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立旗帜 打造平台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w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年7月11日晚,由福建大剧院、福建省歌舞剧院主办,福建省交响乐团]奏的“郭祖荣交响作品音乐会”成功世界首]了《第二十二交响曲》(2012年)、《第十九交响曲》(2009年)和《大江东去古诗词交响大合唱》(1963年)。7月12日—14日,由福建省艺术研究院主办、莆田市九龙谷综合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郭祖荣交响作品音乐会暨福建乐群学术讨论会”在莆田九龙谷国家森林公园如期进行。
  北京的梁茂春、蔡良玉、金湘、于庆新、宋瑾、刘湲、荣英涛;上海的钱仁平、温德青、陆培、林禾;福建的郭祖荣、章绍同、朱光、孙星群、林荣元、骆季超、陈泽铭、郭酝等近四十人参加了会议。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林瑞武副院长主持,蔡宗祺总经理致欢迎辞,福建省文化厅赵建宏处长总结。郭祖荣在介绍会议时指出:“‘第五届京、沪、闽现代音乐创作研讨会’会议期间,于庆新提出的‘郭祖荣与福建音乐现象’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反响和思考,这也是本次会议的缘起,希望会议产生一些能推动福建现代音乐创作的学术意见。”
  一、关于“郭祖荣现象”的讨论
  章绍同认为郭先生具有佛教“戒、定、慧”的品质与勤、乐的作风,作品中充满着忧患意识、关爱意识、文人意识、本土意识和开放意识。他强调,“在拜金主义全面泛滥、道德底线被屡屡冲破的社会环境中,宏扬一种文化自觉与坚守,把郭祖荣现象和精神不断光大,无疑是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的。它不仅是狭义的音乐现象透视,而是无数人所追求的音乐对于人类的终极关怀”。金湘赞叹郭先生的人品和不重权势的精神风貌透出了人格的伟大。骆季超认为,“郭祖荣的名字已经成为打造福建音乐品牌的旗号”。朱光表示:“应该把郭祖荣现象作为国家级或省级课题来抓,在全国形成影响。”林荣元也认为,“郭祖荣已经成为福建音乐界在全国的一张名片,应该好好使用这张名片,为福建培养更多的青年作曲人才”。
  曾宪林阐述了郭祖荣的“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他说,“郭老师在作曲课上发现苗子,通过言传身教的教学(很多是书信批改作业)引导他们朝音乐事业(创作或理论研究)前行,郭老师为培养人才所做的这一切不仅没有收取任何费用,反而常常贴钱支助困难学生。福建几代的音乐人才,很多都受恩惠于郭老师,学生们也都常怀感恩之心”。黄青感慨道,“现在福建(指福州)年轻一代从事严肃音乐活动的,有许多人不是专门从事创作,也缺乏良好的创作环境。悲壮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郭老师还要硬把他们拧起来”。涂致洁说:“郭老师有人格魅力?熏他影响了福建几代音乐人的师德师风。”张建国、杨源、陈宜通、黄振铭等人也先后发言回忆了郭老师对他们的无私帮助。
  二、关于福建音乐现象的讨论
  于庆新率先发言:“福建的音乐现象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方面,但要不要提‘福建乐派’我拿不准。我觉得提‘福建乐群’稍微准确一点。所谓乐派,基本是以作曲家创作为依据。乐派的形成需要作品的积累、历史积淀和得到社会的承认等因素。”孙星群阐述了成立“福建乐群”的条件和意义,建议成立一个松散的福建乐群研究会,“有德高望重与创作经验丰富的领军人物(郭祖荣),有丰厚的人文基础和一批有志于民族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的音乐家群体等是‘福建乐群’条件基本成熟的表现”。