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江与故人

来源 :清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xin_ctbr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四川的得名,我从小就是晓得的,省内有四条大河嘛。后来多念了些书,听专家说,这是个误解,宋朝时设置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跟河流没关系。
  话虽如此,我还是觉得误解更有趣。瞟一眼四川地图,就能发现好几条大河从北向南,滚滚而下。四川二字,简直是水淋淋的江山图: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何止四川,称之为八川都可以。
  我毕业分配到报馆不久,和一个前辈骑车去开会。路上我忽然说,要是能顺一条河去采访就好了,能写好多好稿啊。前辈是中年才子,评论家,写千字文一挥而就,颇为自负。他听了,说,好主意,但不好写。我赶紧点头说,是不好写。但,前辈又说,这种文章,全报社只有两个人可以写,我和你。我听了一震,差点滚下车来。
  后来明白,这不过是前辈对晚辈的一种夸张的激励。我可以淡定些,当作玩笑听。然而,那个顺河而行的念想,却留在了心头。其时,我21岁,视野狭窄,多数河流对我而言,只是几根弯曲的线条。记得刚念大学时,生于重庆北碚,成长于合川的同班同学江兄,到校已经半夜了。第二天早晨他就拉了我,要我带他去看锦江。因为录取通知书上有句话,很让他激动:欢迎你来到锦江之滨。我自然带他去看了,他鄙夷一笑,说,这不是一条河沟吗?我就反问他,你见过几条江?他说,家门口就有三条江。我吃了一惊,又问贵乡大名?他说,合川。合川是涪江、嘉陵江、渠江的汇合点。我听了,不胜羡慕。
  合川出产甚丰,其中一个是桃片。江兄每次寒暑假回家,都要给我们带些桃片来,白而整齐,如一本袖珍的小书,夹着精心切薄的核桃。一頁页撕下来,放入口中,细腻、不甜腻,堪称美味。我就感叹,成都桃片好难吃,真该去合川学技术。江兄说,不是技术问题,是必须要用三江汇合处的水。成都有没有呢?这还消说,自然是没有。不过,吃着合川桃片,想想那个地方也是舒服的。
  1988年2月,我去重庆采访。坐晚间火车,到重庆车站时,天还没亮,有康富来大巴在黄葛树下高声拉乘客。我立刻把采访丢到一边,跳上大巴就去合川会江兄。
  汽车沿嘉陵江上溯,我又睡了一觉,醒来,看见一座漂亮的小山城。落过一场晨雨,地面湿亮亮的,行人还少,从房屋的缝隙间,可以望见闪闪的江水。
  江兄在县政府任职,请了半天假,陪我四处转转。我想去看合川桃片厂,他说,你咋只晓得吃桃片!他带我去看了钓鱼城。钓鱼城距合川县城约莫10里路,被三江环抱着,不仅是古城,也是古战场。南宋军队曾在此抗击蒙古大军,长达36年。蒙古大汗蒙哥,亲自督率大军攻城,城没拿下,他就在城下的帐篷中病死了。这段历史,是合川的骄傲,桃片自然不可比。
  雨停了,天还是阴沉的,江兄和我各拿了一把雨伞,颇像打狗棍,沿着江岸小路,走着去钓鱼城。江流是蜿蜒的,小路就更显曲折委婉了,时而在堤坝上,时而转入村庄,从农舍、牛栏、仓房之间穿过。泥路软软的,踩上就凹一个印子。牛蹄子踩过,则留下一凼积水。有些地方,我们须绕着水洼走。但心情极为舒畅,早春的空气,新鲜得不行,正适合旧友重逢,边走边谈。我们入校时,都正好17岁,那会儿日子清淡,我和江兄曾摸出校园,顺着锦江去九眼桥买回几角钱肥肠,砍一堆青笋块,在煤油炉上熬辣椒豆瓣酱,红烧了吃。香味浓腻,飘满整栋宿舍楼。
