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让我如何停止对生命的热爱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in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邵丽

  整整做了差不多一个小时的心理准备,我才最终下定决心。真的不知道我该说什么,会说点什么。我首先拨通了一位叫李端的小学教师的电话。后来拨通电话的那位女士,叫刘云仙,身份是农民。我知道她们会哭。我知道我会在她们的哭声里羞愧不已,因为我什么都帮不了她们。我知道不管如何表达,我的电话将会再一次揭开她们尚未结痂的伤口。我听她们哭,听她们叙说。然后我说,你一定要保重,一定!
  何其苍白无力的安慰,我连自己都安慰不了。
  放下电话,我哭了长达半个小时。年龄大了,感情脆弱得像风中的芦苇,稍有风声就觳觫不已。
  是恐惧,也是伤心。
  就在前天,我接到上级部门的一个电话,说是希望能够发挥文艺工作者的作用,写一点文字记录下基层抗疫一线的故事。说真的,当时我有些抵触。我说,我们是紧靠湖北、全国排名第三的重灾区,几乎百分之九十五的人被控制在家中,交通阻断,四面楚歌。去一线采访的半点可能性都没有。难道仅靠翻翻朋友圈、靠道听途说的一星半点材料就可以写出报告文学吗?
  昨天他们再次电话,恳切地改换了口气,问能不能通过微信和电话采访的方式了解一些基层情况。并且再三告诫,一定要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
  如此,方让我感觉到一丝安慰。
  这很难,电话采访很难。对方无法确定你的真实身份,他们也像我一样,陷身在一波接一波的恐惧中。纵是有朋友引荐,他们也往往不愿意开口。他们有纪律和各种禁忌——你不得不沮丧地承认,到了战役的关键时刻,这几乎是唯一有效的办法。否则,各种传言会改变事实。
  得感谢我那些在地市做主要领导的朋友们,感谢他们信任我,否则我将得不到任何有效信息。三门峡市的安伟市长在全国疫情等级区域划分图表出来的第一时间微信转发给我,并且骄傲地发了一个拳头紧握的表情符号:三门峡——河南最棒的城市!他说,增加一例就彻夜不安,情势好转就兴奋异常。所有的地市都是一样的状态,他们就这样严阵以待,对疫情的防控揪心到寝食难安,每天都如临大敌般的警醒着。网上一直有关于河南严防过当的负面消息。可这些段子手知道吗?河南是湖北近邻,一亿多人的人口大省,南部几个地市从武汉返乡回家过节的各类人员,每个县都有数万人。武汉封城后,还有不少人从湖北下面的地市县通过各种途径返乡。若不是地方政府一级警戒严防死守,对返乡人员彻查隔离,后果将是何等的不堪设想!
  驻马店是河南省的重灾区,960多万人的大市,湖北返乡人员76000多人,其中武汉市57000多人。这数字不让人触目惊心吗?我曾经在驻马店挂职两年副县长,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惦念。我拨通了指挥长陈星书记的电话,他爽快地回答了我的几个问题。关于一线因公殉职人员情况,“有四名同志累倒在一线岗位上。”他沉痛地说,“基层是防控的最前沿,也是最辛苦最危险的地方,严防死守,人心都是肉长的,心疼他们啊!”河南城市广播媒体联合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做了个“黄河说”,河南全部省辖市呼叫武汉,每一个地市都图文并茂向长江呼叫,上了热搜榜,感动了无数人流下热泪。注意,说的是全部的省辖市,可细心的人却发现,喊话者漏掉了驻马店——960多万的大市,疫情重灾区。一时间网友纷纷留言,怎么少了驻马店?驻马店人更是纷纷留言,几乎有些懊恼了。我问陈书记,您对此事件怎么看?他笑了笑说,“看到了。漏就漏吧,都是黄河儿女,不消计较!”驻马店全市确诊病例139人,治愈111人,零死亡,零院内医护人员和其他病患交叉感染。结果最能说明问题。说真的,我本不太喜欢这个严肃到近乎傲慢的地方长官。但他对待疫情的用心、用情、用力,还是让我深深感动了。他再三告诫,不要表扬我们。我们的工作还是存在漏洞的,否则那些不该发生的意外或许可以避免。他的声音低沉、疲惫。白天要下县区看情况,听汇报,晚上要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分析疫情研究防范对策,每天都要熬到十二点以后。
图片来自网络

