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挠到学生思维的“最痒处”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ueric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切的追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挠在学生思维的“最痒处”,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高度亢奋、深度开发的状态,乃至顿悟。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思考问题不对点子,就像挠痒没有挠到最痒的地方。这时,教师是接过话题,对答案进行补充和延伸,还是继续追问,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更深刻的道理,把最痒的地方给挠到?
  显然,后者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改理念。在众多经典教学案例中,处处可见追问的影子。每每在学生心痒难耐之际,教师适时地追问,搭设思维跳板,促进学生、文本、教师之间深入对话,从而达成教学目标。追问为什么能掀起教学的高潮?因为适切的追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挠在学生思维的“最痒处”,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高度亢奋、深度开发的状态,乃至顿悟。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最痒处”在哪儿?怎样追问才能挠到学生思维的“最痒处”呢?
  在学生理解肤浅或偏差处追问。学生解读文本重难点的肤浅或偏差之处便是其思维的“最痒处”。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联系旧知、调动体验、提供材料等方法追问,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挖掘他们思维的深度。例如:教学苏教版四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学生对“人们总爱在樟树前留影的原因”的理解仅限于樟树的蓬蓬勃勃和香气的经久不灭。此时,教师可以出示宋庆龄的简介让学生阅读,然后追问:你们觉得宋庆龄与樟树有相同的地方吗?假如你在樟树前留影会说些什么呢?提供材料、调动体验的追问有效开掘了学生的思维,突破了课文重难点。
  在语言的精妙处追问。关注文本表达,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而这往往是学生思维的“最痒处”。教师要抓住词语精妙、语句精当、语段精美、结构精巧之处追问,通过类比、对比、替换、想象等引领学生领悟语言表达的方式,揣摩文本表达的顺序。例如:教学苏教版六上《船长》,学生对主问题“你认为雨果对船长的描写成功在哪里?”品悟不够。此时,可用“写人们的慌乱对表现船长有何作用?”“第一条命令语言顺序能颠倒吗?”“把船长的对话改成这样(拖沓的)行吗?”等追问,指引学生领悟语言形式对铺叙场面和刻画人物的独特作用。
  挠到学生思维的“最痒处”,需要教师深入地研读、解读文本,对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做到心中有数。
  挠到学生思维的“最痒处”,需要教师深入地研究学生,找到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做好预设,追问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挠到学生思维的“最痒处”,还需要教师用心倾听,抓住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信息,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的倾向与不足,机智应对。如此,追问才能在预设和生成之间架起桥梁,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其他文献
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是公路诸多病害中危害较严重的一种顽症,尤其在北方地区,温度裂缝更较为普遍。文中就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形成的原因进行了综述,同时就养护中的处治方法进行了
【关键词】阅读思维;精彩观念;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6-0070-01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六上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和她的善良勤劳,以及通过剪纸联结的“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一同事执教校级教研课,在阅读理解课文第2至6自然段时,通过让学生找关键词、相关语句来领悟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课堂教学
本文通过阐述生态观理念,探讨幼儿师范化学新课程中课程目标、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价四个方面生态观的构建,指出化学课程的目的是创造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教育文化,促进
1.系统特点分析建筑工程涉及到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措施有多种,喷涂硬泡聚氨酯外墙外保温的节能措施是有效降低能耗的一种方法。喷涂硬泡聚氨酯外墙外保温系统采用现场机械化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