  毕业已经几年了,不过,还算年轻,距26岁尚差几个月。眼前的世界,在渐渐清晰,但也蕴藏着许多的未知。我已有过一次未遂的跳槽,1985年曾想跑到新设立的珠海特区去工作。没别的企图,就是想离家远点,每天能看海,晒烈日。成都已让我腻味,而且冬天阴冷,阳光太少了。珠海来了商调函,但报馆没跟我商量,径直回复:不同意。只好暂且作罢了。江兄呢,念书时,论长相英俊的男生,他在班上可排前二,且口才幽默,做学问扎实,人缘也极好。说到眼前的工作,他如数家珍,虽很低调,但我能感觉到,他在机关大院里,也定是个才俊。今后的日子,登高望远,必有可观。
  说着话,就到了钓鱼城。
  没见一个游客的影子,静极了。从逼仄的石头梯坎向上爬,穿过古城门残迹,数不尽的大块石头,苍劲的树,战时的陈迹还斑驳可见。
  城和山融为一体,城顶即是山顶,顶上一片平展,有几间屋子,一家露天茶馆,平地上摆了两张茶桌,八只硬木凳。茶博士闲在屋子里捂着茶壶,读《重庆晚报》。我们叫了两碗茶,坐下来歇一歇。江风冷飕飕的,很快就把茶水吹冷了,好在我们年轻,不怕胃凉,咕嘟嘟都喝了。再摸出香烟,一人点燃一根,就像做学生时那样,深吸一大口,徐徐吐出,深感惬意。江这边、江那边,均是田野漠漠,远山一痕。雨后的天依旧是灰蒙蒙的,三条江,浩浩地从灰色迷离中流到了钓鱼城下,再又向南,流向200里外的重庆主城区,在朝天门汇入了长江。
  晚上就住在江兄家。酒、菜、饭都家常可口。其中有一样是红烧泥鳅,江兄亲自掌勺,堪称三江美味。
  但在给泥鳅剪去脑壳时,却发生一个小插曲。江兄爱好运动,乃足球、羽毛球健将,也横渡过涪江、嘉陵江,却心软,下不了手,就叫他弟弟剪。他弟弟读书好,且又习过武,可谓文武双全,摆起龙门阵,书卷气、江湖气交叉袭来。但他也很是不忍心,剪刀对准泥鳅颈子了,把头一偏,再用力一夹!我见了,心里就暗叹一口气。我看起来似乎较文弱,但杀鸡、杀鸭一刀毙命;剐黄鳝、剪泥鳅,也不手软,心肠是硬了些。多年后,我吃了素,总算把心软、心硬的事平衡了。
  那时候,我儿子刚出生四个多月,江兄的儿子也即将出生了。酒杯倒满,一饮而尽。屋外的江流声,清晰、好听,正是春水所发出的有力的节奏。
  二
  从合川沿涪江上行约300里,有一座城,遂宁。
  遂宁,相当古老了。但对许多人来说,它的古老是抽象的,要说得具体点,就颇为难了。我也正是如此。开车去重庆,一般会经成渝高速转遂渝高速,在遂宁匆匆而过,很少细看、细想。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两次去了遂宁博物馆,才在墙上注意到一行字:“遂宁作为宋徽宗的潜邸之地……”暗道惭愧,我愧为历史系出身,却从未听说过。   宋徽宗童年时,就封为遂宁郡王了。这个郡王,是象征性的,他并未来过遂宁,但也很不容易了。历朝的郡王可多了,坐得上龙椅的,就没几个。
  清朝的雍正皇帝登了大位后,他的潜邸,即雍王府,就赐给喇嘛,做了雍和宫。换句话说,遂宁的地位,就差不多等于宋徽宗的“雍和宫”。
  遂宁山水俱佳,人文之盛,寺庙宫观自然也多。
  我有一位学者朋友,比我略长几岁,老家即是遂宁,且童年中有几年就是在寺庙中度过的,跟着他当和尚的舅舅过日子。我听了,觉得很有趣,立刻想到了汪曾祺的《受戒》,小和尚、老和尚杀猪、吃肉、喝酒、赌牌,还要放焰口,跟小媳妇调情、跟大姑娘恋爱。
  朋友见我眼里放光,马上摇头,说,我晓得你在想啥子,不是那么回事,完全不是,恰恰相反。
  我就不好多问了。只好奇,那庙子有好大,现在还在不在?
