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八老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vz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龙海乡的8位普通老人,从1980年起,在土地石漠化程度严重的荒山上,造林13.6万亩。8个兄弟,因为相似的付出和坚守,被视作创造了绿色奇迹的当代愚公和一种精神符号,他们在当地被称为“陆良八老”。
  刚开始种树时,“陆良八老”中最大的51岁,最小的40岁。整个陆良龙海乡,受喀斯特地貌影响,荒山寸草不生、怪石嶙峋,乡里没有一条河流和一座水库,连年干旱,拉水的老牛都累得跪下。
  “山下要有路,山上要有树,农民才会富。”这句话,是种树的带头人王小苗说的。这位曾经的龙海公社树搭棚村民兵营长,最先提出上山种树,其余7个人自愿加入。
  1980年12月的一天,8个人各自带着一床草席和一件蓑衣,一头扎进山里。从此,他们的人生再也没和种树造林撇开关系。
  31年里,8位老人先是种树,再是守林。没有住处,一床草席铺地,一件蓑衣搭身,天为幕,地为席;年纪大了,他们把儿女们叫上山一起守着,即使过年,山下村里鞭炮震天,山上备一点卤菜和土豆,就是年饭了。
  种树人苦,跋涉在石头堆里,每个人的脚后跟都肿得像缺水的土地,皲裂着牙签粗细的小口。实在疼得走不了路,就把土豆煮熟捣碎,然后填到开裂的小口子里,再用针线缝上。自己缝不到时,几个人就相互缝——肿起来变硬的皮肤很干,针扎进去不会痛。
  如今,沿着山路蔓延而上的林场,从空中看,宛若绿茸茸的外套。当年,8个人合计,将其称为“花木山林场”,所寄托的寓意就是有花有木。
  直到现在,王德映都记得当年第一锄头下去后,地上冒出的火星。硬着头皮,他们每天挖坑,撒种子,再填上,小苗却一直没有发芽。忍不住扒开一看,老鼠早就把种子吃了。为提高树苗成活率,8个人开始尝试先育苗,再移栽。他们将挑好的树种在营养袋里精心培育,长到10厘米左右高时,再移栽到山上。
  更厉害的是,他们摸索出,50天的树苗移栽后,成活率能达到100%;80天的树苗,成活率只有60%;100天后的树苗,成活率不到10%。于是,风雨无阻,育苗50天后就要连夜移栽。


秦晴摄

  “一条直线一条直线地种。”4年时间,他们种植了7400亩华山松,原本赤裸嶙峋的荒山有了色彩。
  8个人开始被请到别的乡镇帮助造林。1985年至1995年的10年时间,他们的足迹遍布陆良县9个乡镇,也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进来。王小苗开始组织專业造林队,招募到近800名青年上山植树。
  1995年,人工造林结束,他们开始守山,这一守,就守到2010年8月。
  王小苗烟瘾大,但为了预防火灾,他将打火机和烟斗放在家里。
  每天,他们巡山到晚上10点,然后派出两个人轮流守在山头。
  “我们都姓王,是一家人。”直到现在,王德映都记得,一次发现王小苗晕倒不省人事后,他驾着马车带着王小苗往医院赶。结果医生诊断,王小苗没有大毛病,就是3天没吃东西,饿的。
  王家寿老人是八老中最先离世的,让家人遗憾的是,老人最终也没住进家里的新房。
  王德映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北京,去电视台讲述“陆良八老”的故事。老人没备讲稿,被扶到台上,想了许久,感叹一声:“我现在老了,种不动了。”
  如今,“陆良八老”尚有4位健在。王长取说:“人死了,树活着就行。”
  (远 行摘自App“封面新闻”,本刊节选)
其他文献
整个二月都在下雨,冷雨不断地把就要来临的春天打回去,春寒料峭,有时比冬天的严寒更令人沮丧。我坐在房间里,会想到年轻时的海明威,这样的早春冷雨,也是巴黎唯一令他觉得悲哀的时刻。他那时待在巴黎一个旅馆的顶层小房间里写作,写不下去的时候,就会坐在炉火边,剥个橘子,把橘子皮里的汁水挤在火焰上,看毕毕剥剥蹿起的蓝色火焰,然后,他会站在窗前眺望千家万户的屋顶,并对自己说:“别着急。你以前一直这样写来着,你现在
期刊
板栗园在洪庄到天桥之间,离洪庄大半里地,离天桥大概三百米。那时候,洪庄与天桥是一个生产队。板栗园里长年黑乎乎的,树都很高,很粗。树底下套种着一些豆子、油菜。早晨,南方的天光洒在板栗树头,那些新发的树叶,开始竖起一根根的小青刺。而天光,漏到地面上时,变成了一小块一小块,就像村子里那些黑白相间的狗。板栗树不结果子的时光,整个板栗园里除了孩子,很少有人来往。孩子们把这里当作天堂,甚至,他们在这里“结婚、
