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阳光那方 做更好的自己

来源 :新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xuyua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书被比尔·盖茨作为年度推荐书。这是一部新人处女作,上市第一周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第一名,至今已累计80周高居榜首。作者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一、缘起
  母亲节那天,我收到儿子寄来的节日礼物,就是这本书,很让我欣喜。我在朋友圈特意晒了一下:“知母莫如儿和女。感谢知心暖心的孩子”。
  于是,我在“读吧”里推荐这本书,让大家都来读,以便讨论分享。
  二、作者介绍
  作者塔拉·韦斯特弗是美国的八零后作家、历史学家,生于爱达荷州的山区的一位女孩儿。她有着非常传奇的成长经历,17岁之前从未上过学,通过自学考取了杨百翰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并且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第二年获得剑桥大学哲学的硕士学位,两年后获得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访学,2014年获得剑桥大学的历史学博士学位。
  三、写作风格
  该书的文笔优美,如“大风刮过,每根麦秆都跟随大家一起律动,宛如无数位芭蕾舞者,一个接一个弯下腰来,在金黄的麦田表面留下凹痕”;语言幽默轻松,如“夏天逐渐走远,似乎在自己的高温中蒸发了”。
  作者以写故事的方式写她的成长和非同寻常的生活,令人心情跌宕起伏。读者在笑窝里会含着泪水,在畅快中为她捏一把汗。因为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就像看探险剧一样,环环相扣,险象环生,总想一探究竟。
  四、主要内容
  整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共388页。看似有点儿多,但读下来我们只花了四天的时间。
  这是一个从阴影里走出来的最后被阳光照耀的女孩。跟《哈佛女孩》有着相似的经历,但更惊险,不像真实的故事,但却真实发生。稍不注意,全家就在大雪的黑夜发生车祸,妈妈颅内出血,哥哥断了一条腿,但不会进医院;稍不留神,被爸爸的铲车铲进废钢铁堆里差点被掩埋;一不小心,被哥哥拧断脖子,打得牙齿脱落,不能反抗。
  五、主要人物
  作者塔拉一家人生活在山区,远离人类文明社会,一家人在父亲的带领下靠拆解废料、搭建工棚艰难度日。
  (一)父亲
  父亲是忠诚的摩门教徒。虽勤劳,但偏执;虽爱家人,但有极强的控制欲。不让孩子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不让受伤的家人进医院,他认为学校和医院都是政府来给他们洗脑的,接触了政府,就会亵渎摩门教神灵。凡是选择去读书的孩子,他就会远离他们,冷落他们。
  他患有臆想症。总是臆想政府要把他们家赶尽杀绝,随时都在做着战争和世界末日的准备,让家人不断储存水果罐头、购买枪支,甚至自己制造子弹,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逃跑时用的战备包。
  (二)母亲
  原本生活在城镇的母亲因为青春期的叛逆嫁给了西部牛仔样的父亲,起初她是温柔贤惠的,家是她全部的天下,每日为家庭琐事操劳。她爱孩子,更爱丈夫,特别顺从丈夫。后来当了助产师、药剂师、香精制造商。目前富有创造性。
  (三)哥哥们
  作者总共有五个哥哥,她是最小的。兄弟姊妹三人自学考取了大学,并获得了博士学位,四人连高中文凭都没有。
  文中篇幅特别长的哥哥肖恩,经常打人,恶魔型的一个人物。因为肖恩在跟爸爸劳作时从高空摔下得了脑震荡后遗症,极其暴力,对邻居、对伙伴,甚至对妹妹,都是稍不顺心就把人家的脖子扭断,把别人打得落花流水。
  泰勒是对“我”影响最深的哥哥,口吃但安静,自学考取了大学,并获得了博士学位。当“我”想读书时,是他给与力量;当“我”即将泯为众人时,是他给了“我”音乐CD;当众叛亲离时,是他一直选择相信“我”。
  所以书的扉页上写着:献给泰勒。
  (四)我
  “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我”跟爸爸和哥哥们一起去捡废料,在九岁之前没有户口,任何人不记得我的生日在哪天,十七岁之前跟哥哥们一样没有进过学校,跟野孩子一样从不用香皂洗手。但“我”生来就有点不同,比较爱幻想,非常勇敢。最初“我”很热爱哥哥们,还有爸爸妈妈,但是随着“我”越来越认清现实,“我”下决心要改变。
  当“我”提出要去读书的时候,想逃离这座大山,想去看外面的世界,于是我开始自学,14岁多开始准备,16岁终于考起杨百翰大学。
  但“我”读了大学以后,才发现跟现实世界格格不入,在家所受的观念根深蒂固,——对政府的憎恨,让“我”大学过得很不顺心。最初在大学里全是靠自己打工来赚取学费,有时饿得几天都没有东西吃,却不愿意去申请贫困生的救助金,后来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才逐渐改变观念。
  “我”一直不愿意交男朋友,因为认为自己是一个“小妓女”,这是暴力哥哥肖恩看“我”稍微露出一点皮肤,就这样称呼“我”,潜移默化,“我”就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洁不忠的女人。所以当有好感的男孩子主动接触“我”,“我”不敢去跟他正常交往,最后是大学里的老师叫“我”去见了牧师,去跟牧师聊了天,看了心理医生,才让“我”逐渐从阴影里走出来,才敢跟男孩交往,变成一个正常的女人。
  六、中美生活一窥
  (一)民生保障
  教育和就医是最大的民生。从本书可以窥见中美民生差距。看似发达的美国社会,其实有着较大的阴暗处。孩子无户口没人来管;高额的医药费让家庭破产;孩子不读书也没人理。作者一家人曾发生过惨重的車祸,他们只有选择养伤和自我疗法。而我们中国,以我家为例,我爸爸因急性胰腺炎住院,异地报销80%,我二爸是五保户,经常住院,都是100%报销。
  (二)父母对孩子的态度
  七、成长的方式
  读完此书,我感悟到一个人成长的方式没有定式,不可复制。作者的成长颠覆固有的认知。
  一是并非环境造化。我们强调一个家庭的文化浸润,设想营造书香世家;或是强调社区大环境要安静和谐,“孟母三迁”成为千古佳话。可作者这个家庭,干不完的农活、听不完的聒噪、受不完的伤害,唯有的书就是妈妈原来读高中的课本。
  二是教育的力量。本书中农闲时母亲偶尔给孩子们上的早课,就是知识的启蒙。哥哥泰勒的小书桌和音乐在杂乱肮脏不堪的家里是一方净土,向着阳光那方,让作者内心充满对外面世界的渴望。14岁的塔拉一点都学不懂高数,可是她一点一点地啃下来,最后终于考上了心中的大学。
  是教育让塔拉放下过去,走出阴影。父亲和哥哥曾是她挥之不去的噩梦。读大学时从书籍里查阅到父亲是患了一种精神疾病,哥哥是因为摔伤造成的后遗症,所以她选择了原谅,文章的最后她写道:“当我彻底接受了自己的决定,不再为旧冤耿耿于怀,不再将他的罪过与我的罪过权衡比较时,我终于摆脱了负罪感。这是我爱他的唯一方式。”