  朋友说,庙子小得很,只有几个和尚……恐怕早就不在了。
  我就叹口气,不晓得是为谁而惋惜。
  但遂宁城西有一座广德寺,却大得很惊人。
  这是个深秋天。我从遂宁城里开车过去,要经过涪江上的通善大桥,过了桥,驶上开善路,再转到广善路,继而连接广德路,随后,就到了广德寺。从一个地名到另一个地名,约莫十余里,过渡得自然而妥帖。
  以我的眼光看去,广德寺之广,把成都大慈寺、昭觉寺、文殊院加起来,恐怕也有所不及吧。之前我在网上查了,说门票40元。但其实免票,一文不取。凭身份证、天府健康码,再戴上口罩,就可以入内了。
  游客一进去,个个都把口罩给摘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里边是宽宏的广场,树木茂盛,空气清新,人再多,也显得稀落落的,口罩自然多余了。
  走着走着,骇然撞见一颗巨大的玉玺,斜翘在一座台基上,保持着即将盖下的凌厉之姿。实在是我平生见过的,最大的一颗印。看了旁边的说明,真的就叫“天下第一印”。是宋真宗御赐的,用极品和田玉精雕而成。只不过,眼前这颗是仿制的,比实物放大了二万六千九百倍。说明上没提到材质,我想倘是金属的,重量何止几十吨。即便是孙悟空,被这一颗印打下去,恐怕又要再压五百年。
  据说,广德寺曾先后受到九个皇帝的十一次敕封。我站在这颗巨印旁,向前望去,古树巍巍,牌坊一重一重,红墙琉璃瓦的殿宇一座一座,从平地一直朝着卧龙山上蔓延,简直望不到头。其煌煌气象,让我想到的,不是木鱼钟磬,佛法玄奥,而是王维的两句诗: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世外的世界,在古代,也只有被俗世的皇權加持后,才会这样富贵逼人吧。成都的大慈寺,今天只有区区几十亩,但在唐宋时,却占地千亩,殿、堂、房等八千多间,也正因为是唐玄宗御笔一挥,题写了匾额。想一想,这是多么的有趣,“世外法”终究还是“世间法”。
  我踩着寺庙中间的石径,向纵深处走去。上到一处两殿之间的平台,看见个年轻和尚匆匆跑出来,一个提加仑桶的香客婆婆赶紧迎上去,问他,在哪儿可以打泉水?和尚急道,你莫问我,我忙得很,客人都在等我呢。我忙得很,哪有时间跟你说。婆婆略有点尴尬,呆呆站着。和尚跑了几步,似觉不妥,停了一刻,回头指了下,说,打泉水在后边山坡上。婆婆连连点头,一脸的感激。我在旁边看了,也莫名地松了一口气。
  已到午饭时间了,但我还没饿感,就继续向后山坡爬上去。石梯坎穿过一片树林子,虽是深秋了,依然翠色葱绿。我还闻到花的清香,随着小风,扑鼻而来。定住脚,四下看看,却没有看见花。怪了。
  踏上一个平台,迎面是一排较为朴素、低矮的建筑。其中一间,里边坐了两行居士,在安静地吃斋饭。我在门口站了会儿,寻思是否可以拍张照。这时候,一个居士大爷出来了。他圆头、圆脸,敞着衣服,端着碗,捏着筷子,面带天生的笑意,边走边刨碗里的食物。看样子,他吃得相当有滋味,神情也颇洒脱。
  我问他,大爷,吃斋饭哇?套近乎,第一句都是明知故问的。
  大爷点点头,说,吃斋饭。说罢,又接着刨。碗里只剩一小点米饭,一点汤,汤里有半块白萝卜。可他刨啊刨的,这点东西,却咋个都没有刨完。
  我又问大爷好多岁了,皈依好多年了,平时就住庙子吗?
  大爷说:“80岁了,皈依了30年。不住庙子,家近得很,只有几里路。”
  30年,相当不短了。我就又请教大爷,刚才走过树林,是啥子花在香呢?
  有位居士婆婆已吃完了斋饭,也凑过来问大爷,是啊,是什么花的香味呢?又没看见花。她一开口,是河北一带的口音,离广德寺很远了。
  大爷不抬头,边刨碗边答,不是花,是香樟树。
  居士婆婆微微摇头,不大信。我说,我住家的地方,香樟树多得很,从没有闻到过这么浓的香味啊。咋个可能呢?
