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裸展」是非说:说明文字很少的展览,是不是好展览?

来源 :国际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8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是个读图时代,各种传播媒介都在缩减文字、增加图片和视频。但是在素来以“看图(实物)说话”取胜的博物馆里,“图”和“文”的关系却引发了不少讨论。一个好展览,是让静默无声的展品自己“说话”,还是用介绍文字提供更多的信息?目前在一些博物馆的陈列中,“裸展”,即极少说明文字的展览得到不少支持,但对此,各方人士也有不同的看法。
  |国外大馆藏品多,裸展是无奈之举
  “裸展”这个提法实际上是以英国的一些博物馆为主要参照提出来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长吴凌云告诉记者,这种布展方式有几个前提:
  首先是文物或者标本的数量非常大,导致展览空间不足。比如大英博物馆展出的戴维德基金会藏中国瓷器,“从6米多高的高处一直堆下来,密密麻麻。谁也不想这样,但没办法,博物馆的运作是有成本的”。英法等国的一些大型博物馆,由于多年殖民历史对全世界文化遗产的搜罗,拥有巨大的馆藏,导致了这样的陈列方式出现。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示中心副主任骆伟雄也说,他们和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同行交流时,发现他们有些展品的器物就贴在展柜的侧面,这样观众如何能方便看到?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第二,这种展览对观众的素质有要求,最起码大多数观众对展出器物是有所了解的。广州的南汉二陵博物馆,还有考古所的陈列馆,未来都有可能以“裸展”为主要形式展出。因为考虑到这两个馆的主要观众群体会比较专业,无需更多的文字说明也可以掌握展览信息。就一般的公共博物馆而言,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发展时间长,公众接受度高,相对也有些优势。
  国内的许多博物馆面临的则是另外一种局面。吴凌云说,现在很多国内博物馆、档案馆等是极度缺乏文物的,甚至包括一些国家级的馆。有些馆大家对它的陈列评价不错,“但在我看来其实还是因为藏品不够,没办法,只能在设计上下更多功夫”。
  专家指出,除了部分具有较强审美价值的展品外,博物馆大部分展品由于早已脱离原来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其蕴涵的信息很难为人们所了解。而展品本身所能提供的直观、感性信息又有局限,观众很难对展品有深入理解。另外,由于观众的审美层次和知识素养不同,对展品视觉信息的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如果缺少必要的文字说明,观众很难凭借其自身经验来理解隐含于展品背后的内容及意义,因此说明文字必不可少。
  |说明文字虽有范式但也需因“展”制宜
  至于使用说明文字的方法,博物馆也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吴凌云指出,之前国内博物馆的说明文字更多地是一种“灌输”,充斥着“权威式”的叙述。后来大家意识到其中的问题,开始注重陈列的形式,但似乎有点矫枉过正,其实过于注重形式的陈列,还是一种“灌输”。发展到现在,博物馆界越来越推崇策展人制度,这种方式不可避免地带有策展人的个人色彩,他的策展意图要如何让观众接受,那么在展览形式的设计,以及文字、展板等的使用上,可能更加具有综合性和整体观。比如南越王博物馆的“帝国表情”展览就是这样。
  “介绍文字的使用是有一定规范的”,骆伟雄说,无论是多么简单的说明牌,展品名称、采集地点、涉及的人物、年代这些基本的要素肯定要有。毕竟公共博物馆的展览,不是只给专家看的。此外这个展览的基本内容以及各部分的说明等,一般也是要有的。说明文字要求言简意赅,根据英国博物馆界的调查,一般说明牌上的字数限制在70~80个单词左右,而较为详细的说明,包括序言、前言等,一般也不超过300个单词;在国内基本也是这样,如果太长,多数观众是没有耐心去看的。但也不排除有一些小众的观众,看展非常仔细,所以也要考虑到他们的需求。总之这是一个综合平衡的过程。
