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影数字特技的思考和认识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gang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历史证明,只要科学技术有所突破,都不可避免地会给艺术开辟出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电影,从最早的起源来看,可谓是一种技术而不是艺术。然而它成熟之后却为艺术提供了一个新颖别致的活动舞台。数字化给视觉提供了全新的表现手段,科学技术与电影艺术也因此在这里被完美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电影特技 电影本体论 电影艺术
  中图分类号:J931 文献标识码:A
  
  电影艺术是视觉艺术的延伸,是对世界和心灵的再现。为了达到这种融合,其技术可谓是变化多样,尤其是特技的发展,其经历了传统特技——数字特技的一系列过程。虽然技术的应用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的享受,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艺术需要迅速的变革才得以跟上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电视艺术大行其道的今天,电影艺术的传统优势正在消失,而计算机的出现使电影艺术重新焕发了其独特的魅力,由计算机参与创造的电影画面不仅能够模拟现实,甚至能够超越现实,实现难以想象的画面,极大地拓展了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
  数字特技全称电子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它是将数字用于电影的特殊技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数字特技的出现不仅改变着传统的影视制作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影视制作的效率,同时也以更新、更奇的艺术表现力,带给了观众更具震憾力的视觉冲击,也大大地丰富了影视制作设计手段。一般来说,数字特技制做画面可分两种。一种是量线形图形,即单线条几何图形画面;一种是扫描图形,即有色调的扫描影像图形。动画片中多用第一种,故事影片多用第二种。制做方法是:根据拍摄要求,计算机进行运算并编制程序;经自动检验校正后,按程序用录像机拍摄录制画面,然后再将磁带信号转录到胶片上使之形成光学影像。
  在这里我想解释一下:数字特技和数字特效是不一样的。数字特效是将数字技术用于电影所产生的特殊视觉效果。数字特效偏重画面最后的效果,是“名词”。数字特技偏重于产生这种效果的技术,是“动词”。它包括计算机影像虚拟生成(二维或三维动画)即计算机数字创建和计算机数控影像技术(数字合成与处理,简称数码制作)即计算机数字控制。我们在进行数字处理的时候要遵循光线匹配原则,色彩匹配原则,透视匹配原则,时间匹配原则及运动匹配原则等“五项基本原则”。
  数字化给视觉提供了全新的表现手段,从宏观上说,计算机参与电影特效的制作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种是创建作用,另一种是控制作用。计算机三维动画和虚拟技术属于创建作用,数字处理和数字合成属于控制作用。
  1 三维动画特技主要用于在实拍中无法用其它方法实现的各种效果。当前用得最多的除了怪物与飞船,就是烟火与环境。在大型灾难片的烟火背景和本来就不存在的幻想空间中,使用三维技术就要比实拍模拟廉价而高效,三维技术大概包括:A.仿真角色(用于模拟不明生命体的造型和运动);B.变形对象(各种变形对象、随机变化的环境、柔软的类生命体、制作图像扭曲辅助通道);C.粒子特效(火焰发射器、星空背景、沙尘、群体动画、动态遮罩);D.仿真场景(异度空间的远景、类生命体的飞船、幻想的植物与建筑); E.灯光模拟(各种光效元素、体积光、闪光、三维镜头光斑)。
  2 数字合成特技真正用于电影创作还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所谓计算机数字影像技术是电子计算机编辑处理影像(仅用电子计算机制作合成状态与动作的技术)与数字影像合成程序(以影片等为素材在电子计算机中合成的技术)在电影制作上的概称,简称数字合成特技。数字合成特技在影片制作中通常被笼统地归纳成影视后期。需要合成特技来完成的镜头几乎包含了整个影片的所有特技部分。最常见的效果包括后期抠像、动态遮罩、各种光效和扭曲。合成技术大概包括:A.蓝(绿)幕抠像(用于特技摄影中各种人物和场景,删除和增加配色素材中的对象);B.跟踪(匹配前期拍摄的镜头或对象运动,三维与实拍素材合成的位置参考、人物修饰的参考、光效的位置匹配等);C.调色(匹配所有实拍场景、抠像人物、三维对象在同一镜头里的色彩。弥补前期拍摄各种环境影响的色彩缺陷);D.扭曲特技(各种时空变化、人物变形);E.二维粒子(弥补三维粒子的不足,局部的图像修饰);F.光效和特技滤镜(提供了给素材添加特效和气氛的无限手段)。
   无论哪一种技术都离不开数字计算机,且都需要光学印片, 并且在各种不同题材的影片摄制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成本很高、难度大、费时过多、危险性大的摄制任务或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被摄对象和现象,常常要求摄制一些难于用一般摄制技术方法完成的电影画面,就需要用特技方法去拍摄。因此特技的作用表现在五个方面:1.完成巨大的、困难的甚至危险的摄制任务。2. 提高电影镜头的艺术质量,加强艺术效果。3. 创造全新的电影镜头。4.扩展银幕的调度空间。5.节约拍摄时间,降低影片成本。
  数字特技技术从形态上观察,是一些借助计算机数字技术电影特技技术。从美学层面思考,是数字技术给特技技术带来的新手段。
  面对数字特技电影,有的研究者是从电影观念和本体论层面来认识问题的,有的研究者已经提出了虚拟现实主义。更有甚者提出了“电影叙事的游戏假象说”。
  与此对照,数字特技电影的叙事信念和叙事形态就和主导文化的文艺理论十分不符。我们在观看国外的绝大多数影片、尤其是使用数字特技技术的影片时是非中心化的,没有宏大叙事所要求的那种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的决定论信念。
  在观赏的阶段,数字特技电影给我们带来的游戏心态,是对视听奇观的享受而不是对银幕现实的认同。因为很多数字电影虚拟的不是“现实”而是21世纪杀人网络中的数字杀手、恐龙复活的侏罗纪公元、彗星撞地球这样的“非现实”!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带给观众的是一种快感观赏,影片试图用轻松和玩笑的态度来稀释历史,在笑声中弥合社会心理的矛盾、交流各民族、各阶层的价值观。主旋律影片要的是理性创作、权威性观赏,它能否接受这种嬉笑态度,能否容纳那种由数字技术带来的历史场景的明显虚构和历史“再现”即历史阐释的不确定性?