  大爷终于把筷子停了,正色道,咋不可能呢?你想一下,好多高僧加持嘛!说完,又刨碗里那一点东西,十二分有滋味。
  我听了,敬佩不已。果然是吃了30年斋饭啊,大爷随口就是金句。
  三
  倘若从广德寺继续沿涪江北上,行约两百里,紧贴西岸,有一座金华山。山上有道观,极为宏丽,被称为蜀中四大道观之一。然而,我想要去寻访的,只是山间一个亭子,即陈子昂读书台。
  我少年时,正值一个大时代,日子喧腾,伙食清淡,书也很不好找。要读书,就得八方去借。《高玉宝》《艳阳天》《金光大道》等,是放在面上的,容易找到,一咕噜都读了。有些书就难找了,但恰恰是这些书读起来才有趣,爱情小说、反特小说、苏联小说、美国小说,这是地下的。经常有这样的一本书、两本书,旧得发黄,还包了层牛皮纸,在嗜读者的手上偷偷地、匆匆地流过。记得,有本反特小说叫《空山不见人》,书名有点恐怖,内容却写得很一般。那是我头一回接触王维的诗,居然被用作特务接头的暗号。还有本《静静的顿河》,繁体字,竖排,却只有第四卷,我也硬着头皮读完了。   有天到手的,是一册小条本,印了百十首唐诗。这对于我的阅读,算是陌生的体验,也囫囵吞枣地读了。读完回头想一想,大多没记住。印象最深的,反倒是那首不顺畅、不怎么像诗的诗句,《登幽州台歌》。顺带也记住了诗人的名字:陈子昂。
  诗只有四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也是诗啊?简直说白话。然而,也不像说白话,是一个人站在台子上,大呼口号。
  而我当时身处的时代,正响彻着口号,森林般的手举起来,呼喊着,是群呼,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声音吼出来,盖过这个广大、浩荡的群。真是山呼海啸,震聋耳朵。所以,陈子昂这四句,我喜欢不起来,也很不懂,这有什么好?
  然而,我却牢实地记住了。
  口号的年代过去了。许多口号化为灰尘,落到地上,长出了青苔,安静了。我进入高中,用零花钱买了《唐诗三百首》,又和《登幽州台歌》相遇了。这一次,依然是口号,然而是青春之声,清晰、清冽,虽然怆然,却也是坚定的。幽州台上,就他孤单单一个人,台下是沉默的历史,空荡荡,还没有回声传过来。还要延迟好些年,李白、王维、杜甫才会降生到这个世界上。
  后来我一直在读唐诗,虽然记性、悟性都不够,但一度能背诵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相当着迷。进了中年,我的态度有了变化,依然觉得《春江花月夜》是好诗,但已不信服“孤篇压全唐”。譬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就更深得我心。《春江花月夜》的好,是属于宇宙、永恒的时间。《登岳阳楼》属于个人,人的一生,多么渺小啊。过了四十岁,我偏爱聆听渺小所发出的声音,所谓沉、郁、顿、挫。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正是两者的结合,虽然只有四句,但要我选一首“孤篇压全唐”,我选它。
  陈子昂出生于梓州射洪。梓州的治所,在今天的四川三台。而从前的射洪县城,即今天紧靠涪江的金华镇。陈子昂是富家子,又聪明,读得书,23岁就远赴长安,中了进士。这个起点,跟王维也差不多了。武则天一度赏识他,官做到右拾遗。随军去过河西、幽燕一带,朝代的兴亡,让他很有感慨。因为性格耿直、激烈,他的仕途很不顺遂,后来父亲多病,他就以此为借口,辞官返回故乡了。他是故乡的骄傲、骄子,却恰恰是故乡的父母官,即射洪的县令,找茬子抓了他,并害死于狱中。时年,陈子昂仅有41岁。这个结局,可比王维差远了。贫病、漂泊中讨生活的杜甫,也活了58岁啊。
  陈子昂被害的原因,也是值得探究的。
  一说是,县令看陈家太有钱了,贪财,就罗织罪名,把他投入大牢,以致陈子昂忧愤而死。这个说法,颇有点不通。县令再愚蠢、残暴,也没胆量把一个做过京官的进士弄死之后,堂而皇之地把他家的财宝载回自己家。除非他铁了心,抄了陳家就去当山大王。
  另有一说是,陈子昂做京官时,得罪过武三思。武三思担心他出乱子,就悄悄指示县令把他干掉了。这个说法,也难成立。陈子昂是做过京官,但官不大,也没实权,更没军权,辞官回到一个偏而又偏的小县,能做出什么乱子呢?无非发些牢骚吧。武三思是武则天侄子,贵为相爷,权倾天下,再坏、再是小心眼,也不会把陈子昂放在眼里,何至于大费周折,转弯抹角弄死他?