  不同的展览也需要不同的文字配合,比如广东省博正在展出的“君子之风——传统梅兰竹菊绘画展”采用的就是比较简练的说明,以和展览的整体相配合;而去年的“意大利伊特鲁里亚文物展”,使用的说明文字量就相当大,不但有前言,每部分的介绍也比较长,而且多数展品的说明牌都很详细。此外还用了不少文字来解说与展品相关的背景知识,比如希腊神话、城邦历史、著名人物等等。因为这个展览展出的内容与观众距离比较“远”,而且它是一种异质文化,多数观众几乎是完全不了解的。实际上,如果是文物展,需要广泛搜集展品的相关资料,充分挖掘展品内涵,借助文字说明将展品所蕴含的补史、证史的信息揭示出来;如果是艺术展,则应遵从就简原则,尽量为观众提供最具体、最明确的展品信息,减少辅助信息,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展品本身。
  同类型的展览,在不同的馆展出要求也不同。比如,美术馆中的艺术展,通常采用的是一种“你看吧”的方式,没有很多的解释。而博物馆中的艺术展,往往更侧重于艺术史,而非纯艺术,因此还是需要一定程度的解说。实际上,除了感染力特别强的艺术品,在没有任何解说的情况下,很多艺术品在讲什么,观众也看不明白。
  |新技术仍旧无法取代文字说明
  而现在技术的进步也给展览提供了某种程度的便利。比如在广东省博的一些展览中,观众可以通过微信导览,网上查询等方式,了解现场没有说明文字的展品的丰富资讯。骆伟雄还介绍说,国外的一些博物馆在观众互动方面也做了很有价值的尝试。但是在可预见的将来,技术似乎仍然不能代替简单的文字说明。因为文字是很“实际”的东西,能给观众一种很准确的感觉。
  观众通过阅读展品文字说明不仅可以认识展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还可以了解展品背后鲜活的故事。因此展品说明的质量关系到观众对每件展品乃至整个展览的理解。那么观众对展览文字的观感如何呢?记者在采访中,与多位观众进行了交流,发现大家主要“吐槽”的问题有几个方面:一是太简单,除了基本信息之外,对于展品的特性、用途、流传经历等很少介绍,读起来“不解渴”;二是比较枯燥,像教科书;三是用词太专业,很多说明看了跟没看一样,因为“看不懂”。
  记者在参观本地博物馆的一个展览时,也发现展品说明牌上的文字与展览主题似乎并无关联,有时会让人看得莫名其妙,并就此请教了博物馆的相关人士。得到的答案是:展览的说明牌必須按照在库房中的名称来写。但是这样就出现了问题:不同展览如果需要展出同一件展品,使用同样的、信息量极为有限的简短“标识”如何反映这件展品的多重内涵?
  |专家观点:说明文字需变化,重点还在展品上
  有专家提出,展品说明需要“变”,即展品说明要根据展览主题、展出器物以及参观人群的不同,适时调整。在不同的展览中,可以尝试根据陈列主题对展品说明进行重新构思。例如同一件青铜器在美术陈列、历史陈列或者科技陈列中所传递的信息和揭示的价值是不同的,说明也理应不同,从而使之在这一确定的陈列主题或知识领域里发挥作用。对于超出主题之外的信息应该合理限制,避免冲淡观众对特定主题的理解。
  除此之外,对于不同类别的展品,其文字说明应该有所区别和侧重。例如对陶瓷器展品的说明可以侧重于描述造型、工艺、纹饰、胎釉特征、历史环境、社会需求等;对书画作品的文字说明重在介绍作者风格、艺 术特色、时代特征等;对青铜器展品的介绍侧重于器型、纹饰、铭文等;对玉器类展品的说明可以侧重质地、工艺、纹饰及其体现的社会风尚等。
  但是无论说明文字如何“进化”,观众在参观展览时,还是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展品本身。骆伟雄说,现在很多观众喜欢逛博物馆,但逛的时候用个手机一路拍照,拍完就出去了,回去再在手机上看。这种方式看似保存了一份可以随时方便调取的展览备份,但其实“平面和立体完全是两回事”。一件展品的丰富内涵,在现场可以通过纹饰、体量、材质等各种角度去感受,但在手机上,大量信息的损失让这些方式都变得不可能。一件器物在现场可以品味半小时,但在手机上呢?这个道理其实也适用于文字。
其他文献
又是一年「世界读书日」,今天,你阅读了吗?  去年的读书日,我们曾推出「阅读博物馆|那些我们做过和在做的书」专辑(在本微信号下回复「0423」即可阅读);一年過去了,去年那些「在做的书」已经变成了「做过的书」,而小编们依然保持着「正在做书」的姿势……
期刊
走近首都博物馆A展厅,远远便听见了熟悉的钟表「滴答」声,清脆,平稳,周而复始。脑海中不禁浮现萌孃《秋天的钟》:  晨光来临的时候,我就听见银子的声音,它来自曾祖父的挂钟。从什么时候就开始了?暖暖的阳光里有钟声的温柔。  那時许多个早晨或者许多个黄昏,我赖在炕上等着银子的声音,那声音像从最高最蓝的天空深处涌来。当——当!墙上的老钟响了,同时,远处教堂的圣钟声便悠悠而来,钟声让我的身体舒展开了。阳光多
期刊