林瑞武举例,“福建的戏剧界从8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剧作家和剧作,聚集了一批专门从事戏曲剧本创作并引领全国创作潮流的剧作家,后来被取名为武夷学派,最终形成了著名的武夷剧作社”。檀革胜提出用“福建专业音乐创作生态群落”的概念替代“福建乐群”。张建国认为:“‘福建’二字包含着地域、人文和自然生态等因素,作为乐群成员的作品要体现福建文化特质。”温德青认为“一个乐派或一个群体应该有国际视野,不能自己承认自己就可以了。关于福建乐群、福建乐派,从国际视野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还比较早了点”。金湘从中华乐派的经验出发表示:“‘福建乐群’可以又挂牌又开店。音乐‘乐群’不是‘乐派’,不需要得到承认。建议先干起来,乐群没问题,我支持福建同仁的做法。”陆培赞同“乐群”的提法,“‘乐群’和‘生态群落’是过程,变‘派’就是大家已经承认了的事实,所以‘乐群’更合理”。
  蔡良玉梳理了西方民族乐派和美国现代乐派的历史,阐述她对“福建乐群”的支持:“我们的作曲家也很多,有些作曲家的创作技术并不‘落后’。许多人在创作上寻求表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意识是很强烈、很自觉的。因此,应该说呼吁‘中国乐派’、‘福建乐群’,是一种‘必然’。”钱仁平认为问题不在“福建乐群”的概念,而是成立“乐群”的目的。他说:“‘福建乐群’的目的应该是团结作曲家和理论家,促进这个地区的音乐创作。我不太支持‘乐群’的名称,宁可叫‘乐派’。我更倾向于用‘武夷’或‘闽江’。我赞同孙老师关于‘武夷乐派’研究会的提法,在这个名称下对福建现代音乐创作历史的梳理、出版,并恢复《现代乐风》期刊,都将有助于推动福建音乐发展。”骆季超呼吁,“希望政府或企业家为福建音乐群的研究提供经费。”林荣元希望“福建乐群”的成立能尽可能地解决青年作曲家的作品转化成音响问题。宋瑾指出,“关于‘福建乐群’,福建音乐文化的人和历史已经形成了实体,现在实际上是一个命名和具体操作的问题。关于命名,大家还可以继续讨论,但就目前情况来讲,乐群比乐派
  更恰当一点,同时建议恢复《现代乐风》和搞网站建设”。
  三、关于郭祖荣交响作品音乐会评论
  在谈到郭祖荣的交响作品音乐会,温德青认为,“‘第二十二’能把这么长的时间(大概有32分钟)浓缩在一个乐章里,体现了作者良好的平衡感和结构感。‘第十九’四乐章的传统结构,对听众来说更容易把握。两部交响曲的布局各具特色,开头都很精彩,一下子就抓住人,音乐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气息。我从中听到了在郭老师作品中少见的幽默感的新东西。刘湲赞叹“第二十二”如行云流水般的圆润,“第十九”的乐章处理很有意思,同时感慨合唱作品所体现的风格和寓意。他说,“美术界讨论美的中轴线,现代技法也有美的中轴线,郭老师的作品始终保持着典雅的美,他追求美的中轴线”。陆培说:“‘第十九’里我听到了一种流离失所的感觉。我想到郭老师几首交响曲中,从来没有标签式地引用过哪一首民歌。但我们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中国的交响乐。三部作品结构感都非常好,因为我没有听到有冗长、累赘。结构就是节奏感的东西,就是利用心理的轨迹,给听众制造一种期待,然后帮听众解决期待感。”金湘坦言:“郭先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具有人性的真善美,尤其是‘第十九’饱含人情味;作品富有主旋律的观念,主旋律是一个作曲家对时代的发展发自内心的呐喊与呼唤;作品结构也很清晰,发展有序,实际上结构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   梁茂春说:“郭先生绝不是那种专写歌功颂德的‘晚会音乐’或轻浮浅薄的‘马屁音乐’的作曲家。郭先生继承和发扬了他音乐中‘忧患意识’的传统,作品发人沉思,引人思考。‘第二十二’的单乐章结构非常完整,内容含量很大,有多乐章交响曲的特点。”
