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源文本?谁是译者?如何界定译作?——从译场制度管窥佛经汉译的过程

来源 :国学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ro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于文化交流的需要,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都展开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20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开始对翻译行为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有关源文本、译者、目的语文本等相关理论,甚至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相对而言,成体系的翻译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我们多是借用西方的理论术语与研究框架.然而,由于中西翻译的历史背景大相径庭,这种借鉴固然有助于梳理中国的翻译史,但同时也不免削足适履,遮蔽了中国翻译的独特个性.本文立足于对译场制度下佛经汉译的考察,着重分析“源文本”、“译者”及“译作”等三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试图展现中国古代翻译不同于西方传统的独特实践.
其他文献
中华书局2013年出版《史记》点校本修订本,在1959年出版的旧版基础上作修订,质量无疑有很大提高.但修订本还存在提升的空间,还有补正之必要.本文是十《表》、八《书》部分的
从唐代柳宗元以后,《文子》长期被视作“驳书”“、伪书”,不为学界所重视.1973年,在河北定州汉墓中发现了竹简《文子》,有些学者以为《文子》伪书之说已不攻自破,其确为先秦
章太炎在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樾期间所撰《春秋左传读》,以读书札记的形式考订、诠释《左传》的古字古词、典章名物和微言大义.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着眼于经传训释和字词
由于汉魏六朝别集存在六朝旧集和重编本两种成书层次,重编本辑自传世典籍的文本属性决定了它并不具备充分的文学史意义,只是作为物质性版本载体而存在,具有文献学意义.这意味
如何看待古书一直是文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沈家本先生晚年钩稽史料、详加考订而成《汉律摭遗》,其中蕴含着他对古书审慎的态度.古书非成书于一时一人,流传中多有增减讹误,其
给出了一个基于GSM网的移动目标跟踪与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系统由总控中心和移动控制台组成·总控中心采用CLIENT/SERVER结构,处理移动控制台发来的原始位置和报警信号等数据,完成对移动目标
本文从既有的研究中归纳出“汉字分化”的三种不同内涵,即沈兼士代表的“右文”孳乳的汉字分化,唐兰代表的形体衍生的汉字分化,和裘锡圭代表的职能分散的汉字分化.文章揭示了
宋代文献记录中“杀人祭鬼”宗教异端案件颇多,这些案件多发生在南方地区,当时将这种异端巫术称为“南法”.除了南方蛮夷原始巫术人牲外,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人们希望通过血祭
西汉武帝之后,经学兴盛,学术以关注现实、注重实用的特点参与政治斗争,《诗经》学亦是如此.后妃外戚问题是西汉政治史上的关键问题,宣、元、成、哀几朝后宫争宠、外戚擅权之
《左传》区别于《公羊》《穀梁》的地方恰在于叙事详尽.以往研究虽注意到这一特色,但并没有关注“传述”特色.梳理《左传》,我们可以发现《左传》好以“初”字领起追述.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