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细流,成江海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chen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出新方法是创造,建立新理论是创造,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取得新的成绩更是创造。所谓创造,就在一个“新”字。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创造教育的灵魂就是要培养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源于创造思维品质,也就是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发教育对象的独立性、连动性、多元机制、跨越机制、综合性。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经济强国,完成中兴伟业的有力手段和重要途径。教育中应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丰富深刻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全面文化素质、视野开阔、志趣广泛、思维灵活、方法多样、创意无穷的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学生。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融哲学、历史、文学、军事、外交、民俗、经济、地理、医学、农业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可供开垦、耕耘的领地还相当多。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是教师本人要具备创造性思维,其次是引导学生具有创造思维的能力。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挖掘创造性因素,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教师自身,一是学生。
  一、教师自身的创新
  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肯干的精神,不满足于历史的经验,敢于破除老框框,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认准只要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符合创新要求的,就大胆地去研究、实践,不怕别人议论,敢于冒风险,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只有这样,创新教育才能后浪推前浪,形成排山倒海之势,教育改革才能不断深化,学生才能获益无穷。在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不断涌现,语文教师不应该落于时代之后,要不断吸收时代活水,利用多种多样的先进的现代电教手段。如:幻灯片,录像机,VCD光盘,语文朗读带,切合课文感情基调、意境的音乐磁带,投影仪,电脑教学软件等,也可以自己制作教学软件,要充分发挥学校多功能室的作用。
  2.创造性地提问、设疑
  如教《故乡》时,让学生写作“闰土的后代上大学”的作文;教《祝福》时,让学生讨论“假如你是祥林嫂,你怎么办?”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创造性提问中学到课堂以外的知识。
  3.创造性的板书
  板书的容量可大可小,但都需要反映课文的重点内容。课文内容本身丰富多彩,富于形象性和想象性,我们的板书也应如此。大可借鉴绘画、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的技法,甚至可借鉴数学中的推理方法。比如,教《三个太阳》一文时,在黑板上画三个太阳,依次变大,与南极、南极人、南极精神相对应,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在教学《幽径悲剧》一文时,根据课文内容,我在黑板上画了两幅漫画:一是“把我也带走吧”,一是“哪里是我的家”。这两幅画的内容反映的是生态遭到破坏,鸟儿没处安家。学生看到两幅画就已经明白了文章的主题及本文的感情基调。总之,要让语文课堂充满美感,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的快乐和美。有时,我们也不妨让学生自行设计富有创造性的板书。
  4.创造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
  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模式,我们大可以拿来用。讲一篇课文,可从主题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可依课文顺序,从开头开始,或从中间开花,或从结尾入手,或利用插图引路……总之,教师要敢于向轻车熟路告别,要勇于创新,要不断地创新。
  5.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创造性的发挥
  在我们的学生中,不乏有各种特长者。语文课堂上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让他们的特长得到展示。上《往事依依》时,画一幅梁山图;上《荷塘月色》时,画一幅荷塘图;很多唐诗宋词,富有诗情画意,也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作画。上小说单元时,可以让学生来表演课本内容;在讲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等文章时,不妨让会唱的学生来唱;讲一些唐诗宋词时,不妨叫会弹奏乐器的同学把它变成优美动听的音乐。
  二、对学生的引导
  创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他们才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才是民族振兴的希望。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会学生质疑
  我在讲《纪念白求恩》一文时,引导学生利用注释和文章内容发现问题。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不难发现文章中说白求恩有五十多岁是有误的。白求恩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终年49岁。学《祝福》时,提出了“‘我’为什么不帮助祥林嫂”的疑问。教《台阶》一文时,学生提出了“父亲先是想建一个高台阶,造好之后又觉得没意思,这样不是很矛盾吗?”这一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我们教师再适时启发、诱导,学生对文章理解得更深了。总之,对学生的这些疑问或有创意的见解,教师首先应当给予肯定,肯定这种大胆质疑的精神,然后让同学再次讨论,弄清原因,弄清是非。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创新思维,培养起创造能力。
  2.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中学语文教学通讯》上有一篇李庆平老师的文章——《创造力:二十一世纪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可贵品质》。文中讲了英国一位小学校长保护了一个名叫麦克劳德的学生的异想天开的探索精神,他没有因自家的爱犬被麦克劳德所杀而惩罚他,而是肯定了他想要观察狗的内脏的想法,并叫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人体血管图。正因为如此,麦克劳德成为了一名著名的解剖学专家。可见,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多么重要!所以,当我们提出“雪化了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就不应该否定学生“是春天”的答案;当我们在黑板上画一个“天”时,就要充分肯定学生奇特瑰丽的想象天才;在承认“天”是“蓝蓝的”之外,不否定天也可是“灰灰的”“黄黄的”这些答案。正像世界头脑奥林匹克竞赛规则规定的那样:“不嘲笑任何荒谬怪诞的想法,这应该成为每个教育者的准则。”
  3.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习,在学习中选择,在选择中发展。要培养学生鲜明独特、与众不同的个性精神;独立行事,敢冒风险的精神;不唯权威,批判革新的精神;适应环境、随机应变、摆脱惯性、探索未知的精神;不怕挫折的意志和敢于抗挫、生存发展的精神。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是卓越人才的内在品质。它包括:超常态的思考力;朝气蓬勃的进取力;对已有表象加工进而创造新形象的想象力;明晰而简洁的概括、综合力;去粗取精的选择力;通过辩证的审视剔除糟粕的批判力;深刻、灵活、有独创性的思维力。另外,创新能力还包括陶行知倡导的“六大解放”的能力:解放头脑的能力、解放双手的能力、解放眼睛的能力、解放嘴的能力、解放时间的能力、解放空间的能力。