  吴宏微提出,“郭老师坚持一贯的创作美学思想,民族化的主题动机设计,非标签式民歌风格的曲调线;中国调式和声基础的非功能性和声进行,不被调式束缚,通过各种增减和弦和半音推进来构造和声;乐思非浅显化的音乐思想表达,充满了对社会的忧患和关注;音乐气质温文尔雅”。檀革胜阐述了郭祖荣在交响曲中善于运用隐喻手法表现作曲家救赎社会的心声。他剖析了自然救赎、宗教救赎和置于现实基础与日常生活上的救赎,认为“将希望寄托于个人的潜能、意志和能力的发挥,这是作曲家救赎的真正落脚点”。杨滨谈到,“音乐的音响化是重要的,特别是交响乐,确实很难有平台去]奏作品,每个作品都是作曲家所特有的,就像私房菜一样,私房菜是菜谱里没有的,或是其他菜系没有的,但一定有意义”。黄振铭认为,“郭老师的和声结构风格自成一体,赋予乐队作品丰富的内涵”。林禾说,“郭老师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他人格的写照”。宋瑾说,“音乐以自身思维来述说你所要说的东西。学界探讨的音乐是非语义性、非概念性的,其实音乐完全可以语义性。郭老师的作品,无论是隐喻的,还是直接表达的内容,都有一种音乐思维和气韵从头到尾贯注。有两种创新规则,一种是在原来的规则下创新的,写出新感觉,一种是完全再找一个全新的规则。郭老师选择了前一种”。
  此外,本次研讨会还谈到了节目单规范、乐队]奏与观众素质培养等问题,并在九龙谷国家森林公园挂牌成立“福建省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基地”。
  结 语
  郭祖荣先生的交响乐作品在艺术高度、人文关怀和技术水平都达到了时代的高峰,郭祖荣已经成为福建省乃至中国交响乐创作的名片之一,建议成立郭祖荣现象课题组,申报福建省乃至国家课题。大家纷纷对“福建乐群”的名称和形成发表了真知灼见,最终达成了成立“八闽乐群”研究会的共识,孙星群起草了初步的方案,曾宪林在会上宣读。大家认为,成立“八闽乐群”研究会有利于为福建青年作曲人才提供对外学术交流和展示音乐作品的平台,提高福建严肃音乐的创作水平,促进福建青年作曲家的茁壮成长,加强福建作曲家音乐作品的研究,繁荣福建严肃音乐创作的氛围。
  曾宪林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音乐舞蹈室主任、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荣英涛)
其他文献
亨利·古斯塔维奇·涅高兹的《论钢琴表演艺术——一个教师的随笔》、辛丰年的《钢琴文化300年》、罗素·谢尔曼的《钢琴随笔——一个杰出艺术家日记》……每一次读钢琴类的书籍,都有不一样的收获与感动,不仅是钢琴文化营造出的饕餮盛宴,每一位作者独特的笔触也总令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样的内涵丰富与经验分享,形成了拜读之价值、收获。今年初,手中拿到由朱迪翻译的《钢琴演奏的艺术——一种科学的方法》时,这样一种行之蔚然
一、只有真正喜爱音乐,才能以音乐安身立命一辈子感到最为庆幸的事就是喜欢音乐并能从事音乐工作。我之所以能够在退休后一直有兴趣参加各种社会音乐活动和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并乐此不疲,也都源于我是真正喜爱音乐。  我这一辈子主要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是学院作曲系交给我的任务——教《曲式与作品分析》课。人所共知,由于中国历史上并无自成体系的作曲技术理论,所以中央音乐学院的作曲系教学一直是围绕着“西体中用”进行,
是一间囚室,高高的、森严的、黑暗的、冷酷的、压抑的一面厚重的监狱高墙。突然,高墙的一角开了一扇门,一束冷光散射进来,接着,一位带着镣铐的中年男子从小门走进囚室。这位男子便是被俘的方志敏,他环顾四周,唱出了“这,是一间囚室,它囚禁着光明,关押着自由,让黑暗永驻……”。在这样一首咏叹中,原创歌剧《方志敏》拉开了帷幕。  诗意的歌剧  对于中国四十岁以上的人们来说,方志敏的名字并不陌生,他在狱中写就的《