  我有一个假设,陈子昂之死,可能跟他的性格有关系。读他的诗,知道他是一个极为敏感,也极为骄傲的人,敏感则易怒,骄傲易孤愤,何况,他的确是一个天才,而且不得志。他的脾气,大概很不好。
  我请教过一位朋友,你觉得陈子昂的脾气,会不会很冲?这位朋友天资聪慧、性格爽快,出生于三台,少年时代是在射洪度过的,她干干脆脆地回答,肯定冲。射洪人聪明勤劳,吃得苦,也自负,如果一群人中间混了个射洪人,我可以一眼认出他。射洪人,个个都冲,何况是陈子昂。
  话说得有点夸张和幽默,我笑了,也信了一大半。
  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陈子昂,偏偏遇到一个脾气也很冲、心眼却又很窄的县官,肯定就有苦吃了。
  李商隐写过一句诗:“李将军是故将军。”典出《史记·李将军列传》,说李广威名赫赫,曾一度被贬为庶人,居家数年。有一夜,他在田间跟人喝酒,晚归经过灞陵亭时,被区区霸陵尉阻拦,不准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故李将军。霸陵尉鄙视道,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况故将军?李广无奈,只得在亭下熬到了天亮。后来,李广被重新起用,他请霸陵尉到军中共事。霸陵尉刚到,李广一刀就砍断了他的脖子。
  李广也是天才,也不得志,但刀来刀去,也称得上快意生死了。活得憋屈的,是书生。
  故乡,是用来寄托乡愁的。回去?还是算了吧。
  四
  公元762年冬天,杜甫来到了陈子昂的读书台。
  这一年,李白悄然去世,王维则在前一年病故,而陈子昂已死了六十年。杜甫正好50岁,他活在世上的日子,还有八年。这八年,他将一穷再穷,并写出他一生最好的诗歌。
  杜甫入蜀三年了。他短小、瘦削,为人诚恳、坦率,但心里总压着一团火。伟大的天才,穷久了,往往就是这个样子。他在成都坐不住,得空、得个机会,就在成都周围的州县转一转。这一次,他是在梓州上的一叶孤舟,他的形象总跟毛驴、孤舟联系在一起,冒了涪江上的寒风,顺着水走,下行约百里,把缆绳系在了金华山西岸的悬崖绝壁下。
  据载,陈子昂跟杜甫的爷爷有私交。而陈子昂官拜右拾遗,世称陈拾遗。杜甫则官拜左拾遗,既称杜工部,也称杜拾遗。
  杜拾遗为这一次对陈拾遗的凭吊,写下了一首重要的诗歌,题为《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全诗如下: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
  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淡然川谷开。
  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
  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
  这首诗,有他擅长的白描和细节,也可以看作是一篇游记、一则日志。诗中有夸张,但写实居多。读着诗,一个小老头弃舟、拄杖、登山的情景,历历可见。他先看到了巨大的道观,继而看到了道观后边读书台上的读书堂。他摸摸这、摸摸那,嘴里叽叽咕咕,念叨着句子。句子连起来,就成了这首诗。通过他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荒凉,残缺,学堂已成遗迹,石柱倾侧,青苔遍布,让人读得灰心丧气。   但,“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又让人精神一爽,何其美妙。这两句,《杜甫全集校注》中,收录了三种说法:一:玉女、仙人,乃道观中的神像,别想多了。二:群峰之中,不乏韶秀曲折的,就像玉女;而云雾缥缈,则宛如有仙人往来。也不要想多了。三:杜甫写的是实景,非虚构。这个,我也私心以为是。为什么不呢?唐代的宫观、寺庙中,才女、美女很不少,头一个蹦出我脑子的,就是鱼玄机。武则天也出过家。杨贵妃传说也沒死,是做了女道士。那么大的金华观,有两三个玉女焚香,不必惊诧。
