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iemaa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书法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书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语文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其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关键内容。而书法文化渗透入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文化的传承都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文化受到较大的冲击,通过语文教学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使其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书法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渗透可使学生对其了解并传承。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林语堂曾指出,书法艺术齐备了审美观念的条件,可以认作中国审美的基础意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章的教学需要渗透书法文化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三)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书法可映射出中国文化精神的方方面面,与儒学、玄学、佛学、禅学、理学等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古代书法教育就有“重教化,助人伦”的功用目的。书法文化的渗透,有利于学生积累文化知识,逐步增加文化底蕴,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现实意义。
  二.书法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实施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所以,高中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把书法文化渗透入其中,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一)利用课堂教学,用书法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除了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学生情感的陶冶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所以,语文课堂应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要结合多种多样的文化来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充分感悟文化的魅力和知识的广博。
  书法与文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许多课文的教学可以结合书法来创设教学情境。在《沁园春·长沙》教学时,可通过呈现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来创设情境。毛泽东的书法作品特点之一是用笔墨表达情感,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诗词的浪漫精神和万丈豪情,使书法艺术和诗词意境完美地契合在一起。在鉴赏《沁园春·长沙》的内容和思想之前,先让学生欣赏诗人的书法作品插图,若教师有较高的书法素养,也可于课堂之上临摹作品;然后学生之间交流观看作品之后的体会,分析书法作品的特点,重点让学生感受毛泽东书法作品的豪迈的胸怀和磅礴的气势;再联系书法作品,讲解诗歌内容,指导诗歌朗诵,让学生在壮美的书法情境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味、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师除了结合作品展开赏析,在创设情景时也可穿插书法家的事迹。在《兰亭集序》的教学中,先欣赏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感受其中的神韵逸趣,然后可讲说王羲之等人勤奋学习苦练书法的故事和趣闻轶事,让学生了解王羲之等人的魏晋风度,从而在讲解课文时可以体会到他们的各种抱负和兴尽悲来的体验。学生能从创造的教学氛围中,受到人生的启发和教育。
  书法文化渗透入语文教学中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书法产生兴趣,增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和兴趣。
  (二)利用课外实践,弘扬书法文化精神
  课外实践是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中书法文化渗透的重要举措,教师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课外读帖、临帖,在校园文化橱窗可以定期展示优秀的学生书法作品,具有书法特长的学生可以在班级内交流学习心得,保证学生有课外实践的训练;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更广泛的书法世界,比如某些场所悬挂的字画,旅游胜地景点的摩崖石刻等,以提高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也积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这样才能做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书法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
  教师可以规定学生使用与语文教材相关的碑帖,这样不仅能学习书法技巧,还能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比如学习《兰亭序》,可以探讨相关的兰亭文化;学习《滕王阁序》,可通过文征明的书写了解明代才子的风骨;学习《沁园春·长沙》,可以了解“毛体”的特点等等。
  陈守龙,教师,现居江苏灌云。
其他文献
等式的性质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依据,下面我从理解和运用等式的性质两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