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经腹小横切口改良子宫切除术在子宫良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0例改良经腹子宫切除术(改良组)与40例传统经腹子宫切除术(传统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少于传统组,术后病率5%。结论:经腹小横切口改良子宫切除术具有手术操作简便、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对术后性生活影响小、可預防盆腔脏器膨出等优点。
关键词 小横切口 改良子宫切除术 子宫良性病变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16
资料与方法
2005年2月~2008年2月对子宫良性病变行子宫全切术80例,按手术方法不同,改良组40例,传统组40例;年龄37~55岁,平均46岁;体重44~67kg,平均52.5kg;均已婚育,已绝经者28例。手术指征包括子宫肌瘤60例,子宫腺肌病13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7例,既往有各种腹部手术史12例,有剖宫产史者15例。术前常规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和阴道镜检,对不规则阴道流血行分段诊刮术排除子宫恶性病变。子宫体积均<4个孕月妊娠大小,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方法:两组均采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患者取仰卧位,术前准备与术后处理相同。
改良手术方法:①腹部切口:取下腹部耻骨联合上两横指横切口长5~6cm,切开皮肤,撕开皮下组织,剪开筋膜较皮肤切口长约2cm,使切口具有一定的伸展度。钝性分离腹直肌,横向剪开腹膜进入腹腔。用薄湿纱垫排开肠管,纱垫全部放至腹腔内,不占据切口空间,压肠板保护肠管,用小S拉钩牵开腹腔,用柯克钳钳夹一侧子宫角并提至切口,依次处理一侧圆韧带及附件,剪开该侧阔韧带前后叶及腹膜反折,下推膀胱,暴露并钳夹,切断和缝扎子宫动脉,然后同法处理对侧。以上操作均在腹腔内由器械完成。②取子宫最小经线将其提出腹腔,提出困难者在子宫前或后壁上缝10号丝线牵拉出子宫,如瘤体大确实不能娩出者,可边提子宫,边切开子宫的肌壁至肌瘤包膜,剥离出瘤体后,再牵出宫体。③提出子宫后略下推膀胱至穹隆处,于子宫血管结扎部位稍高处,作一环形切口,切开宫颈肌鞘深约0.4cm左右,用4把组织钳钳夹前后左右筋膜鞘向外牵拉,并用力将子宫提起,同时锐钝性结合分离宫颈筋膜至宫颈外口,环形切除子宫,上提宫颈筋膜残端,用碘酒、酒精消毒后,用1号薇齐线荷包缝合宫颈筋膜阴道端,再荷包环形缝合筋膜鞘内面1次,鞘顶部连续缝合,形成一新的实体小宫颈,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盆底腹膜3针,1号微齐线分别缝合腹膜及筋膜,用0/3医用可吸收美容线皮内缝合皮肤。
传统手术:按传统经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步骤操作[1]。
观察指标及评估标准:①手术时间:两组病例均自麻醉成功、手术开始到手术结束计时;②术中出血量:吸出总量+浸透纱布块数量×纱布浸透前后重量差(g),按血液比重1.05g换算为1ml[2]。③术后病率:术后24小时至7天内不连续的2次体温≥38℃者为术后病率,但无感染证据。④术后住院时间:手术结束到出院时间。
随访: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返院检查宫颈残端、盆腔情况,询问性生活及有关情况。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软件,以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结 果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见表1。
随访:改良组40例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复查宫颈残端均愈合良好,并形成新宫颈,有1例宫颈小息肉形成,予息肉摘除后随诊未再复发。盆腔内未发现异常,无1例盆腔脏器脱垂。术后3个月大部分已恢复正常性生活,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传统组有7例残端息肉,有2例阴道壁轻度膨出。
讨 论
改良后手术具有如下优点:①腹壁横切口,腹部切口美容线皮内缝合,切口小而美观,满足了病人的心理需求;②肠管与大网膜受腹壁及纱垫阻挡和保护,不会影响手术操作,创伤小,出血少,下床活动早,排气早,恢复快;③不损伤穹隆部,不影响术后性生活,提高生存质量,同时切除宫颈癌的好发部位鳞柱交界区,可防宫颈癌的发生[3];④术后患者阴道解剖结构未发生变化,残端出血、息肉的发生率明显降低;⑤术式操作简单、安全,可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 苏应宽,刘新民,主编.妇产科手术学.第2版.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7.