  但,杜甫终究要写的,却不是玉女、石柱,也不是冷风中鸿雁的哀鸣。这些都是铺垫,是为了吼出心底的两句话:“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
  不是伤感,不仅是悲伤,杜甫是为这个无所作为就死去的雄才,剧烈地伤痛。
  他伤痛的,是自己。他自负能够致君尧舜上,却始终寄人屋檐下。
  在成都晋谒诸葛亮的祠堂,他也发出过这样的叹息:“长使英雄泪满襟。”所有失败的雄才,都使他生起某种归属感。但,因为是雄才,他的诗中有怀才不遇,却没有顾影自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儒者的雄与刚,始终都跟他在一起。
  五
  我把车停在金华山下时,距杜甫离开这儿,已经1258年了。
  我是从遂宁开车北上的,一路丘陵绵延,落着深秋的小雨、中雨。后来穿过几条隧道,进了射洪,雨却没有了,眼前也开阔了许多。我撇开射洪县城,再行几十里,就到了金华镇。镇子很安静,中间一条长长的大马路。穿过镇子,金华山就在右手,兀然隆起,树木葱茏,山下环绕着红色的围墙、牌坊、轩昂的前山门、后山门。我把车开到三号停车场,场子空荡荡,只停了一辆挂外省牌照的小车。
  后山门的门匾,写着“陈子昂读书台”几个大字,字迹似乎极熟,却想不起出自何人之手。细看署名,居然是“半黎”。
  半黎即李半黎先生,曾做过四川省书协的主席。20世纪80年代,成都城里,近一半店铺的牌匾,都是他挥毫书写的,尊称为李半城也不为过。我那时还在报馆编副刊,手上有个栏目叫《生活拾趣》。领导吩咐我,去找李半黎先生约稿,请他写写自己如何爱书法。我去了他的宿舍,他刚出家门,正要去设在四川日报社的办公室,就说,一起走吧。他面相和善,又极谦和,边走边聊,跨过红星路就到了四川日报社。办公室更像一间阔大的书画室,他一到,也不喝杯茶、歇口气,立刻挥毫。
  他大概70来岁吧,但笔墨酣畅,力透纸背,真是兴致好、劲头足。他边写,还边跟我聊几句,北方口音融入一点川味,很亲切。我说到请他写文章的事,他说,你看,我哪儿有工夫呢?算了吧。我是奉命约稿,哪忍心纠缠老人家。自然就算了。
  我那时二十四五岁。多少年过去了?李半黎先生题写的牌匾,已几乎绝迹。偶尔一见,竟会有一点时光恍惚感,譬如,我有天去川师南大门外吃水饺,抬头一看,店招还是半黎题写的旧物。我暗叹一口气,也不晓得在叹什么。李半黎先生的字,被别的书法家或设计师、电脑字代替了。去问稍年轻点的成都人,李半黎是谁?多半都会摇头的。该如何评价这种遗忘呢?非我所能。只是再一次印证,时间的确是残酷的。
  六
  金华山不算高山,但被夹在公路和涪江之间,巍然隆起,自有险峻的气势。和尚、道士选址造楼阁,都挑好山水。金华道观不复盛名,院落、殿堂、洞府、门楼,重重叠叠,由数不清的石梯坎连接、环绕,在山脊上绵延不止,很有一种走不到头的茫茫感。塑像、砖瓦都是旧物,气息苍郁。偶尔见到一小畦白菜,一盆小葱,生机灼灼的,让人眼睛亮堂,但又极安静。香客之少,比起广德寺,可以用稀稀落落来形容。
  每个门洞口,几乎都坐了个安静的老婆婆。见了人,热情笑道,来拜下菩萨嘛,好灵验的。
  菩萨?要不是我听错了,就是老婆婆们幽默。
  也瞥见两个道士,穿得相当简素。其中一个在道观里,匆匆而行,头顶已是秃了,后脑还留有长发,拖到衣领上。另一个是在山门外,面色红润,还留了长长的胡须,边踱步,边刷手机,十分安详。我就问保安,他该有八九十岁了吧?保安摇头,说,哪有哦。
  这保安约五十来岁,圆脸,头发花白,清闲得无聊,就盯着手机视频看。跟他说话,他也很热情。我又问他,觉不觉得那个道士仙风道骨呢?
  他一笑,却不置可否。
  风冷飕飕地从公路上吹过来。我说,冬天的金华山下雪吧?
