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灰笼暖袖先知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ocan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雍正 黑漆描金山水楼阁图手炉故宫博物院藏

  前段时间,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经历了多年未遇的寒冷天气,北京更是迎来了1966年以来的最低温。虽然北方室内供有暖气,但这样的天气还是让很多人叫苦不迭。而在古代,人们都用什么方式取暖御寒呢?
  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清雍正黑漆描金山水楼阁图手炉。该手炉通高14厘米、长18.4厘米、宽12.9厘米。手炉呈不规则却十分对称的长圆形,提梁弯曲的形状与炉身的造型相协调。炉身四面开光,两两相对。开光内黑漆地,其上以金漆描绘不同的山水图景。画面构图讲究、布局疏朗,远山近石、亭台楼榭、草木飞鸟都描绘得细致入微,宛如一幅工笔画,风光旖旎的山水图虽浓缩于方寸之间,却透露出飘渺深远的意境。开光外之边饰则用描金彩漆的技法描绘缠枝花卉纹。口沿内挂铜胆。盖面为铜丝编结而成的密网,用以通风换气。底心有一圆孔用以散热。
  手炉是古代宫廷和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取暖工具,因可以捧在手上,笼进袖内,故名“手炉”或“袖炉”。我国手炉起源历史悠久,相传隋炀帝沿运河南巡,在数九寒冬时节来到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令为讨好皇帝,与民间铜匠连夜设计制作一小铜炉,内置火炭,呈献隋炀帝取暖。隋炀帝顿觉暖意,即兴命名为“手炉”。
  中唐时期,手炉已成为官宦人家的取暖之物。至北宋年间,手炉已广泛融入民间生活。明清时期,手炉制作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涌现出大批名家巧匠。晚明浙江嘉兴名匠张鸣岐制作的手炉被称为“张炉”,堪称瑰宝,驰名大江南北。尤其是清代,手炉成为皇家御用品,制作工艺多姿多彩,材质增添了漆器、珐琅等品种,精湛绝伦、格调高雅。
  明清时期名家制作的手炉融雕、镂、刻、镶、磨等工艺于一身,汇诗、书、画、印于一器,既是取暖器物,又是把玩的工艺品,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收藏价值。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里多有对手炉的描写。《金瓶梅》第六十八回写道,爱月儿“一手拿着铜丝火笼儿,内烧着沉速香饼儿,将袖口笼着熏热身上”。文中的“铜丝火笼儿”即手炉。《红楼梦》第六回,写刘姥姥进大观园,历经周折见到王熙凤。王熙凤“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红楼梦》第八回也写道:“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乾隆皇帝在题画诗中也曾写道:“眷信侵寻槛外梅,倚吟秉烛共徘徊。轻寒不入深庭院,女伴携炉得得来。”诗中提到的“炉”就是手炉。清代学者张劭《手炉》诗曰:“松灰笼暖袖先知,银叶香飘篆一丝。顶伴梅花平出网,展环竹节卧生枝。不愁冻玉棋难捻,且喜元霜笔易持。纵使诗家寒到骨,阳春腕底已生姿。”
  民国时期,随着新式取暖工具的出现,手炉制作的形状和纹饰趋于单一化,并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其他文献
尚·米榭·巴斯奇亚《无题》 成交价:2.89316亿港元  18 .6亿港元、两个月内成就两场“白手套”晚拍、在亚洲占市场份额4 6%……2021年上半年,苏富比当代艺术连续第七季傲领亚洲市场。  日前,苏富比公布的一份最新市场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苏富比亚洲当代艺术拍卖总成交额高达18.6亿港元,超越2020年全年总成交额,总成交率高达95%,更有73%的拍品逾高估价成交。其中,2021年
期刊
在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牛成为陪伴农民最长久、最亲密、最得力的家畜,故而人们常常将勤劳、辛苦、温顺、开拓等美好词汇用来称赞牛。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甚至说:“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  虽然牛体型硕大,但其也有活泼可爱的一面。在各类把件、文房用品中出现的牛形象,往往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牧童与耕牛就经常出现在这类用品上。  清代文学家袁枚有写过一首《所见》,诗曰:“牧童骑
