少数选择题。如2015年金华两个选择题共4分;嘉兴、舟山卷和绍兴、义乌卷都为一个选择题3分。丽水卷一个选择题2分。2016年,金华卷由两个减为一个,2分;嘉兴、舟山卷,绍兴、义乌卷以及台州卷为一个选择题3分。2017年只有金华卷仍保留选择题的题型,一个选择题3分。
  由此可见,文言文词语解释的考查题型比较稳定,基本以填空题为主。选择题的题型正在慢慢退出。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湖州卷推陈出新,出现了简答题。
  3.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3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公输》)
  (2)“安”和“寇”都是“宀”部首,表明这两个词语较早的意义与哪一事物有关?
  (2017年湖州市中考卷)
  第(2)题是在第(1)题考查学生了解与识记能力的基础上考查了学生对文言字词理解与分析的能力,需要学生对“安”和“寇”字进行理解、分析并做出判断。虽然只有1分,但是这1分的背后体现了命题老师们对题型多样化的尝试与创新,为试题的命制带来了新鲜的活力。
  (五)三年已考字词涉及的课文教材分布
  七年级:《陈太丘与友期》《伤仲永》《论语十二章》《口技》《核舟记》《狼》《塞翁失马》《智子疑邻》《木兰诗》《共工怒触不周山》《孙权劝学》等11篇;
  八年级:《送东阳马生序》《岳阳楼记》《桃花源记》《马说》《三峡》《爱莲说》、《小石潭记》《陋室铭》《五柳先生传》《与朱元思书》共10篇;
  九年级:《陈涉世家》《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唐雎不辱使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鱼我所欲也》《公输》《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隆中对》共12篇。
  涉及的词语出处主要都以文言语篇为主,也有极少诗词作品出现,如:
  4.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风烟望五津 无人问津
  B.媵人持汤沃灌 赴汤蹈火
  C.臣不胜受恩感激 引人入胜
  D.陈太丘与友期 不期而遇
  (2015年舟山、嘉兴中考卷)
  1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意常不足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B.度终不可禁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C.亦如是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D.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017年金华市中考卷)
  2015年嘉兴、舟山卷中考查“风烟望五津”的“津”出自《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017年金华卷“今夕是何年”的“是”字来自《水调歌头》。诗词作品中文言字词考查的进入,扩大了学生阅读的视野,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教师在教学中,诗词的教学也同文言文语篇的教学一样重要。目前古诗词中文言词语的考查基本出现在选择题中,且为课内外结合,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和判断的。
  (六)《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说明附录3)140字范围变化及涉考情况
  1.变化
  2015年是138字,2016年删去了沃、萧两个字,增加了旦、度、苟、患、将5个字,总数变成了140字。2017未作改动,保持140个字。
  2.三年中考考查情况统计
  2015年:比、鄙、策、道、奉、股、固、国、规、过、会、加、间、津、可、怪、名、其、期、且、去、胜、食、孰、属、汤、亡、微、已、以、易、诣、于、之共34字;   2016年:安、比、策、旦、度、而、方、股、顾、苟、归、过、患、集、间、将、绝、可、寇、名、乃、其、期、且、善、市、汤、亡、委、微、鲜、许、狱、贻、引、缘、之、造、走共39字;
  2017年:安、页、股、故、顾、过、及、假、简、见、津、景、就、举、绝、寇、临、书、谢、寻、诣、引、致、作共24字。
  连续三年都考到的是“股”和“过”字。
  三年未涉及的字:兵、并、诚、乘、从、殆、堵、凡、芳、更、孤、观、躬、好、号、河、恨、患、惠、或、极、计、尽、居、具、类、戚、启、穷、趋、入、少、使、适、舒、损、说、寻、溯、涕、徒、颓、为、谓、文、向、效、信、修、徐、延、谒、遗、夷、异、益、盈、语、与、越、再、止、志、逐、资、足、卒。
  在2018年的备考中,三年都未曾考查的字词,需要引起师生的注意。在备考时可以对这部分字词的复习做一定程度的倾斜。
  二、备考策略
  (一)注重积累,勤做笔记
  教师在文言文课内语篇教学时,就要帮助学生树立积累意识。尤其是七年级新生,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式的指导。以课文为单位,一课一笔记,最好用专门的笔记本记录,让学生做好文言文常用字词解释的笔记。一个学期积累下来,就可以将几篇文言文的重点字词做成集锦,便于期末进行专题复习。
  (二)理解语境,记忆词义
  文言文常用词语的词义很多,若死记硬背,非但记不住,而且也容易混淆。一词多义类的词语就属于这种。因此在教学时,就需要教师注意,多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语境,在语境中理解词义,带着理解记词义,效果会更好。
  (教学片断)
  比如《陈太丘与友期》中“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期”字,解释为“约定”。如何让学生记住呢?