创办于1963年的“上海之春”全国二胡邀请赛,使二胡艺术活动在上海有一个地标性的命名。半个多世纪来,这一赛事培养了众多杰出的二胡演奏家,成为当代二胡艺术最为重要的赛事之一。如今,这一全国历史最悠久,最有影响力的二胡艺术活动,更名为“上海二胡艺术周”。积聚二胡艺术百年变革的气韵沉淀,承续“上海之春”的理念和规模,2016年5月,二胡艺术迎来了又一个令人振奋的春天。  2016年4月30日~5月4日,
2015年12月11日至13日,由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主办,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协办的第七届“京·沪·闽”当代音乐创作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行。本届研讨会打破了与会者的地域限制,除京、沪、闽三地外,还邀请了来自台湾、广西、四川、天津、云南等地的知名作曲家、指挥家、理论家共近五十人。  简单而隆重的开幕式上,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叶松荣教授、中国交响乐指挥联盟主席卞祖善先
引论  随着上世纪80年代民族音乐学理论的广泛传播,迄今为止,我国民族音乐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学科话语系统。既包括学科原理、学科方法的运用,也包括学科意识、学科逻辑及学科概念的构建。然而,与之不适的是,作为民族音乐研究成果推介及民族音乐研究后援的民族音乐教学,却还未形成自己自觉的话语系统。这种现象当然不是主要指基础性的教材建设,而是指运用性的教学过程。那么,作为一名民族音乐教师,应该如何转
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的音乐创作成果显著。特别是老一辈作曲家郭祖榮先生带领他的弟子们在福建交响音乐创作上筚路蓝缕、辛勤耕耘,不断自我超越、自我突破,取得了令人感佩的艺术成就。迄今,仅他一人就已创作了33部交响曲以及十几部交响音乐。   郭先生的交响乐作品多以复杂的人生思考、忧国忧民的现实反映和理想的社会价值追求为题材,晚年的《第二十七交响曲》(2014创作,以下简称《二十七》)愈发精炼、简洁,以简短
15年9月21日至22日,以“丝绸之路·明清俗曲展演暨学术研讨会”为主题的一场特色显著的学术展演活动在西安音乐学院学术厅隆重举行。本次活动隶属于国家文化部、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是其“丝路文化·长安论坛”的音乐分论坛。活动吸引了来自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共11个民间曲子乐班参加,他们共同为此次活动奉献了一台长达三个多小时的西北民间曲子盛宴。全国各地的音乐学者也纷纷响应,包
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奉献给世界的一部经典歌剧。这部“乐剧”脱胎于12世纪德国诗人斯特拉斯堡(Gotffried von Strassburg)的同名长篇叙事诗,注入了瓦格纳对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参悟,并结合了他窘迫的爱情纠葛(瓦格纳自称是已婚男人的初恋),展现趋于成熟的戏剧理念及音乐笔法,标志着瓦格纳的戏剧高峰。自1865年慕尼黑首演以来,此剧始终占据乐界话题的重要位置,其在世界各
在当代古典乐坛上,意大利指挥家克劳迪奥阿巴多无疑是最为杰出的风云人物之一。自1965年首度登上国际舞台,阿巴多经过多年的演出磨砺,一跃成为“二战”后第二代指挥家中的佼佼者。1989年,他在卡拉扬辞世89天后接掌柏林爱乐交响乐团,由此攀上个人指挥生涯的发展高峰。直到2002年正式卸任,阿巴多完成了对这支世界顶级乐团的艺术革新,使它从德奥古典音乐的坚定捍卫者,转变为更具包容力和时代感的交响音乐演奏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