期刊
2020年的夏日,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还笼罩在津门上空,百无聊赖的我,忽然想起位于天津鼓樓的古玩市场很久没有去了,打电话给一个在那里开店的朋友,问市场是否受疫情影响没有开业,朋友说已经恢复营业了,于是驱车半小时抵达。  不同于2019年的鼓楼,2020年市场周边已经用铁架子围了起来,只留了一条出入的路,两位志愿者用测温枪给每位进入的人测体温。  出乎我意料的是,市场里异常热闹,并没有疫情后的萧条。我
期刊
近代著名文学家、戏剧作家夏衍曾指出:“年轻人不知道张光宇这位很有创新的藝术家,说明对他的宣传太少。”  从家乡无锡到上海、香港、北京,直至1965年去世,张光宇的艺术实践遍及绘画、漫画、平面设计、空间设计、舞台美术、电影美术、壁画、动漫制作、出版、艺术教育等诸多领域。国产动画片《大闹天宫》的问世,让他获得了“美猴王之父”的称誉;参与创办或编辑了《世界画报》《影戏杂志》等众多中国近现代有着重要影响的
期刊
前不久,在澳门十六浦索菲特大酒店举槌的冠军2021年澳门拍卖——“张南琛中国钱币收藏专场”落下帷幕。当天,新老藏家齐聚,竞拍意愿强烈,使得这场由100多枚中国近代机制币组成的专场竞拍时间超过了8个小时。1911年(宣统三年)长须龙大清银币NGC MS64,阳叶版,耿爱德收藏。成交价:134.4万美元  可以说,此次春拍是冠军在澳门举办钱币拍卖会以来人数最多、场面最为火热的一次。经过各路藏1911年
期刊
1957年,张光宇在北京煤渣胡同中央美术学院宿舍。  打从1937年出生开始,我就一直跟在父母身边,直到1965年父亲去世。作为子女,我们眼中的父亲这一生都在学习、研究、创作。他出生在满清,成长在民国,但是他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也服务了现代的社会。“他的兴趣面很广”  他一生的工作涉及到了很多领域。在我看来,他的创作就是服务社会需要,遇到新的东西他就去学,学会以后再与创作相结合。  比如在上世纪
期刊
要想比较全面地了解“张光宇是谁”,这不是光凭一堆名头就能说清楚的事。在此次展览策展人、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看来,研究张光宇的过程“充满了青春和童趣”。在专业圈子里,张光宇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一代代大学者都对他敬仰有加。他做了些什么,他的了不起在何处?接下来让我们跟随策展人的步伐,游历此次展览的燃点场景,走近丰富而特别的张光宇。张光宇漫画骑士 《时代漫画》第1期封面画28厘米×43厘米 1934年作燃
期刊
牛在古人的生產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所以与牛有关的民俗、文化也流传颇多。如《周礼·月令》记载:“出土牛以送寒气。”在冬寒初春之时节,有鞭土牛、送寒气、迎新春的习俗。唐代元稹有诗曰:“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实物载体,汉代墓葬中就常出土陶牛等随葬冥器,唐宋以后的瓷器、铜镜、竹木雕等文物上更是较多出现与牛相关的纹样图案。这里来介绍两组瓷器上的“牛”纹图案。白瓷佳品  金代定
期刊
清 张照《临王献之帖》卷16.2厘米×273.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康乾时期,皇帝偏好赵孟頫、董其昌一路帖学书风,上行下效,赵董书风也极大影响了当时的书家群体。张廷济有诗云:“方圆体笔妙天瓶,丝绣平原有典型,六百年来成鼎足,赵吴兴又董华亭。”可见赵董影响之巨。  张照与董其昌是老乡,王鸿绪的外甥。王鸿绪书法学米芾、董其昌。受王影响,张照也学习米、董。康熙、乾隆二帝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乾隆还曾为其作诗
期刊
近年来,诸如《哪吒》《灵笼》《雾山五行》等等的热播,让不少动漫迷直呼“国漫的春天”要来了。事实上,回顾起中国动画片和漫画插图的历史,经典作品和大师级人物层出不穷。当中张光宇就被视为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奠基人之一,创作颇丰。尤其是他担纲设计的中国首部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不仅赢得了世界盛誉,更是影響了几代人。  自上世纪20年代起,他还是中国插图文化领域中的领军人物。其作品造型简炼、形象饱满,擅长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