2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41-847.
3 黎培毅,刘宏伟,杨延林.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实用妇产科杂志,1998,14(1):36.
关键词 小横切口 改良子宫切除术 子宫良性病变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16
资料与方法
2005年2月~2008年2月对子宫良性病变行子宫全切术80例,按手术方法不同,改良组40例,传统组40例;年龄37~55岁,平均46岁;体重44~67kg,平均52.5kg;均已婚育,已绝经者28例。手术指征包括子宫肌瘤60例,子宫腺肌病13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7例,既往有各种腹部手术史12例,有剖宫产史者15例。术前常规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和阴道镜检,对不规则阴道流血行分段诊刮术排除子宫恶性病变。子宫体积均<4个孕月妊娠大小,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方法:两组均采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患者取仰卧位,术前准备与术后处理相同。
改良手术方法:①腹部切口:取下腹部耻骨联合上两横指横切口长5~6cm,切开皮肤,撕开皮下组织,剪开筋膜较皮肤切口长约2cm,使切口具有一定的伸展度。钝性分离腹直肌,横向剪开腹膜进入腹腔。用薄湿纱垫排开肠管,纱垫全部放至腹腔内,不占据切口空间,压肠板保护肠管,用小S拉钩牵开腹腔,用柯克钳钳夹一侧子宫角并提至切口,依次处理一侧圆韧带及附件,剪开该侧阔韧带前后叶及腹膜反折,下推膀胱,暴露并钳夹,切断和缝扎子宫动脉,然后同法处理对侧。以上操作均在腹腔内由器械完成。②取子宫最小经线将其提出腹腔,提出困难者在子宫前或后壁上缝10号丝线牵拉出子宫,如瘤体大确实不能娩出者,可边提子宫,边切开子宫的肌壁至肌瘤包膜,剥离出瘤体后,再牵出宫体。③提出子宫后略下推膀胱至穹隆处,于子宫血管结扎部位稍高处,作一环形切口,切开宫颈肌鞘深约0.4cm左右,用4把组织钳钳夹前后左右筋膜鞘向外牵拉,并用力将子宫提起,同时锐钝性结合分离宫颈筋膜至宫颈外口,环形切除子宫,上提宫颈筋膜残端,用碘酒、酒精消毒后,用1号薇齐线荷包缝合宫颈筋膜阴道端,再荷包环形缝合筋膜鞘内面1次,鞘顶部连续缝合,形成一新的实体小宫颈,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盆底腹膜3针,1号微齐线分别缝合腹膜及筋膜,用0/3医用可吸收美容线皮内缝合皮肤。
传统手术:按传统经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步骤操作[1]。
观察指标及评估标准:①手术时间:两组病例均自麻醉成功、手术开始到手术结束计时;②术中出血量:吸出总量+浸透纱布块数量×纱布浸透前后重量差(g),按血液比重1.05g换算为1ml[2]。③术后病率:术后24小时至7天内不连续的2次体温≥38℃者为术后病率,但无感染证据。④术后住院时间:手术结束到出院时间。
随访: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返院检查宫颈残端、盆腔情况,询问性生活及有关情况。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软件,以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结 果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见表1。
随访:改良组40例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复查宫颈残端均愈合良好,并形成新宫颈,有1例宫颈小息肉形成,予息肉摘除后随诊未再复发。盆腔内未发现异常,无1例盆腔脏器脱垂。术后3个月大部分已恢复正常性生活,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传统组有7例残端息肉,有2例阴道壁轻度膨出。
讨 论
改良后手术具有如下优点:①腹壁横切口,腹部切口美容线皮内缝合,切口小而美观,满足了病人的心理需求;②肠管与大网膜受腹壁及纱垫阻挡和保护,不会影响手术操作,创伤小,出血少,下床活动早,排气早,恢复快;③不损伤穹隆部,不影响术后性生活,提高生存质量,同时切除宫颈癌的好发部位鳞柱交界区,可防宫颈癌的发生[3];④术后患者阴道解剖结构未发生变化,残端出血、息肉的发生率明显降低;⑤术式操作简单、安全,可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 苏应宽,刘新民,主编.妇产科手术学.第2版.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7.
2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41-847.
3 黎培毅,刘宏伟,杨延林.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实用妇产科杂志,1998,1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