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的第十二届(2014年度)全國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终评会暨颁奖仪式,5月16日至18日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场城市河北省石家庄市举行。今天上午,大会宣布了第十二届(201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相关获奖名单。
期刊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国家文物局负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评定管理工作,先经该国家局批准立项,考古遗址公园符合若干条件且已初具规模后再开展评定工作。评定合格者,由国家文物局授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称号,并向社会公布。  以下首批获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称号的公园,你去过几个呢?  圆
期刊
国外「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受当时社会历史原因的影响,比较时不能抱着「人有我有」的生硬观点。有些获得藏品的方式现在已经不存在,比如探险考察、殖民掠夺。就我所知,目前没有一个专门展示世界其他文明的博物馆是在殖民时代结束以后建立的。  建立一个展示世界其他文明博物馆的愿望是美好的,反映了中国走向世界、了解多元文化的需求。但博物馆要建立在实物收藏的基础上,收藏是一个过程,不是三年五年,可能是几十年几百年。
期刊
中国是深受文物盗窃、盗掘和非法贩运之害的国家。而美国则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中国文物进口国之一。但与其他文物追索国相比,美国政府向中国归还文物的数量似乎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  最近,美国向他国归还海外流失文物的手笔可不小:今年3月16日,美国国土安全部门向伊拉克归还60多件文物。4月1日,美国向韩国正式返还了朝鲜王朝德宗印章“德宗御宝”。4月22日,美国政府又向埃及政府归还了数十件非法走私文物,其中包
期刊
研究者指出,当今博物馆经营的重点已从注重内在转为注重外在,从对“物”的管理转为对“人”的服务。无论新或旧的博物馆,往往都拥有相当可观的内部公共空间,随着文化观光与休闲需求的不断攀升,使得博物馆不再是单纯的展示展品的场所,也具有了越来越多的附加价值;另一方面,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消费者对于购物体验的要求也在迅速转变,越来越多的实体店铺正在“博物馆化”,成为展现某一品牌设计理念和价值诉求的“体验馆
期刊
近一个星期以来,一座在匈牙利自然科学博物馆展出的僧人宝像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福建省文物部门已初步确认此宝像应系多年前被盗的“章公六全祖师”肉身像。20日下午,荷蘭方面突然从布达佩斯将其撤走,而原先,佛像预计将展出到5月份。  最新进展:国家文物局启动追讨程序  昨日16时32分,记者从大田县文博部门获得最新消息,国家文物局接受大田县吴山乡阳春村村民联合委托国家文物局追讨章公六全祖师像的申请意愿,
期刊
春天,可曾想过去博物馆里看花?  东京国立博物馆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在博物馆里赏花」特别活动(2015年3月17日—4月19日)。  除了漫天樱蕊,博物馆亦将开放呈现春日庭园樱满院落的藏品,包括江户时代18世纪《吉野山图屏风》、17世纪泥金樱花双角耳盆、19世纪和服振袖、国宝级藏品17世纪《花下游乐图屏风》等。  描绘了自古以来就是著名赏樱之所的吉野山的春景。从山谷到山脊,樱花漫山遍野,「一目千株
期刊
3月13日晚六点,第三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预展开幕。在当天仅短短三小时的VIP时间里,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两层楼的展场中的233家画廊被挤得满满当当。艺术家站在自己的小型个展前面接受各种藏家的搭讪,画廊工作人员循着感兴趣的目光上前介绍作品,画廊主和员工小声探讨刚刚离开的大人物,衣着不凡的被邀请嘉宾在甬道前徘徊。  在纽约和伦敦经营的David Zwirner画廊这次主要推出德国艺术家Neo Rauch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