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走向生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4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改革教育与教学工作,他从现实出发,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三句话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在教育领域内它仍历久弥新,具有先进性。在语文教学中生活教育理论实用性非常强,充满无限魅力。
  生活教育理论的魅力首先应体现在语文教材中。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体说来,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我认为当今的教科书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科书,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教材在每一册的开篇首先安排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并将其细化成26种习惯,它的介入无疑是人性化的。每一单元的练习更具人性化和生活化,如练习中的“学用字词句”(一二年级)、“处处留心”(三四年级)、“语文与生活”(五六年级),单就从名字来看,就与生活密切相关。还有练习中的口语交际,更注重学生在今后生活中的交往能力,如四年级下册中安排了推荐或自我推荐、学会安慰、学做节目主持人、小烦恼热线等活动。五六年级的每册教材还安排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学和作”,五年级下册安排的是“节约用水”,内容包括小小调查、谈节水、学成语、介绍节水小窍门、编写公益广告、大家来抢答等,这些内容正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这正如陶行知所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最后再来看一看习作,习作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比较头疼的事,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这句话生动地阐述了生活与文章的关系。语文教材提供的习作练习教会了学生要到生活中去体验、观察、寻找写作素材等。如四年级下册习作3的习作要求: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如荷叶上的水总是会变成晶亮的小水珠;到秋天苹果就红了;我们小区的私家车越来越多了;小河变清了,路变宽了……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请把你的新发现写下来。从要求中我们不难看出内容与生活的关系,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再加上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写起来感觉会比较容易。
  其次,生活教育理论的魅力应体现在课堂教学中。陶行知认为“灌注的教授法最要不得。他把接受文化的人当作天津鸭儿填……学生和大众应该普遍从灌注的教授法里解放出来,跑到这种自由讨论的空场上呼吸些新鲜的空气,晒一晒太阳光”。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我们把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在教学过程中再现生活化的情境,让生活成为教育的话题,让教育成为生活的延续与提高。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才会充满活力和无限的魅力。
  教材源于生活,那我们的课堂也应与生活贴近,应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采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使课堂教学充满欢乐、友谊、合作和渴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生活化提供了保证,它可以形象、直观、生动地再现教学所需要的生活画面。再如学习《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把它排成课本剧,通过表演学生会走进人物的心理,感受公仪休的人格魅力。课堂上我们的语言也应该生活化,应该具有亲和力,让学生回答用“请”字,即使学生回答错了,我们也应该微笑着请他坐下再思考。这样的课堂平起平坐,你不觉得很有魅力吗?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最后,我想谈一谈习题的设计。习题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练习的过程,既是内化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学以致用,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超越教材的意识,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如在学习《鸟语》这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到校园的树林里去聆听鸟的叫声,去学一学鸟叫,去感受鸟带给我们的快乐。然后,我会布置学生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或者写一写自己喜欢的鸟,或者设计爱鸟的公益用语等。在学完《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我指导学生给妈妈建立“小档案”,并会让学生替母亲做一件事。这样的习题,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答案,它是对课文的延伸,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涵,这样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小学语文习题的设计,应该遵循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设计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性习题,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生活决定着教育,教育也改造着生活,生活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它与生活密切相连,它源于生活,因此也应走向生活。生活教育理论是陶先生毕生的追求,虽时相隔近一个世纪,但仍光芒四射。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认真贯彻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相信我们的教育会更上一层楼。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精彩的,在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中,其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创造力的迸发往往会成为课堂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过,我们却容易忽略另一种精彩——“意外”,“意外”也常常会伴随着教学的始终,有其特有的精彩之处。  【案例一】  教师按照设计好的思路进行音乐课的一个环节——体态律动游戏:学生分组模仿小兔子、小青蛙等会跳的动物,合着音乐在教室里自由律动。突然,有个学生伸直两只胳膊吐
[摘 要]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教学使命。其教育目的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品德课堂演绎必须多样化、情感化,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品德 演绎 德育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56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主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三二六”教学模式,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设计,促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提升课堂教学的达成度。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三二六”教学模式 目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0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引入“三二六”教学模式,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设计,从而使教学思路清晰,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
当今的美术教坛上,比较流行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解,学生听练”的“讲——听——练”方式。这种方式的基本特征是:教师运用通俗的教学语言,授之于学生的听觉系统,从而达到指导学生练习、创作的目的。它成为一种最为常见的美术课堂教学方式。然而,美术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而学生获取艺术灵感的方式是多途径的、立体化的。不同的学生对艺术有着不同的敏感程度,故而仅凭此种授业方式,难以适应不同的授课对象的需求,难以适应不同
借班上课指的是教师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上课环境,给一批素不相识的学生上课,师生彼此之间不熟悉亦不了解,与常规课堂有着很大的差别。无疑,这给执教者和学生都增加了难度。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听课人数的增加。  听课教师人数多,少则十几,多则几百上千。课堂上众多听课教师间点评交流时的议论纷纷会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干扰学生学习,从而降低学习效率。  2.上课地点的变换。  借班上课大多安排在多功
[摘 要]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语言材料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前提的。古诗词的学习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强学生的语感。教师可通过诵读积累、唤醒激趣、感悟运用、学习创造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潜能。  [关键词]古诗词 运用 教材空间 潜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7-00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情景一:体育课上玩“追逐跑”,在后面追的学生小邦总是用手指狠狠地戳在前面跑的小兵,遭到小兵的多次埋怨。这是一种没有冲突但是却偶然发生攻击性的行为。  情景二:技巧课上,小德和小健同时跑向垫子,都想自己先开始。他们为了谁能优先而展开了激烈的争吵。不久,他们开始又推又拽,攻击性由此产生。学生们行为的目的是在区域范围内建立起对物件的控制。遗憾的是,他们为了达到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是伤害性的。  情景三:听到
[摘 要]预习卡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自主预习而设立的,旨在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依据学生实际有效设计预习卡并正确实施,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关键词]预习卡 实施 讨论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3-039  “预习卡”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自主预习而设立的,它旨在通过教
[摘 要]英语情境化教学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增强了英语教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学习效率,从而更好地实现了小学英语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英语 情境教学 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0-043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发生了很大变化,小学
[摘 要]水墨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历代文人墨客非常喜欢的一种绘画形式,不求形似,只重神韵,是我国古典绘画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儿童学习水墨画有助于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教师在教学中以美术课程标准为导向,力求将现行小幅水墨课程与可利用资源有机结合,探索符合学生学习小幅水墨画的优化模式,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关键词]儿童 小幅水墨画 误区 问题 探索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