  时代已赋予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有创造能力的人才的庄严使命,语文教师要首先担负起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而要担起这副重担,教师本人的素养是关键。教师本人要具备创造力,需要多读书、多进修,因为己十知,才能给学生一知;己百知,才能给学生十知。语文教师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不注重吸收时代的活水,不注重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创造力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另外要树立创造意识,要敢想,敢说,敢做,不理会过去的轻车熟路,要敢为人先。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也只有这样,我们这些辛勤的园丁才能让创造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常有这样的困惑:课前教案将新《课程标准》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写得非常清楚、周全,课下却发现完成的内容很少,许多课前设计的内容成了摆设。备课本上写一套而课堂上另用一套的教学现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非常普遍。如果这种相互脱节情况长期存在下去,势必会让备课流于形式,挫伤老师深入研究、探讨语文教学的积极性,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改进教学
面对众多的新名词、新概念、新理论,不少一线语文教师感到手足无措,感慨“真是越教越不会教了”。我也深有同感。就在此困境之中,我关注到王尚文先生提出的“语文品质”一说。所谓“语文品质”,主要是指“语言作品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所表现出来的品质”。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时聚焦“语文品质”,领着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训练,而不是狭隘地“做题”。这就要求教师依托各种语文活动,指导学生“品味作品如何遣词造句、谋篇
《炼金术士》是巴西作家保罗·戈埃罗最负盛名的小说,讲述了牧羊男孩圣地亚哥遵循天命逐梦成功的励志故事。这篇小说被选入课文,也深受学生喜爱。很多学生买了全本来看,才觉过瘾。  在完整的小说中,男孩寻梦路上的所观所感是令人惊叹连连的。然而,课文却并没有对这部分做出节选,只是简要概括:“第二天,男孩开始了他的寻梦之旅。他跨海来到非洲,只身穿越茫茫无际的撒哈拉沙漠,一路奇遇迭出,命运给了他种种启示,而梦想始
[摘 要:现阶段,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学数学学困生已然成为学校的一个弱势群体。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外,还应格外关注数学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必须清除导致学困生形成的原因,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改善。与此同时,本文也将通过对该内容的深入分析,为今后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开展以及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
[摘 要:数学情境是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的基石,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的问题提出,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更好的问题提出者,离不开教师对数学问题情境的精心创设。数学问题提出的情境可源自于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文化材料,或生活情景等。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数学学习为导向,创设数学问题提出情境,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提出的能力。  关键词:问题提出;问题提出情境
在传统的小说教学中,最常见的做法是围绕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对文本进行梳理和分析,进而得出小说的主旨。这么做肯定契合小说的文体特点,但是如此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弊端也很明显:割裂分析未必把握住了小说的精要之处,呆板的解读方式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这种教法无非是反复强化了三要素和主旨这四个概念,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未必得到提升。  课文《小团圆媳妇之死》选自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节选部分
[摘 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运用生活化教学,主要指从学生们日常生活和实际社会出发,把课本知识和时政热点、以及学生身边生活相结合,创建以生活为基础,和科学为支撑的教学环节。既可以体现出道德与法治课鲜明特点,还能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对此,本文结合部编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对如何构建生活化的道德法治课堂展开探讨。  关键词:部编版;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初中阶段的道德法治老师在
面对我刚刚带完的毕业班级——初三(6)班,面对取得的优异的中考毕业成绩,面对令人满意的升学率,我内心百感交集。最终能取得这样皆大欢喜的结果,我认为与自身的管理理念和人格是分不开的。  教书和育人是无法分割的整体,很难说哪一句话是在教书,哪一句话是在育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叶老在《假如我当教师》一文中,再次鲜明地申述了这一思想:“我如果当中学教师,决不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犹如我决不将
[摘 要:嘉兴作为党的诞生地,红船的起航地,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红色人物,这些人物在从事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人物印迹。本研究以嘉兴市范围内的红色人物印迹为研究对象,以整理红色文化资源为立足点,以促进革命历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发掘、展示为动力,探索红色文化研究的新模式,构建以人物为纲的红色文化资源链条与网络,从而为嘉兴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策略。  关键词:红色文化;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于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的研究工作也愈来愈重视,不断发挥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而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社会任务,对于我国经济质量、经济增长率都有着重要影响。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我党的领导,积极认识到国家政策方针、政治方向,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基于此,相关企业应该引起重视,积极注重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并主动将网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