  这就是基层一线干部的真实工作状况。我再拨通了另一个地市指挥长的电话。他正在开会。我发微信询问基层一线值守干部的工作和健康状况。他没有直接回答,只回复了三个流泪的哭脸。他不愿说,我亦不再问。在河南,十七个地市,每一个地市都在防守——严防死守。在一场猝然临之的灾害面前,我们主要还是靠人,而不是靠技术解决问题。武汉距郑州乘高铁不足两个小时,封城前,两省的流动量每天可装满无数列高铁。封城后,通过各种手段、各种方式“逃”回来的故事可以拍一部电影。武汉封城数日后,新冠肺炎感染者骑摩托车与自行车一路跑回来的现象,仍时时在发生。
  那个叫李端的小学教师的丈夫叫陈申,是駐马店泌阳县卫生计生监督所的工作人员。1980年12月出生,未满四十岁,农历正月十六倒在工作岗位上。李端说,他懂电脑,负责收集统计各种情况和数据。从初一到十五,他只回家了一趟。开始在卡点值班,后来又主动请缨到隔离点当防护员。正月十五晚上和妻子最后一次通话,9岁的女儿在电话中嘱咐爸爸,你要小心别被传染了。他高兴地对妻子说,我家闺女长大了,知道操爸爸的心了。谁能想到,这竟成为他对亲人最后的遗言。第二天早晨八点多,李端照例拨打丈夫的平安电话,一直无人接听。一个小时后,单位一男二女三位同志来家里敲门。李端说,是陈申发烧隔离了吗?单位的同志说,没事,你和我们一起去一趟,看看他吧!李端心里做着最坏的打算,怕就是像电视上那样,让隔着玻璃和丈夫打个照面,话都没法说。车子开到中医院,却不让她下来,说人还在急救。二十分钟后,两个女同志才扶她下车进去。她看到的,是已经被白布罩得严严实实的丈夫。他没有被感染,死于劳累过度触发的心梗。她如何能不悲呼?这个文弱的女子,奋力挣脱陪伴她的人,一下子扑倒在丈夫身上,哭得肝胆俱碎。晚来的女儿看爸爸躺在那里,便附身在爸爸的胸口说,我爸的心脏可有劲,跳起来总是嘣嘣嘣的,现在咋没音了呢?单位让李端暂时不要给陈申的父母打电话,他是家里的独子,怕父母听到了再出意外。李端说,不让告诉他爸妈,好好的一个人没了,我怎么做得了主?最后领导让她带着医生护士一起去了陈申家里。陈申的父母听到这个消息的惨状,李端哽咽了半天,伤心得不能详述。   李端说,我一直到今天都还觉得我是在看电视剧,我看到的是不是别人家的故事?她在电话那头哭,我在电话这边泪流满面。我知道,她现在还处于心理应激反应期,被突然而至的打击撞懵了。等她清醒过来,会有一波一波更大的痛苦加倍地袭击她。
  刘云仙,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接通我的电话,她从头哭到尾。像发烧似的,我颤抖着,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否则我会和她一起哭到无法开口。陶红涛是她的丈夫,驻马店高新区古城办事处五桂桥居委会的干部。他从年初二开始值班,每天要忙到夜里十二点以后。农历正月二十二,陶红涛中午返家,他说今天特別累,浑身不舒服,想趁中午换班回来睡会儿。这让妻子很意外,刘云仙说,你别睡,好歹吃点东西。她匆忙给丈夫下了一碗面条。陶洪涛面条没吃完就去睡了,临睡前安排妻子,两点半喊醒我,不要误了值班。还不到两点半刘云仙就去喊他,他脾气不好,喊得晚了怕他生气。她哪里会想到,她再也唤不醒这个睡着的人了。陶红涛1979年春天出生,2020年春天到来的时候,死于心梗。刘云仙说,我最安慰的,就是最后给他做了一碗面条,否则他就得空着肚子上路了。陶家两兄弟,哥哥病故,父母跟前就剩下这一个儿子,白发人要两次送走黑发人。刘云仙是个农民,没有工资收入。两个儿子还在上学,大的18岁,小的才13岁。她说,陶红涛走了,家里的天都塌了。
  面对她们,我第一次觉得自己是个何其无用的人,我没有任何办法安慰她们以缓解她们的悲伤,也没有任何能力伸出援手拉她们一把。我告诉她们,相信政府,政府和社会不会忘记英雄,不会让英雄的家人流血再流泪——除了这些毫无温度的话语,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李文亮走了,全中国都在哭泣;导演常凯一家人病逝了,无数的人为他们点燃蜡烛……陈申死了,陶红涛也死了,还有许许多多这样平凡的人,就这样默默的没了。除了熟悉他们的人,几乎没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我看到胡锡进转发的博主阿部部的微博:“我不想看到一线抗疫人员流汗还流泪,他们已经做了很多,付出了很多了,他们也是别人家的孩子……”
  “他们也是别人家的孩子”,这句话足足打动了我,让我的泪水一次一次地充盈眼眶。是的,如果我们在很多事情上能够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就会有足够的敬畏改变我们的想法和做法。欢呼战争的时候,我们要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冲到火灾现场的时候,我们要看到别人家的孩子!