  他说,每年是要飘几回。不过,2008年那一场雪才叫大,山上、山下、屋顶,都铺白了,铺得好厚哦。说着,他偏头去望山道、山林,仿佛那儿已是大雪纷飞了。
  我也想起来了,2008年那场大雪,也飘到了成都。我当时还住在狮子山校园内,早起望见树梢都白了。出门,冒了雪在山坡上闲逛。六教前的广场上,孔子塑像的眉毛都被积雪染白了,看起来很像是彭祖老寿星,慈祥得不行。不过,雪花一落地,很快就化成了水,跟金华山没法比。
  陈子昂的读书台,古书上记载,是在道观的后边。这个位置,今天也没有变。我是从后山门进来的,其实是先登上了读书台,再从道观中穿过。
  台上从前建有学堂,陈子昂来此苦读时,一定正兴旺。偏僻的小山上,能出个进士,该有好多学子做铺垫。不过,杜甫来凭吊时,已近于荒凉。而我登台所见,却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庭院,仿古建筑修得很精心,园中的老树,昂然向天,树干长满了青苔,很适宜怀古。就连公厕,也是古色古貌,相当讲究。几间屋子实为展厅,有关于陈子昂的介绍,但原物几乎没有。我看了看,就出来了。
  从读书台上,伸了脖子俯瞰,即是涪江。江面阔而静,两岸是绵延的树林、秋野。
  再远处,很远,很远了,也伫立着一座土台,叫作幽州台。两座台,隔着千山万水,和一个破碎的梦。
  陈子昂除了《登幽州台歌》,还留下了一组《感遇诗》,共三十八首。我没有细读过,但晓得,这“感遇”二字,历来说法颇有分歧。我的理解,却较为简单,就是感慨不遇。自信、自负的文人,大多如此。杜甫、李白的诗中,都充满了不遇的叹息。知遇,何其难。偶尔有了,譬如周文王之于姜子牙,刘备之于诸葛亮,就会成为美谈,被谈上几千年。陈子昂是个先知。但凡先知,受委屈,遭遇不遇,甚而屈死,也是一种宿命吧。   七
  面朝涪江的绝壁石梯上,有两个大爷在用树干扛一袋水泥。水泥是很沉的,大爷却步履稳健,毫无吃力之感。尤其前边那位,瘦削、高挺,头发花白而又浓密,从侧面看,五官线条鲜明,颇像某个老去的明星,譬如北野武。但说实话,他比北野武英俊得多了,而且,没有北野武耍酷的面瘫,表情很放松,还带着点笑意。我跟了上去,問这位大爷是在做啥子活路呢?大爷说,去把祖师爷的洞子修一修。我问他多大年纪了?他说,1948年生的。我掐指一算,72岁了。
  我就跟着走,边走边和他聊。他大大咧咧的,有问必答,答得很爽快。说,家住这附近的坝子头,骑车往返也就几分钟,吃住都在家里,在这儿做一天活路,可以挣一百多元。从前,公社的时候,苦得很,全劳力做一个工,才七分钱,过啥子日子嘛。1970年代去涪江上拉船(拉纤),在绵阳、射洪、遂宁、合川、重庆这一线跑来回。上水一次,要十五天。吃住在船上,每个月净挣四元钱。四元钱,四元钱,大爷重复着,哈哈大笑地骂道,才他妈的四元钱啊!我也被他的笑声感染了,跟着打了几个哈哈。
  大爷而今的生活还是滋润的。他说,政府拨了好多个亿打造这一片景点,活路多得很,没事就出来做一点,也是个耍事,倒不是图挣钱。女儿在成都安了家,过一阵子,他就要去女儿家住几天,享清福。
  到了祖师爷洞子,外边搭了木架,正在施工,是要做一个屋檐,给洞口外两块古碑遮雨。碑是光绪年间的,但被雨淋、风刮,已颇为破损了,看起来更古老,比光绪年似乎早了一千年。洞子里塑了三个人,供在中间的,想必就是祖师爷了,却穿着黄袍,面容清秀,像一个中年书生。要把他想象成陈子昂也可以,然而不桀骜,倒是多了淡然与和蔼。
  八
  驶离金华山,已在午后一点多了。把车开进金华镇,找小馆子吃午饭。
其他文献
参与赌球的人越来越多了,赌球的方式、技术含量也在“与时俱进”    “百度”一下“世界杯赌球”这个关键词,马上弹出相关网页554000篇,搜索用时千分之一秒。  据国外媒体预测,在为期一个月的世界杯期间,将有几千万人直接或者间接参与赌球。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目前与足球赌博相关的网站有大约2300多个,其中有330余家是中文赌球网站。  在德国世界杯期间,国内到底有多少人参与了这种非法的地下赌球活动,
【摘要】高考试题难度已成为基础教育工作者非常关心的议题之一.以2011—2016年度高考数学全国卷(二)为研究对象,用综合难度模型法、层次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探析试题的难度变化趋势,以把握新课程高考数学的现状,析理命题变化的规律,更好地从事高中数学教与学.  【关键词】高考数学;综合难度模型;层次分析法;试题难度  1引言  高考是衔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是选拔人才的
