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己的脚下开始迈步吧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f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德育“言行”不一,真的很尴尬。这是一个真问题,不是伪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不是某个地区某个学校的个别问题。德育的尴尬,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尴尬。为了不让德育尴尬,说到底,应该让德育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使其呈现原本的状态和面貌,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进而,使教育不再扭曲,让整个教育恢复原本模样,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进而,使我们不再纠结,让我们按照教育规律去办事。德育不再尴尬了,教育就正常了,就辉煌了,我们也就自信了、幸福了。
  毋庸赘言,德育尴尬本身就已清楚地说明,德育现状是不正常的。尴尬本身就是异常,就是背离;尴尬本身就是滑稽,就是讽刺;尴尬本身就说明这一状况应该改变,而且必须改变,但又显得无奈,因而陷入莫名的痛苦中。因此,我们固然要继续揭示种种尴尬的现状和事实,这样做,我们会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但这不是我们的重要任务,更不是我们的首要追求。我们的任务与追求,是从尴尬的背后发现原因,尤其是深层的原因,进而尋找不再尴尬的根本办法。
  最近,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而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在接受美国《临床研究杂志》访谈时,她引用了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
其他文献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这是她很喜欢的一句话。她说,朱永新的《走近最理想的教育》一书让她感触很深,也引发了她内心深处对教育的不断反
“社会”的原型是土地神和长老神共同形成的人民聚会,那是企求人有饭吃的吃饭教仪式,那本身就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根本是人有饭吃,社会自觉,道德自觉,长老在家,人在场。
进入工农小学,弥漫校园的,是昂扬勃发、个性彰显、不甘平庸、寻求改变、积极向上的师生精神状态。这样的风貌源于工农人同频共振、凝练礼乐文化,以文化植根、文化塑形、文化育人,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新故事。    一、文化植根    工农的文化主题是“礼乐”,师生把“礼乐”文化的传承当做追求的理想,朝着共同的目标不懈努力。  1.深挖“礼乐”文化之“根”  常德地方音乐精彩纷呈,如常德丝弦、湘北大鼓、常德花鼓
你有上天洒下的阳光雨露,滋润多少纯洁的心灵;你有大地捧出的多情甘泉,养育多少美丽的生命;
常德市第四中学是一所城区初级中学,建校时为“明义中学”,69年来,学校秉承“明德、尚义”的办学思想,始终注重学校德育工作,注重德育工作的核心集体——班集体建设。近十年来,学校班级管理走过了一条“管—导—合作自主管理”的班级管理之路,并以班级管理改革为契机,拓展合作自主管理范围,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初步完成了由传统的客体式德育向新课程下的主体式德育模式的转变。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深刻体会到
2009年6月,湖南省澧县第一中学申报了教育部重点课题“以优良的学校文化基因引领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并一举中标。申报这个课题来自一位专家的启发:“很多百年老校不重视自己悠久的历史,在比拼升学率的同质化道路上艰难跋涉,原本鲜明的文化个性则消失殆尽;相比之下,你们学校是做得比较好的。”的确,多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并把塑造学校个性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    文化寻根    我校文化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们在审视当前学校德育现状时,却发现它始终面临着许多困境,如德育目标过于抽象,不易理解操作;德育内容针对性弱,脱离生活实际;德育活动时政性强,缺少长远规划;德育途径较为单一,缺乏个性创造;德育评价注重外在,忽视内心体验。学校德育如何从原有的模式中突围出来,提高德育实效是
房基,新疆喀什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祁晶,新疆喀什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问题提出    有人告诉在贵州山村里支教的德国志愿者卢安克,“人类主要需要学习的是文化,而文化主要是语言和语言能表达的东西”,并建议他“围绕着故事,让学生根据故事来画画、造故事中的东西、编歌曲,把这些都写出来”[1]。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当然可以把德育故事看做文化中的一个事件,对这个事件好坏的考量应当建立在能否反映
德育生命力的触发器在于重体验,重感受。学校实施“红色文化进校园”,充分利用我县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让孩子们在特定的“红色经典世界”中去触摸,去感悟,进而受到熏陶感染,立德修身
斑点叉尾鮰繁殖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斑点叉尾(Ictaluruspunctatus)又称为鲶,原产北美,自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引进来,已在国内21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养殖。该鱼品质优良,养殖效益高,近几年苗种生产常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