  对于陈申、陶红涛们,我不想赞美他们的荣光,更不想将他们贴上英雄的标签而丢失常人应有的欢乐和幸福。他们是普通父母的儿子,普通女人的丈夫,普通孩子的父亲母亲。他们的亲人只想他们平平常常地活着,不想让他们的名字永远印在疫情资料里被更多的人记住。他们希望上天把儿子、丈夫、父亲还回来,他们要他欢笑、发脾气、贪玩贪吃贪睡、犯各种各样普通人的错误……但一切都在此时此刻戛然而止,他们走得无知无觉,他们只是因公殉职者,甚至称不上英雄。
  就在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文章《无以言说的恐惧》,这篇文章被《当代作家评论》公众号推出后,又被好几家报刊转载。我不期望产生什么影响,仅只是两次遭遇大疫的个人,对当下和未来的一点浅薄的思考。我同意,作家不同于公共知识分子,不必对所有公共事务指手画脚。我更同意,我们需要感受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时差”。时差能让我们沉静下来,进行有距离的思考,从而更理解生活中的真相,以及那些真相对当下和未来意味着什么。就在今天,又有一位作者在朋友圈呼吁,我们作家要写一写多难兴邦,写一写苦难辉煌。我在上一篇的文章里谈到,多难兴邦是一个很能鼓励士气的正能量口号,也是我们民族屡仆屡起的精神支点。但我们不能以此大而化之,要看到大难之中那些默默牺牲的受难者,要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并与他们同此凉热,否则就是对生命的藐视。我们也必须从灾难里悟出点什么,得到点什么,改进点什么,否则我们所有的牺牲都会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遭遇大疫是我们的不幸。毋庸置疑,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中华民族迅速战胜疫情也是指日可待。但我想说的是,在灾难和胜利之间,我们的作家将置身何处?我们会将思想的标记,刻在哪个等高线上?
  铁凝主席说过:“文学将总是与人类的困境同行。也因此,文学才有可能彰显出独属于自己的价值魅力。”我写下这些,是想我们活着的人,需要思考些什么并做些什么。面对那些被疫情夺去生命的病患、那些为抗击疫情而奋不顾身的医生护士、那些为控制疫情蔓延而不舍昼夜奋战在一线的干部群众……所有这些人,我们无法任由他们白白的奉献和牺牲,我们也不会永远侥幸逃离灾难。惟其如此,我们只有这样设想:我们要努力推动社会一点点的进步,哪怕完全是为了我们自身。
其他文献
他衣衫褴褛,头发犹如一堆黄稻草,紧紧贴在头上。他坐在图书馆的长椅上休息,两眼炯炯有神。他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活得很有尊严的流浪汉。是他,带给我了受益一生的启示,如明灯一般,照亮了我的心。  初见他时,我和妈妈正在去图书馆的路上——那时,我正准备去还书、借书,突然看见他坐在图书馆旁的台阶上看着一本书。他看见我们,双眼异放光彩,示意我过去。妈妈热情地和他打招呼,好像一个老朋友。我一脸厌恶,远远地想逃离。
期刊
龔曙光  闷这半月,算是明白了一件事:真想读点书,人有时间没用,非得心有时间。读书讲心境,这话平常也说,却怎么也不像这一回,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家。  春节在家憋着的人,谁喊没时间,大概都是想找打。好些人在群里呼天抢地:日子真他娘没法打发!平素一说读书,都脱口而出没时间,如今时间是有了,多了,多得没法打发了,又真有几个人在读书?  起初是立意读几本书的。估计作这打算的,宅家之人十有八九。平日里爱读书的
期刊
卯时  我睁开眼睛,躺在床上,房间里的空气沉闷之极,像是生锈的铁块一样。我坐起来,依稀看到窗边有一道身影。  “谁?”我警觉地问。“是我。”是爸爸的声音。“你站在窗边干什么?”我问道。  爸爸却一直看着窗外,没有吭声。我随着他的眼光看去,窗外的黑色,似乎像一只吞噬光明的怪物一样,有一种死寂的气息传出。  我打了个哆嗦。爸爸转头看向我,说:“快去洗漱吧。”我点点头,走到洗手间门口时,回头看房间里的爸
