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素养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q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让教学焕发新的活力,也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要求。在学生、教材与教师三者的立体空间中,教师更应该立足课堂教学,挖掘教材背后的内容体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发展学生的能力,不断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立足;课堂教学;素养;知识结构;猜想验证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标准,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也是实现学生、教材、教师三者对话的立体空间。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在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效率等方面让学生深度地学和思,在猜想中探究,在验证中生成,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应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形成有效的数学活动,最终回归到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上。
  一、学情出发,钻研教材,梳理知识结构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可见在课堂教学这个完整的动态系统里,教师与学生分担着不同的角色。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如何把前后知识紧密联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结合,让新知识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层层推进,是需要教师从学情出发,钻研教材,有效地梳理知识结构。
  笔者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材呈现了两个例题:例1是通过数形结合,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大小,观察发现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但分数的大小不变。再深入了解规律,最后归纳概念。例2是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问题解决。为了找准学习的切入点,笔者深入分析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基础,数形结合来源于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商不变的卜目贡的嫁接的桥梁。商不变的性质与分数的基本胜质是知识的结合点和生长点,它俩有着本质的区别与密切的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更是约分、通分及分数计算的基础。“温故”方可“知新,,。为了上好这节课,笔者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前,利用预习单(如下表)帮助学生回顾旧知,使新知的学习水到渠成。
  又如,笔者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小数。那么,如何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呢?笔者认真阅读了教材,教材先呈现给我们的是结合“元、角、分”和“长度单位”来初步认识小数,让小数与学生的生活情境结合作为认知起点,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再理解小数的意义。紧接着利用分母是10、100的分数去认识刁、数。要上好这节课必须先让学生回顾“分数”,继而复习“人民币”“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可建构小数的概念。但是,三年级的学生从“长度单位”这一抽象的概念过渡到“小数”是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习新课前,笔者也利用“预习单”帮助学生回顾旧知,并重点复习“长度单位”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整数一分数-小数”的过渡。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对教材分析,从学情出发,钻研教材,梳理知识结构,才能让教师对教学的主线更清晰明了,使知识结构立体化,为课堂教学提供立体、直观的指引,为学生学习数学助力。
  二、猜想验证,知识生成,经历建构过程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的活动过程。”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的思维概括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从直观过渡到抽象,抽取本质,大胆猜想,动手验证,综合分析,经历数学的知识生成过程。
  例如,笔者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让学生观察、对比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后,抛出问题: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那么圆锥的体积能不能也用底面积乘高计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老师的问题点燃,有的学生说:“不行,不能用底面积乘高,它得到的是圆柱的体积,圆锥体积绝对应该比它小。”有的学生说: “我认为圆柱里面可以削出一个圆锥,那么圆锥的体积肯定比圆柱小。”根据学生的猜想,笔者立刻在黑板上对应圆柱和圆锥板书:大、小。教师手拿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接着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圆锥的体积一定比圆柱小,它们之间一定有着联系,那么你们猜想一下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一?”这一个问题的抛出使学生的猜想热情高涨,答案有说是1/2、1/3、比1/3多一些。有一位学生还肯定地告诉笔者:“在书本上看到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数学方法理论的倡导者波利亚说过: “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就应该让合理的猜想占有适当的位置。”。因此,笔者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结果。尽管学生的猜想不甲定正确,或者表达出来的结论不够完整,但是他们都有一个迫切的愿望——探究真理。
  求知的欲望被点燃,探究的渴望必须要在真实有效中产生。动手操作,更是新课标的要求,必须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发现问题,直到解决问题。在探究前,笔者先明确实验要求,并创设了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在小组内利用“圆柱、圆锥、水”进行探究。为了加深学生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关系认识,笔者还刻意为各组分别准备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等底不等高或者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圆锥,给足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探究。这样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充分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等数学活动,使与姿生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的规律,建立初步的数学模型,突出了“等底等高,,的关系,并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愉悦,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好玩。学生通过验证,让知识的生成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真实化,体驗了知识的生成过程。
  又如,笔者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通过“除法里有商不变的性质,那么分数里有没有不变的性质呢?如果有,又叫什么名字?你的猜想是什么?”的提问来引发学生的猜想。找到知识的邻近点,让学生在知识迁移中大胆猜想,然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素材和研究空间,进行动手操作验证。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笔者利用共学单(如下表),为学生打开一个自我展示,多维度开放的探究空间。   既然是开放的空间,必然验证方法、手段是多样化的。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有的用画图法,有的用折纸法、有的用线段表示法,有的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计算,有的画姿婚由表示数,有的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验证2/4与所得分数是否相等。学生在验证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完善猜想结论,经历充分的自主探索、动手卖践,合作学习,反复试错的过程,然后学会善思、会做、能说,形成有效的数学活动。
  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总保持着一颗好奇的心。作为教师,利用学生好奇心,找准知识的临近点,按学生的认知事物特点,遵循“在猜想中探究,在验证中生成,,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解放双手”大胆猜想、验证发现,这样的课堂教学必定真实、有效的。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能力,提高了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也是数学知识背后的素养力量。