期刊
阅读往往先于写作。写作的冲动几乎总是由阅读引发的。在你成为作家很久之后,阅读别人写的东西,以及重读过去喜爱的书,构成了一种无法抗拒的分心,使你不能集中精力写作。分心,安慰,折磨。没错,还有灵感。  并非所有作家都承认这一点。我记得,有一次跟V.S.奈保尔谈到我喜爱的一部19世纪英国小说,我想当然地以为,他也会像我一样欣赏它,就像我所认识的每个喜欢文学的人那样。但是,他没读过这部小说,并且,当他看到
期刊
周末,看梅派弟子胡文阁的访谈,深有感触。胡文阁年轻时,梅葆玖先生向他亲传梅派男旦在唱腔、念白、姿态上清雅端庄、灵动深情的特质。每天,师徒俩对着一面墙那么大的镜子练功,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一字一句,梅先生都为胡文阁逐一点拨。  《贵妃醉酒》为何能成为梅派的代表性剧目,感动一代又一代的戏迷?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演贵妃的是男子,他演女人不会照搬原生态的生活体验,而必须通过观察、提炼、去芜存菁,所以,贵
期刊
1954年之前,在4分钟以内跑完1英里(约合1.6千米),被认为是不可能发生在人类身上的事。不论是医生的推断,还是生理学家的实验,都判定4分钟跑完1英里已经是人体机能的极限。  各大赛事上的选手们,也不斷证实着这个观点。他们像被下了诅咒一样,有人最好的成绩停留在4分2秒,有人甚至跑出过4分1秒,但始终没人能突破4分钟大关。  罗杰·班尼斯特站出来说,我觉得跑进4分钟不是不可能的,我证明给你们看。当
期刊
1  接到电话时,正是陈扬一周中工作最忙的时候。母亲做了肠镜,结果显示是肠癌。听到这个消息后她愣了一两分钟,随后决定请假回家。几乎所有的亲戚给她打电话时都会哭,但她觉得还远没到要哭的时候。  收拾自己和女儿的行李时,陈扬开始在心里列日程表——需要请几天假,带母亲去哪家医院就诊,回家要跟父母说什么。“因为所有的事情只能靠自己,所以没有时间崩溃,脑子特别清晰。”  她曾在别人的故事里想象自己可能遇到这
期刊
正宗的左岸当然是巴黎塞纳河的左岸,但是这几年来它被“光环化”,被随意移植到了追逐时尚的中国,这个词被无限复制。各个城市的楼盘、咖啡店、街边小书店等等,多喜欢跟风,谁都可以挂个标签,叫左岸。  左岸有什么好,是风不肯吹往右侧,还是太陽只照耀水的左边?  有一年春天,在西安老城墙外一家陕北风味店,提个茶壶的伙计专门被喊来唱完民歌出去了,同桌的女孩说,她一生的理想就是去一趟巴黎,找家酒店,在塞纳河的左岸
期刊
人在很多情况下会高估自己的知识。我們以为自己知道,其实不知道。如果一个学生把教科书里的东西看过好多遍,每次看的时候都感觉看得很明白,他会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可是一旦考试就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其实把一本书看好多遍,只是让我们对这个东西“熟悉”,而熟悉并不等于理解。想要真正理解,唯一的办法是考试和测验。这就是反馈。没有测验,你拥有的知识只是幻觉。  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可能非常
期刊
没人能完全了解这个世界。对某个个体的大脑来说,世界太复杂了。即使你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只能理解世界的一个小小的方面,但这一个小方面举足轻重,因为它正是你飞向高处、追求人生理想的起点。如果缺少了这个起点,你便永远无法离开地面。  沃伦·巴菲特使用了一个绝妙的术语——“能力圈”。圈内是你精通的技能,而圈外的东西你只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懂。巴菲特的人生座右铭是:“了解你的能力圈并坚守在圈中。圈的大小
期刊
以色列著名作家阿摩司·奥兹在《故事开始了》一书中说,开始讲一个故事,就像是在餐馆里跟一个素昧平生的人调情。他提到了契诃夫的小说《带狗的女人》。故事里的男主人公古罗夫想跟一个刚到当地的女人搭讪。他正在公园里吃饭,那个女人带着一条小狗坐在旁边的一桌。他亲切地招呼那条小狗,但在小狗凑近之后又摇着手指吓唬它。直到那个女人脸一红:“它不咬人。”古罗夫趁机请求她,允许他给那条狗一根骨头。于是,两个人就搭上了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