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志愿服务育人功能与实施策略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ub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志愿服务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在新课程改革中,志愿者服务成为高中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育人功能与志愿服务精神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志愿服务有效开展也彰显了新时代“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质和意义。
  关键词: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实施策略
  志愿服务是一项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志愿者服务成为高中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开展志愿服务是育人的重要途径,是塑造未成年人美好心灵的重要方式,对突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 志愿服务具有独特育人功能
  党的十八大在对党的教育方针新的阐述中,强调了立德树人在推进教育改革中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中学开展志愿服务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促进城市文明和社区建设,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有效载体。
  (一) 志愿服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学生以自己的时间、知识、技能、体力等从事志愿服务,通过亲身的体验,亲近社会,为学生提供了更感性、更实在、更具体的教育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不仅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得到了验证,而且还从不同方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通过联系社会实际,将所学到的知识在服务中加以综合应用。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才华得到展示,压力得到释放。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品德,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把学校的学习与社会、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健康积极个性品质的形成及良好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 志愿服务是塑造心灵的重要方式
  志愿者在不计报酬、不求名利的情况下,参与推动人类文明、促进社会的活动,这些都体现着高尚的奉献精神。志愿者跨越了职业和贫富差距,不分种族、政治及宗教信仰,为他人为弱势群体,为受天灾、人祸影响的受害者提供援助,他们奉献的是展现人性之美,是让社会充满爱的阳光。志愿服务者以“互助”精神唤醒了许多人内心的仁爱和慈善。受助者获得生活的能力后,也会投入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志愿活动中。这些活动都是塑造每个参与者的心灵。在志愿服务中完成“立德树人”的内化教育和德育升华。
  二、 中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的现状
  志愿服务的意义和重要性虽然在学国内外专家学者已经形成了共识,但是由于在各学校的理念不同,环境不同,特色不同,志愿服务开展的情况也有很大的差异。在领导机制、组织结构、制度建设以及方式途径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 对于活动的意义宣传不够
  任何教育的目的都是促进学生主体的形成。不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对学生志愿服务的认知程度决定他们对学生教育程度。目前整个社会对中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不够重视。学校、家长以及社会都没有意识到志愿服务对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反而认为会影响学习成绩,影响升学。学校要对学生的志愿服务转变观念,对活动意义加大宣传,来推动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让家庭、学校与社会积极参与,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帮助。
  (二) 对于活动开展机制不健全
  我国教育依然面临过度重视基础知识传授,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注重考试评价,忽视综合素质评价。导致学校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忽略社会实践有效开展。大学录取依然看高考成绩,对高中阶段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情况虽有作要求,但更多也是纸上做文章,填填表格就当学分。还有社会团体也没能形成合力參与到学生的社会实践中来。
  (三) 开展活动的效果并不乐观。
  教育部门对学生社会实践缺乏明确定位,使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次数、时间、质量上都存在诸多的问题。活动的组织主要以年级为主,组织单位过大导致活动效果不乐观。活动后,评价形式仅限于开一场报告会或者写一点活动体会。这种单一、僵化、固定的模式使得活动轰轰烈烈开始,简简单单结束。
  三、 中学志愿服务实施策略探究
  纵观当前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种种不足,是有关部门、学校及家庭对志愿服务开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活动评价体系薄弱;社会企业团体支持不够。因此,期待相关部门、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界要形成合力,努力为中学开展志愿服务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和支持。
  (一) 活动的开展须学校协调管理
  学校要成立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领导小组,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负责制定并落实学校志愿服务实施方案。统筹协调校内外相关部门的关系,联合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加强与校外活动单位和场所的沟通协调,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学校要对学生志愿服务开展所需要的指导教师、场地设施、网络资源、经费投入等,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必要条件。
  (二) 志愿服务须完善的评价体制
  要建立健全学生的评价机制。比如,美国、德国志愿服务时间是进入大学重要参考指标,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都有一定的社会机构提供的依据。要健全指导教师考核激励、活动开展过程督查、师生安全保障等机制。通过考核激励来提升教师积极性,带领指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三) 学校志愿者须融入社会团体
  学校组织的学生志愿者应该主动融入街道、社区、机关、企业、学校、社会团体等志愿服务队伍,根据实际需求广泛开展社区特殊群体帮扶、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项目。可以跟随爱心分队深入农村,深入养老院慰问帮助弱势群体。依托志愿驿站为市民及各方宾客提供语言翻译、行路指引、旅游信息等信息问询服务。以及为往来宾客及市民开展城市文化推广、形象宣传、人文培育等特色活动。
  志愿服务是凭借自己的双手与爱心帮助他人,伴随而来的社会认可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从志愿服务的精神实质和实践教育功能来看,志愿服务是“立德树人”教育的社会实践,而“立德树人”的最终目的也是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可见,志愿服务与“立德树人”在精神实质和实践教育功能上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彰显了“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教育部印发.
  [2]李乐泉.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J].中外交流,2015.
  [3]姜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张利河,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德化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目的:  P38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p38MAPK)是目前已知的可以在心衰心肌中明显激活并挽救濒死心肌细胞的蛋白酶,然而p38MAPK激活在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仍未完全明确。本课题组
本文探讨了补阳还五汤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影响。本研究使用前方穿刺的方法,利用水压造成眼压急性升高,使视网膜缺血并维持高眼压状态60分,撤去穿刺针,使眼压自然降低至正常
摘 要:教师这个职业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当下教师被定义为学习者,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由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的。对教师角色定位转变的研究有利于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同时也能给被教育的对象带来更加积极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师角色定位;学习者;终身学习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最得到认可的莫过于教育者的角色。正所谓“师者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于2001年正式纳入初中课程体系,与2017年10月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域、性质保障措施等都作了阐述,但是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标准没有详细说明。本文在总结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范式,以期为他人的研究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评价范式  2001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式纳入国家
摘 要: 在现代科技发展如此快速的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一些应用在相关制度内的公文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为顺应知识时代的发展要求,现代公文应运而生。关于公文,我们了解到的更多是党政机关中会涉及的,形式非常严谨、内容要求非常严格的书面文件。在实际工作中,现代公文的主要内容是党政机关在实施领导和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也是进行领导管理和相关公务活动的重要书面工具。一般情况
摘 要: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独立板块,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认知等各方面因素,作文一般都是以日记的形式加以体现的,而到了中高年级,教师才会慢慢地引导学生正确的作文概念。针对这种实际情况,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老师可以从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慢慢地培养学生,然后等到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自然会逐步地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