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与图像建构——对欧阳修画像的一种考察

来源 :国学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dboa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量众多、形态各异的欧阳修画像通过互文性共同展示了一位文人的日常形象以及中国肖像画“以形写神”的理念和重视风韵的文化认知.关于欧阳修“目眊”、“耳白于面”、“唇不著齿”之类的记载只能存在于“集体记忆”而难以立足于“文化记忆”中.欧阳修的画像文本通过采用文字对图像的替代方式在纵向轴和横向轴上进行着内涵建构,并通过与文本内外的“画像赞”的合谋完成了对图像意义传播的锚定.图像是一个公共记忆场所,是文化权力争斗的功德祠,而受众对编码的协商性、对抗性解码使文本保持了相当的开放性.
其他文献
章太炎在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樾期间所撰《春秋左传读》,以读书札记的形式考订、诠释《左传》的古字古词、典章名物和微言大义.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着眼于经传训释和字词
由于汉魏六朝别集存在六朝旧集和重编本两种成书层次,重编本辑自传世典籍的文本属性决定了它并不具备充分的文学史意义,只是作为物质性版本载体而存在,具有文献学意义.这意味
如何看待古书一直是文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沈家本先生晚年钩稽史料、详加考订而成《汉律摭遗》,其中蕴含着他对古书审慎的态度.古书非成书于一时一人,流传中多有增减讹误,其
给出了一个基于GSM网的移动目标跟踪与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系统由总控中心和移动控制台组成·总控中心采用CLIENT/SERVER结构,处理移动控制台发来的原始位置和报警信号等数据,完成对移动目标
本文从既有的研究中归纳出“汉字分化”的三种不同内涵,即沈兼士代表的“右文”孳乳的汉字分化,唐兰代表的形体衍生的汉字分化,和裘锡圭代表的职能分散的汉字分化.文章揭示了
宋代文献记录中“杀人祭鬼”宗教异端案件颇多,这些案件多发生在南方地区,当时将这种异端巫术称为“南法”.除了南方蛮夷原始巫术人牲外,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人们希望通过血祭
西汉武帝之后,经学兴盛,学术以关注现实、注重实用的特点参与政治斗争,《诗经》学亦是如此.后妃外戚问题是西汉政治史上的关键问题,宣、元、成、哀几朝后宫争宠、外戚擅权之
《左传》区别于《公羊》《穀梁》的地方恰在于叙事详尽.以往研究虽注意到这一特色,但并没有关注“传述”特色.梳理《左传》,我们可以发现《左传》好以“初”字领起追述.这种
出于文化交流的需要,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都展开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20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开始对翻译行为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有关源文本、译者、目的语文本等相关理论
临终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主题,往往产生于作者在死亡焦虑下的不朽追求.由于临终诗的预期阅读者并不是作者本人,而是生者,因此,作品的写作就成为一场预设有观众的公开告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