  三、归纳总结,有效练习,构建知识认知网
  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后得出结论,这是一个由不完全到完全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师应在师生的课堂研讨、分析汇报中,层层递进丰富概念的延伸。在大量的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概括。但课堂教学中,认识概念只是教学中的一部分,还需要在不同的练习中运用概念,拓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知识的运用是练习设计的关键,这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起着监控、巩固、反馈的作用。学生学会运用、拓展,才是认知的最终目标,也是个体内化的最关键一环。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应根据新知的内涵,把顺向的练习、逆向的练习、求同的练习与求异的练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可以使练习设计巩固新课的重、难点,对概念有个立体巨丰富的补充认识。
  教学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数学知识的环环紧扣,也为下一环节的内容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系统地“反思”全课。这样的反思不仅包括对猜想验证的分析、对数学学习过程的反思,对知识的运用,还有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系统总结。因此,笔者利用“思维导图”与学生一起重构知识关系网,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思维导图的運用是对认知综合总结,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以教学目标为指引,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巧妙地运用各种策略,顺着学生的思维进程让学生在猜想中探索,让知识在验证中生成,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程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有效的思考,发展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乔治·波利亚.数学与猜想[M].李心灿,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23-24.
其他文献
一直关注“人民教育”公众号,前两天,欣喜看到相关讯息: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在题为《体教融合不能忽视人格塑造》的大会发言中提出:“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离开教育的体育是不牢固的。”深以为然。姚明同时非常朴素地表达出他作为一名家长的质朴心声:本身我就是家长,我对孩子是有一定体育运动要求的,要求她至少参加学校的一个体育社团。我的出发点很简单,一是锻炼身体;二是让她融入一个新环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越来越多学校对学生开展相关教学工作时,对德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候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为了能够使小學生在成长阶段形成正确的三观,班主任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小学德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班主任工作内容较为繁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德育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当今社会信息量剧增,学生要具备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牵手引领学生走进阅读世界。  一、引——树立阅读榜样  要把学生领进阅读世界,取决于教师的榜样引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力需要旁人的弓}领、助力,身边会阅读的人越多,阅读兴
【摘要】每个人都是一个集体中的一部分,集体的发展来自于集体中的每个人的努力,一个优秀的集体能够为个人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集体荣誉感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感,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大家长,必须要做好带头作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这个班级里体会到温暖,能够在班集体里获取力量,提高班级的凝聚力,有利于促进班级的管理,推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本文对初中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作了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要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从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为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储备人才,为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奠定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
【摘要】数学教育源于日常生活,开展生活化的数学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实际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提高小学数学中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应利用数学游戏和故事,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策略;借助社交媒体平台,营造一个生活化工作环境策略;练习生活化,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策略;实践生活化,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学习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
【摘要】本文分析地理微课应用的现状,以当前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基础,结合地理核心素养要求,实践微课应用教学,设计课堂学习自我评价和学业质量评价,探讨如何提高微课应用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微课应用;评价  一、微课应用教学的现状  微课应用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解决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作为
【摘要】基于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的观察,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法,寻找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多动症儿童随班就读的教育干预策略,一方面帮助多动症儿童融入校园生活,提高学习成绩和社会适应性。另一方面有效地减少多动症儿童的课堂干扰行为,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寻求最佳的教育手段。  【关键词】融合教育;多动症儿童;随班就读;教育干预策略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
【摘要】为了辅导好低学段学生学习数学,采用狠抓基础知识、培养良好习惯,创设数学氛围、诱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理解解题思路,引导体验生活、感悟真实距离等方法,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让学生们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关键词】数学;辅导;学生;学习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们只能通过网课去辅导学生,而我校又是农村小学,农村的学生大部分贪玩,不爱学习,尤其对数学更是缺乏浓厚的兴趣。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
【摘要】经典诵读在语文中有着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而且背负着继承文化精粹的重任。在语文经典诵读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即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又要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会重视某一个方面而将另一方面忽略,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热情程度不高,影响着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最近几年的语文课改过程中,多次提到语文课程应该充分发挥它的课程优势,发挥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的重任。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