  师:有一天我们没有商量却在街上碰面了,我们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这样的情况呢?我们怎么样?
  生:我们不期而遇。
  师:“不期而遇”的意思就是说“没有约定而遇见”,“期”在这里怎么解释?
  生:约定。
  师:那么“陈太丘与友期”的“期”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也是约定的意思。
  通过成语的学习,给学生一个阶梯。学生理解了成语,也自然理解了文句。
  再比如“元方入门不顾”的“顾”字,在《狼》“顾野有麦场”中解释为“看,视”。那么“回头看”与“看、视”有区别吗?当然有。元方在“门外戏”,然后“入门”看友人。此时友人还在门外,因此元方是背对友人的,要看就得“回头看”。所以,这里的“顾”结合语境应该是“回头看”。
  在教学时,笔者通过让学生进行演读的方式,一位学生扮演友人,一位学生扮演元方,来再现“友人惭,下车引之”及“元方入门不顾”的情景。通过角色体验,学生明白了“顾”字为什么不能简单解释为“看”,而应解释为“回头看”,这样更能体现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坚定。人物个性也就非常鲜明地显现出来了。
  (三)经常过关,及时巩固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对新事物的遗忘是循序漸进的,有规律的。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艾宾浩斯根据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观察曲线,我们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33.7%。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学生对文言字词的掌握也是这样,随着识记字词越来越多,如不加以巩固,那么遗忘的也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学习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依据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教师可以对文言字词进行不断的过关练习,强化巩固。一天之后、一周之后、一月之后,在这几个时间节点上通过过关,对学生进行遗忘“救援”。
  过关巩固的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利用课前候课的2到3分钟,检测10个字词解释,也可以针对某一篇文章进行专项检测,比如《论语十二章》字词较多,可以利用一节课进行专项训练过关。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命题,互换答题,打分评价,订正纠错,强化记忆。
  (四)分类整理,融会贯通
  随着字词不断的积累,我们的文言文字词库内的东西就越来越多,这时候就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归类。就好像衣柜里的衣服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需要进行收纳整理是一样的。否则就容易造成混乱,词义记忆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我们可以依据文言文词类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进行归类。也可以依据《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说明附录3)140字表,将课文中出现的句子摘录出来进行整理。七年级,可以由教师整理,八年级可以适当放手教给学生分类整理的方法,给予方法指导。九年级应该就要让学生进行梳理整理和归纳了,这一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融会贯通。
  (五)内外打通,学以致用。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顾左右曰:“辇千缗市之!”( )
  (2)答曰:“余善此乐。”( )
  (3)食毕,捧琴语曰( )
  (4)会愿死,敬之为殓葬( )
  (2017年台州中考卷)
  “市”“善”“语”“会”虽然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题中考查字义,但是,我们却感觉那么熟悉,仿佛似曾相识。“市”来自《木兰诗》中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善”来自《口技》中的“京中有善口技者”。“语”出自《桃花源记》中的“此中人语云”。“会”出自《陈涉世家》中的“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这些都是我们课堂上学过的,熟悉的重要词语。可见,课内文言词语的扎实掌握,可以为课外阅读服务,课内外是打通的,不是孤立的。
  例如教学课外文言语篇《鸣机夜课图记(节选)》
  鸣机夜课图记(节选)
  [清]蒋士铨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①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②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③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注释】①四子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②波、磔(zhé):汉字书写笔画。③组绣纺:即编织结线。④夏(jiǎ)楚:用于责打的大条等。
  “母日授四子书数句”的“日”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解释为“每天”。《论语十二章》中有“吾日三省吾身”。这里面的“日”就解释为“每天”。“苦儿幼不能执笔”中第一个字“苦”联系《陈涉世家》中的“天下苦秦久矣”,就知道,在这里,“苦”应解释为“苦于”,而不是“痛苦,苦难”。“既识,即拆去”的“既”解释为“已经”。《观潮》中“自既望一直十八日”同学们已有接触。“与轧轧相间”的间,与《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的“间”相同,解释为“夹杂”。
  功夫还是应该落在课内文言文的词语基础教学上,扎实地掌握了课内文言词语,也就为课外文言文的理解提供了阶梯,“踮一踮脚”就能摘到“苹果”了。