期刊
熊召政  我们期待疫情的拐点  庚子年的春节,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袭击,国人的心情骤然间进入到至暗时刻,由于此病毒最早发现于武汉的患者,故也有外人称其武汉肺炎。短短三个多月时间,武汉两次成为世界瞩目的地方,一次是世界军人运动会,再一次就是这一次的疫情。前者荣耀,后者惊悚。这一次的鼠年之疫,武汉人处在灾难的中心,居住和工作或就学在这座城市的居民大约有一千三百多万人,疫情暴发之后,特别是元月23日封
期刊
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看疫情地图,那上面最深的红色是湖北,是武汉。那颜色,红中透着紫,像一道鲜血淋漓的伤口,让全中国为之疼痛。  三个月前,全球的目光凝望武汉,世界军人运动会的成功举办,让这座美丽的城市赢得了赞誉。三个月后,全球的目光再次聚焦武汉,这一次,这座城市让全世界都感到不安。谁都不曾想过,武汉,会成为一种肺炎的前缀,会成为疫情的源头,会成为抗疫的前沿阵地。  常常会想,如果我从来不曾去过
期刊
夜色如墨,密集的繁星拱卫下的月亮独树一帜,像是嘲讽心里只有启明星的仰望星空的少年,孤单在某个角落发酵,没有谁心里没有灯光照不到的地方。我的生活曾被疼痛一次次地分尸,像乌云里划过的闪电,明亮却让人胆怯。  每一个月圆的夜,留藏在我心中的空白都会被无情践踏,悲寂但不会流血,只会为那些淡的伤疤重新染色,疼痛出几段叫做过往的故事。一  “父亲”这个词汇对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  九年匆匆而过,“一夜长大”的
期刊
疫情肆虐,波及众生,即便远离疫情中心,也不可能置之度外。于我们家而言,疫情造成的次生灾害就是外甥小宇的出国留学之路受到了阻隔。  小宇正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电气学院读研,前不久回国实习,计划等过完年再去澳大利亚。按照正常进度,还有两个学期,他就能毕业回国了。  1月23日,武汉封城,各种坏信息络绎不绝,我们一家人便开始担心。  我说,照这种趋势,澳大利亚会不会不让中国人入境?  我妹妹说,澳大
期刊
陈 彦  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春节。  过去我不是流动人口,只在原地张罗过年。从去年开始,我加入了春运大军。开始有人说疫情时,并没在意。总觉得是武汉那边的事。从北京回到西安,餐也聚了两顿,茶也吃了几次。与朋友交流的距离,有时也没保证在一米开外。更没戴口罩。十七年前闹“非典”那阵,几乎动了什么都要洗一次手的习惯,也早忘到九霄云外了。可腊月二十九那天,武汉突然封了城,并且有消息说,从疫区走出了几百万像我
期刊
陈玺  猪年除夕,一杯清茶,独坐阳台,瞄着坠落的夕阳,我燃起一根烟,瞥着一明一暗的烟蒂,想着总得说点啥?大半年的时域中,岳父身患绝症,我深切地感悟到一个老人,面对不愿挑明,却又心知肚明的病魔,生命垂落时哀伤的无奈。拜年的问候,吱吱跃上手机屏幕。闭上眼睛,晃着身子,沉思良久,我写道:生命如湖中泛舟,嗒嗒的槳声和清冽的涟漪,终将归于沉寂。我们在沉寂中感怀,也在虚无中怅望。狗还在岸上摆尾撒欢,吠瞩着十二
期刊
冯艺  我家近处,有个公园,被耸立的高楼环抱,有几分中央公园的意思。不大的园子里四季花果,更迭生长,乐此不彼。当然,最能吸引市民前来观赏拍照的是满园的樱花树。南国的春天,每年都会随着二月的风如期而至。春风拂过樱花树光秃秃的枝丫,触动出白白粉粉的隐隐约约。一片灰褐色的小手如同魔术场上的召唤,召唤着生命的热闹,花朵不知从哪里来的,一下出现在手里。满园的樱花就这样年复一年悄然盛开着。粉红一片,微风一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