  是教育让塔拉脱胎换骨。文章的最后她写道:“她离我而去,封存在了镜子里,他们是由一个改头换面的人,一个全新的自我做出的选择。”
  三是持之以恒的改变力量。“学习力、反思力、行动力”是未来社会最需要的“三力”。作者坚定内心的想法,迎着未来勇敢去闯,最终走出了一条阳光大道。
  四是人生关键时刻导师的相助(他人的点拨)。本科时教授对她的赏识鼓励、剑桥大学牧师的心灵救赎、心理老师的疏导,让她彻底改掉陋习,接受了自我、看到自己的闪光处,成长为更好的自我。
  五是英雄不问出处。杨百翰大学、剑桥大学的包容性,让作者才有机会走进象牙塔、顺利完成学业;大学教授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了她的闪光处,并给剑桥大学写推荐信;寝室里学姐的包容与尊重,让她获得自信;男友家庭出身的巨大悬殊,却能折服她非凡的生活经历、仰慕她出众的学术能力。
  掩卷沉思,阅读是我们忙碌之余的调剂,不知不觉中,我们在提升,如文字的敏感、精神的富足、心灵的沉静、视野的拓展、文化知识的习得以及逻辑思维的提升。
  这又何尝不是向着阳光那方,做更好的自己?
其他文献
一、巧用深情范读,唤醒情感体验  古人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使乎言。”這启示我们:如果教师的语言枯燥、乏味、没有情趣、就难以调动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共鸣,更不用说是处于低年级的学生了。结合低段学生心理和思维的特点,需要教师课堂的语言有趣、形象、富有感情。在绘本阅读课堂上,老师可以声情并茂地范读每一篇绘本故事,或激动、或伤感、或惊讶亦或平静中带着重音和停顿,将孩子带入一种特定的图画书阅读语
期刊
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迪,让人滋养浩然之气。由于疫情,孩子们只能居家学习,他们除了上网课完成一定量的作业外,书就成了他们的好朋友。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是需要引导的。下面我就谈一谈怎样在疫情期间引导孩子们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
期刊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
期刊
功能性运动是一种新兴的训练方法,对于提高篮球运动员的个人能力和水平有着极为显著的帮助,尤其是在针对核心控制力方面,效果更是尤为显著,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反而遇到了重重的阻碍,出现了诸多的绊脚石,如何对这一系列的绊脚石进行清除,促进功能性运动在篮球训练中的应用,成为了当前篮球教练的一块心病。  一、功能性运动测试简述  功能性运动一开始只是作为一种简单的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有了更高的目标要求。那么,在新时代环境中,如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成为了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几点认识。  一、关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一度成为了实践新程标准的“形象代言”,成为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最佳”形式,也是合作、实践、探究的途径的第一选择。然而,在现实的“
期刊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美术作为美育、德育的重要载体,是涵养孩子“美丽心灵”的,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在美术教学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设计,把德育融入进来,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同步发展。  一、小学美术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的目标必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小学语文教学更应该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只有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才能有所
期刊
一、认同教育理念的内涵  《礼记·礼运》中曾言道“天下大同”,大同思想既是儒家思想中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思想底框。何为大同?大同既是“仁”的最终归途,也是“和”文化的继承与传承。认同教育理念以中华文化的底蕴为出发点,以校园文化为孕育摇篮,旨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最终达到“万物共育”的目标,实现师生认同、生生认同、教学相长、教与学和谐统一的发展。在不断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德育方式
期刊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小学中高年龄段的孩子处于勤奋对自卑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和同伴交往,在这个交往中学习处事的方式。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崛起,他们会因为同伴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产生争吵,甚至会发生打架。正面管教中提倡错误是孩子学习的机会,每个人都会犯错,错误在所难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和同伴发生矛盾也是无可避免,因此我们可以鼓励孩子从矛盾中学习,学会如何更好地处理矛盾。  一、
期刊
1引言  人们用技术来影响学校教育的道路正在快速发展,不仅意味着教师要有比较高的信息素养,而且对教学环境的硬件技术要求也有所提升。醍摩豆(TEAMModel)智慧教室中的团队合作学习系统(HiTeachTBL),是一套能协助教师在课堂执行TBL(团队导向学习)的辅助系统,结合电子书包、IRS反馈器、HITA智慧助教app,在课堂中方便而高效地收集、汇总、分类学生讨论的成果,即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