  在教学课外文言语篇的时候,笔者有意识地将课内文言语篇涉及到的句子板书出来,引导学生复习回顾。这样,学生在自己做课外语篇阅读的时候,也会有意识地到已学的知识库中进行对照检索,就能把课内的知识迁移到课外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这就是知识的联系迁移、学以致用的过程,对应《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学生运用能力是语文的核心素养之一。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应该以此为目的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于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的研究工作也愈来愈重视,不断发挥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而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社会任务,对于我国经济质量、经济增长率都有着重要影响。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我党的领导,积极认识到国家政策方针、政治方向,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基于此,相关企业应该引起重视,积极注重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并主动将网络信息
想出新方法是创造,建立新理论是创造,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取得新的成绩更是创造。所谓创造,就在一个“新”字。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创造教育的灵魂就是要培养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源于创造思维品质,也就是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发教育对象的独立性、连动性、多元机制、跨越机制、综合性。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经济强国,完成中兴伟业
“主问题”,是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般的“碎问”而提出的。“主”据字典释义为“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主问题”即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性阅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它至少具备这样几个特点:第一,“主问题”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产物,不是学生用“是”与“不是”可以回答的问题;第二,“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能构建起课堂上一个学习活动的“板块”;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们的写作水平差异明显,在一大部分稚嫩之作中,总有那么一些学生的作文让教师拍案叫绝。稍作了解,便会发现,这些学生之所以“会写”,完全缘于他们已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平时注意多看、多思。多看了,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多思了,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作文程度差的学生,总是非常羡慕那些作文屡屡被拿来当范文的学生,但
近两年,我在推动整本书阅读中做了一点尝试,要点如下:  一、荐  所谓“荐”,就是根据我校的校情、学情,给学生推荐一些阅读书籍。  我校是一所农村四星级高中,大部分学生来自乡镇,多少有点重理轻文的思想,他们普遍忽视阅读,部分学生阅读数量不足,更谈不上阅读的质量。本着三年一盘棋的思想,我们确定我校高中三年的阅读规划是:高一的阅读强调文学性,即畅快地“悦读”;高二的阅读强调思想性,即艰难地“啃书”;高
“传统”的初中作文课一般分为“指导课”和“讲评课”。所谓“指导课”,一般就是教师先讲明作文要求,再以范文引路,然后学生写作。所谓“讲评课”,一般就是教师挑出优秀作文,全班展示,再分析点评。在“讲评课”中,优秀作文起的其实也是范文引路的作用,只不过是在大部分同学初作完成以后再来引领。  亚里士多德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曾经提出过著名的“模仿说”,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模仿。很显然,“传统”的作文课是存在大量的
文学作品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思想感情的载体,教学的一切重心应当在作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阅读和体味,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智慧。  一、自由之慧  創作本身就是作者思想的展现,如果思想得到禁锢,那就不会有好的作品出现,同样,阅读其实是对作品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传输,即使是知识、阅历都还没达到一定程度的学生,也不仅仅只能做所谓接受者。创造力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如果真的能读进去,每一位学生都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  汉乐府中的这首《长歌行》是一首礼赞青春、珍惜光阴的诗:春天——四季的起始,清晨——一日的开端,朝阳——生命的起源。一切都闪耀着朝气蓬勃的生命光辉,青春的少年如同青青的葵菜,尽情享受生命中最灿烂的年华。首四句生机勃勃,活力四溢,呈现出一派明朗向上的景象。以叠字“青青”发端,一股生命的气息扑面而来,奠定了全诗的色彩基调。要知道,在中国文化
语法是长期的语言实践约定俗成的,无论说话、写作都必须遵循的“语言法则”。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借助语法现象理解语言,能让学生更自觉地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美妙、表情达意的精妙、文脉结构的奇妙,从而享受到汉语言文学无穷的魅力。《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法教学提出明确要求,“随文学习”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那么,在文本阅读中,如何适时适当地引入语法知识的学习,从而打开深入阅读之门呢? 
比赛要求: 4强选手根据主题,进行1分钟的即兴演讲,专家评委根据选手表现进行投票,依照最终得票数评选出冠亚季军。  评分标准:演讲能力(3分),演讲内容(3分),思辨能力(3分),现场表现力(1分)。满分10分。  题目说明:  請说出一个对你影响深刻的国学人物,并说明原因。  请说出一本对你影响深刻的国学典籍,并说明原因。  请说出一首对你影响深刻的诗,并说明原因。  请说出一首对你影响深刻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