摘要:电子书包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重要的应用价值。该文对电子书包的系统架构与功能优势进行了分析,通过课堂实践,总结、提出混合式学习环境中电子书包应用模式及其相应教学策略,提出基于电子书包的主题探究式、翻转课堂式、互动教学式等教学模式,分析了几种模式的特点与实施方式,并对基于电子书包环境的混合学习的特点及应用趋势进行了讨论与总结。  关键词:电子书包;教学;应用模式;趋势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哈代家的园子在卧阳岗上,就是唐代诗人韦蟾写下“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地方。据考,韦蟾当年就住在哈代家园子里那块两吨多重、写有“卧阳岗”三个遒劲有力颜体大字的贺兰石石碑下的一个草棚子里的。时过千年,草棚子已经荡然无存,只有各种杂草和几棵桃树尚在石碑旁边微微摇曳。贺兰石有两种,一种颜色泛红,另一种泛蓝,这块石碑颜色泛红,上面的纹理非常有意思,东边特别像贺兰山,怪石嶙峋,赤烈的山色纵横起伏,
“我们不会对中国金融安全构成威胁”    “中国银行业改革会是未来经济改革中最大的亮点。”7月3日,亚洲发展银行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在其主持的圆桌论坛开场白中说。  这个主题为“中国银行改革”的圆桌论坛是中国留美经济学会2006年会的一个议题,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专家,原来布置的容纳200多人的会场座无虚席,服务人员不得不临时搬来很多椅子。  此次论坛的主讲嘉宾有来自央行上海总部的官员,有
[摘要]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共转文180篇,通过量化和质性分析,发现“专题”和“教学”栏目转文最多,江浙地区的研究者为转文作者的主要来源,转文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出发点,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探析其运行机制,未来需要基于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现实,从课程、教学、学习、评价一体化的视角进行深度探究,促进我国高中数学教育更高质量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数学核心素养;研
幸运就像菜市场,你在那里多等一会儿,物价就会往下掉。幸运有时又像西比拉卖书一样,起初卖的是整件物品,然后就一点一点减少,价格却不变。俗话说,机会把前额的头发给你,而你却不抓住,那么接下来你就要面对滑不溜手的光瓢了;或者说,机会最起码先把瓶颈朝着你,你要是抓不住,接下来就是瓶肚子,想抓都不容易。选择好正确时机着手做事,什么也比不过这其中反映出的智慧。危险一旦看上去不要紧,那就真紧要了。人们多为危险所
贝克特是永久的榜样,他毫不退缩地探索了人类经验最黑暗、最荒芜的角落。公正地说,他看着蛇发女妖美杜莎的脸,却没有变成石头  一条乡间小路、一棵枯树,无奈的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最终没有等到戈多,世界却在不经意间迎来了他的作者、荒诞派戏剧家、爱尔兰裔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百年诞辰。2006年,在他的故乡爱尔兰,戏剧大师瘦峻的面孔和高耸的灰发被印在旗帜上,高高飘扬在都柏林的大街小巷。世界其他国家
晨光烈  這是壮年的晨光。时令到了六月  我肩上的清晨脱得快,手臂半裸  已有局部的灼热  那投射到墙壁上的光,穿透还在睡梦中的人  亮度大,丝毫没有杂念  迅速将生活拉到高潮暮晚的乌鸦  只在“呀——”的一声滚过头顶时  黑色的陶罐倾斜,它倒出暮晚的行踪  匆忙间掠过的柳树丛  枝条交代的星光,还只亮出少数  它不是多数人瞄准的星球  它黑暗、先锋、声音里住着钉子  以自由为武器,绝不对精致的笼
1  洪旗是我们家老邻居,和我姐是小学同学。小时候,我们住在一个大院里。在我们春谷,描述方位很简单,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住哪个方位,就在哪个方向后面加上一个“门”字,直截了当。我家住在西门。从城中心,沿着两旁栽种了法梧的柏油马路一直朝西走,拐进右首边一条不宽不窄的胡同巷子,走进去,就是了。  我家住的这栋宿舍,共有6户人家。房子背后是一片广阔的菜地,一条圩埂将菜地围住,与大院区隔开来。我家在这排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