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法医临床鉴定中的精神障碍问题

来源 :中国法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法医鉴定行业的日趋规范,各省市纷纷出台有关法医临床司法鉴定的执业指引文件,其中多个省市如广东省的指引中关于涉及精神损伤(伤残)的鉴定,明确规定“关于道路交通事故、工伤与职业病、其他人身损害所致的伤残评定,如涉及精神损伤(伤残),法医临床鉴定机构只对躯体伤残等级进行鉴定;法医临床鉴定机构不能就精神损伤(伤残)进行鉴定”.由此可见,法医临床鉴定和法医精神鉴定在鉴定业务范围有鲜明的“分水岭”.这种严格区分看似把法医临床鉴定和法医精神鉴定之间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但实际工作中,同为活体鉴定,法医临床鉴定仍有很多与法医精神鉴定的共性之处.
其他文献
摘 要 大量研究证实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患者存在面部表情加工方面的特异性表现,本文回顾了ASD患者面部表情加工的最新研究进展,认为ASD患者面部表情加工特异性可能受面部表情强度、面部表情呈现方式和ASD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并通过ASD患者的面孔注视模式及其生理机制加以解释,未来研究可考虑从ASD患者社会信息加工能力的发展进程、ASD患者内
“德”是西周思想的核心符号。对此学界存在两种流行解释:一是沿着“德者得也”的传统训诂,将其解释为得自天命者;二是基于“以德受命”的思想,将其看作受天命之依据。此二者存在一定的张力:后者更能反映周人所言“德”之义;前者之所以流行,既有传统训诂的影响,也与西周“德”之话语的歧义性有关。考察“德”与“得天命”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把握西周“德”观念,也便于发现“德”在后世所发生的重大转型。在“以德受命”思想中,有所得是目的,“德”只是一个工具,体现的是周人的功利诉求;而在孔子、老子的改造下,“德”成为价值,有所得乃
庄子对语言的警醒很可能来自对政治暴力的深刻体认。如何走出言说的困境,消解语言中权力结构生成的可能性,并对权力进行批判与劝谏,成为庄子的思考重点。有见于语言之于政治的重要性,庄子试图通过创造性的言语策略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与政治主张。从这个角度看,谬悠之说与荒唐之言的书写方式首先是一种语言的抵抗,展现了庄子对政治的批判与主动疏离。更深层的是,庄子试图通过言说策略的再发明,消除语言中暗藏的权力结构与意识形态,并以一种滑稽乱俗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思想。
上帝存在证明是笛卡尔实现由我思转向外部世界的关键,但其论证可能存在的循环嫌疑,一直使得他的认识论陷入需要或者不需要上帝的争论。尽管存在不同版本的为其辩护的解释,但由于文本的复杂性使得此类辩护亦处于被质疑的状态。本文将通过对第三沉思中上帝存在证明的三个要素进行分析,从符合论真理观、知性自身的可靠性及认知秩序与存在秩序的区分三个角度出发,尝试为笛卡尔进行辩护。
摘 要 在多级计分协变量认知诊断框架下,提出了一种可同时纳入连续协变量信息和多类别协变量信息的多级计分认知诊断模型GPDM-C,实现了其DINA形态的GPDINA-C的MCMC参数估计。模拟研究的结果显示,GPDINA-C拥有较好的属性/模式判准精度和参数估计能力,相较于未纳入协变量信息的GPDINA,GPDINA-C有更好的模型表现,在参数估计精度上有较大优势。实证研究的结果同样表明,GPDIN
京都学派与欧洲虚无主义之间关系的讨论,以西谷启治的《虚无主义》一书为代表。阿部正雄接其后,援引海德格尔的尼采论,继续追问尼采虚无主义的问题,并借此开出东西方哲学与宗教对话的平台。阿部的“空-非佛非魔”的宗教哲学,在他自身“人生顿挫→学问知识下的人生省察→宗教知识下的实存重构→宗教体验下的实存显露”的过程中形成。在阿部看来,“意识的转换”已不再是哲学知识与宗教体验的主流,反而是“存在的转换”才能真正带出智与悲的宗教哲学。欧陆哲学从“意识哲学”转向“存在哲学”的发展脉络,以及田边元与西谷启治对此转向的哲学回应
摘 要 已有关于自尊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结论有所不同,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对自尊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通过文献检索,共纳入原始文献28篇,独立效应值35个,包含15715名被试。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主效应检验发现自尊与亲社会行为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32);调节效应检验表明年龄、自尊测量工具及亲社会行为测量工具可显著调节自尊与亲社會行为的关系,但性别与文化背景对自尊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
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是司法鉴定中与法学关系最密切的一种鉴定,其中涉及的法学问题多样且复杂.笔者试从法学的角度给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作以下定义: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人综合各种证
期刊
章太炎与熊十力都通过改铸佛学唯识学而构建起“新唯识论”哲学体系,分别以庄学和易学对佛学注入相异的内涵。章太炎以庄学对唯识学进行世间法的还原,熊十力则以易学对唯识学进行哲学改造。章太炎承认一切存在皆自心现影,承认唯识学对主体之消解,却否认唯识学对出世间的追求,转识则成智,顺识则成俗,真妄一元,俗真同体,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将佛学的出世涅槃改造为庄学式的在世逍遥。熊十力否认唯识学之唯识无境、体用相分学说,承认体用不二、性相一如,重建传统儒家主体论哲学,重建世间真实性。章太炎与熊十力都用内圣外王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哲
在政党文化的构建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政治仪式的运用。政党文化借助政治仪式这一“介质”来实现与社会政治生态环境的互动;而政治仪式又将从政治生态环境中所吸纳的积极性生态因子择机反馈给政党文化,推进政党文化自身的调适和变革。以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举办的抗日纪念仪式为例,政治仪式就在观念文化上承载着创新和发展、在行为文化上发挥着动员和指引、在心理文化上建构着记忆和精神、在形象文化上担负着展示和提升等功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