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教学的探究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ch94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简单、最常见的几何体,也是研究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学生在幼儿时堆积木,就接触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以后的生活中又不断接触过诸如牙膏盒等实物;学生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前,又学习过长方形和正方形。所以学生学习本课题是有生活经验和必需的知识基础的。下面,结合我在教学中的实际,谈谈自己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重视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几何形体知识时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以往的几何形体教学中,我往往都偏重于计算,结果是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运用计算公式常常“张冠李戴”,不但影响了教学质量,学生也不能完全消化和掌握教学内容。
  在生活中,学生虽然积累了不少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但往往是比较笼统的,不精确的。学生在以前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等,都是平面图形,只有“长”和“宽”。现在学习立体图形,还有了“高”,图形要复杂多了。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建立面、棱、顶点这三个基本概念,我采用这样的方式教学:拿一个较大的马铃薯展示给学生看,问,如果一刀切下去会怎样?学生激动了。教师然后操作让学生观察,得出,一刀切下去形成的这个平平的、滑滑的叫面。再问,如果在这个面上再切一刀,又会怎样?继续操作,观察得出,第二刀下去也会形成一个面,这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摸起来直直的叫棱。最后问,如果再切一刀呢?继续操作,观察得出,第三刀切下去也会形成一个面,三个面相交于一个点,这个尖尖的点就叫顶点。学生就在这兴趣盎然的气氛中理解了面、棱、顶点这三个概念,知道了面平平的,棱直直的,顶点尖尖的,懂得了两个面相交形成棱,三个面相交形成顶点。基本概念“动态”建立后,再出示长方体模型,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长方体有几个面?它的面是什么形状?面和面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并培养了观察能力。
  
  二、重视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教材中有两条线索:一是数学知识,它明明白白地写在课本里,是有形的线索;另一条是数学思想方法,它蕴涵渗透在知识体系中,是无形的、潜在的,教学时要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展开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探索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时,我提前布置了这样的动手作业:用硬纸板做两个盒子。一个是正方体的,棱长4厘米;另一个是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4厘米、3厘米、5厘米。①思考:在粘贴处为什么要多留一部分纸板,不留行不行?通过这样的动手实际操作,学生明白了习题中求表面积时“不算接头的部分”是什么意思。②找一找长方体的长、宽、高和各个面的对应关系。即老师指示任何一面,学生都能说出它的面积是由哪两个数相乘得到的;反过来,写出一个式子,学生也能知道它表示哪个面的面积。学生三维空间的建立为后面的表面积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还把他们做的纸盒进行评比,将做得好的展出,以资鼓励,充分调动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完表面积的概念后,又让学生再把盒子拆开,根据定义说说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哪几个面?你打算怎样求?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自由选择计算方法,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水平。计算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①可以一个一个面计算,再相加;②可以根据上下面、前后面、左右面面积相等,合并起来计算;③可以把六个面分两组,算式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 长×高 宽×高;④比较聪明的学生可以推出底面周长×高=侧面积,再加上两个底面面积,也可以求得表面积。这样的动手实践,使学生后面碰到“缺面”一类的实际问题,就不会因为算式与面对应不清而造成错误了。
  
  三、重视设计练习题目
  
  结合本单元所学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知识,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趣味题:冬天一到,小猫、小狗为什么总是喜欢蜷缩着身子睡觉?你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吗?这也是一个数学问题。让我们通过这12个方块来找找答案吧!
  用12块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小木块搭不同的长方体,共有4种不同的方法,即1×12个,2×6个,3×4个,6×2个,所搭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分别为50平方厘米、40平方厘米、38平方厘米、32平方厘米,后者的表面积最小。用同样12块小木块搭成的长方体,为什么表面积不一样,搭的层数越多,表面积越小呢?仔细觀察上图,就会发现小方块重合的面越多,表面积就越小,最后一种方法中小木块间重合的面最多,所以它的表面积最小。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小猫、小狗在冬天喜欢蜷缩身子是由于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它们蜷缩时,身子间相互重合部分增多,因此表面积减少,即受寒面积减少,散发热量减少。
  这样的练习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身边,既看得见也摸得着,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
  总而言之,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完整的人的教育,就得改变课堂机械、沉闷的局面,使数学脱下僵硬的外衣显露生机,洋溢着情趣,让数学课堂充满着智慧!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马家堡小学)
其他文献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已促成对人类腺苷脱氨酶(adenosinedeaminase)缺乏症〔1〕和黑色素瘤〔2〕临床基因治疗获得初步成功。内分泌疾病基因治疗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但进展迅速,兹综述如下。⒇1生长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3D-VISTA在检测脑微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初步诊断为淀粉样脑血管病患者头颅磁共振检查资料,分析图像质量并选择图像质量在合格以
我院肾脏科黎磊石教授等研究的“中国 IgA 肾病免疫发病机理与诊断及治疗的研究”,1991年5月在北京全军后勤科技奖励大会上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受到军委和国家科委领导的
笔者现任职于广东深圳一所公立小学,从事教师行业仅两年多,所教授的学生大多为八九岁小童,更多时间关注的是儿童在课堂上的识字启蒙教育。如何能够让孩子用更快、更有趣的方式来记忆复杂的字形,也是中国教育界长久以来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  识字教学法有许多,其中有两种为“分散识字教学法”和“集中识字教学法”。从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出的一点经验感知,我国所提倡的识字教学方式,大部分是以分散识字为主,集中识字为辅的方
<正> 患者女性,46岁,教师。因胸闷、乏力、失眠、浮肿,以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之诊断收入院。患者自述既往有神经官能症病史,主要表现为胸闷、乏力、失眠、食欲减退,多次
潮汕地区高职高专图书馆根据16号文件精神,以评估为契机,与潮汕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相联系,促进图书馆硬件、软件、管理水平的发展,使高职高专图书馆更好地为读者、社会和企
采用核黄素光照产生的超氧自由基与羟胺反应,建立了 SOD 活力测定新方法。该法能较灵敏和准确测定 Mn-SOD 和 CuZn-SOD 活力,而且将 SOD 抑制百分率与其浓度的曲线关系转化为
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在基因水平甲状旁腺激素(PTH)的研究成果,试图为甲状旁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分子遗传学方面的认识。PTH 分子与其基因的生理结构与功能 PTH 的合成主要遵
采用改良的 Inoue 法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严重风湿性二尖瓣狭窄70例,成功67例(96%)。术后左房压由4.08&#177;1.22降至2.09&#177;0.61kPa,平均肺动脉压由4.61&#177;1.89
患者胡某某,男,65岁,退休工人,1991年9月29日就诊。患者于40余日前因一氧化碳中毒昏迷,住包头二医院神经科抢救,脱险后呈迟发性脑病状,即来我院行量子血液疗法治疗。患者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