  面对数字特技和其它新技术,我看到的却是破除形式崇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今天,谈论“特技”这个词,如果不加限制词,我们指的就是技术。它只是制造影片真实感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无法再把数字特技当作一个物质性的手段,而放弃或逃避我们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数字影像,仅仅是一种手段,影片能否吸引人,能否让世界范围内的更多观众认同,还要看编导对基本的历史事实有无尊重、敢不敢尊重;对人性的认识是否深入、准确;还要看作品中的主题是否蕴涵了一种普世性的基本人道情感和当今商业社会的共同契约。从技术条件对美学形态的影响来看问题,数字电影也把某种革命性观念“逼”到了我们眼前。它打破了我们中国大陆学人和电影创作者理解的巴赞电影美学:完整现实的复原。数字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存在主义的时空:形式体系没有什么先于其具体活动、具体显现的本质规定性,手段、技术的的自由带来的是创造的无限多向选择,也是理解上的非权威阐释。以存在主义的眼光看:形式系统语言不提供担保,数字技术给创作者带来自由,给观赏者提供一个非权威的叙事时空,它再次将选择的自由和思考判断的责任放在每个个体观众的肩头。
  在我看来,数字特技和其它新技术影片对技术应该是一种对技术控制的平衡。影片的价值取决于数字技术和真实性叙事的结构平衡。暴力美学的血腥打斗、数字电影的虚拟现实表面上弱化或者摒弃了社会劝戒或道德审判,但就电影社会学和心理学来说其实是一种把责任和选择交回给观众的电影观。它是对爱森斯坦“杂耍”蒙太奇观念的彻底反驳。它的含义是:电影不再提供社会楷模和道德指南,电影也不承担对观众的教化责任,它认为电影提供的是一种纯粹审美判断。这就是把选择的责任还给每一个观众,它是一种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当然,它所面对的,也是产生它所不可少的社会环境是:具备商业伦理和基本人道情感的观众、契约健全的商业社会、和由此产生的后现代境况、高度法制化社会、有自由竞争的文化空间、有自由的文化产品选择权。而在我们这里,大众呼唤和要求都是比较“传统”的写实性电影时空和权威的、有现实感的、认同的观赏接受心理。这些就是我们面对数字电影的悖论和错位,正是这些错位和悖论构成了数字电影可能给我们的启示和张力。数字化是一柄双刃剑。这把双刃剑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影视特技应该为电影而服务,高超的技巧是不露痕迹的。这也可以作为数字电影一个不能称得上标准的标准。
  谈到影视特技制作,在国内动画界中普遍存在一种概念上的误区,即“三维动画可以制作一切”。而讲到后期特技,则有很多初学者把它片面地理解成Premiere之类的视频剪辑。其实,这些误解都是因为前期与后期、合成与剪辑的概念模糊不清造成的。
  通常在数字影片加工过程的划分范围里,三维动画和摄影(摄像)类似,同属于前期制作的范围。因为在影视特技制作中,不管是三维动画制作的数字影像还是摄影(摄像)机拍摄的视频素材,一般都还要经过合成特技制作软件来加工成最终的特技镜头。最后再使用非线性剪辑软件对每个镜头和声音素材进行剪辑,直至输出成完整的影片。
  所以,我们这里探讨的影视特技制作。既不是单纯的三维动画,也不是简单的素材剪辑。而是包含了以三维制作和摄影(像)机拍摄为前期素材准备,再通过合成特技软件进行数字特技的加工,最后对特技镜头进行剪辑输出的完整过程。
  面对数字特技技术的巨大冲击,我们要冷静思考,在以往讨论特技制作的文章里,大家比较关注的都是三维和合成软件的部分。其实,在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电影特技镜头里,使用搭景、蓝幕、模型等等结合前期拍摄实现的特技镜头,要远比计算机动画所占的比例多得多。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给大家“澄清”的一个事实——三维动画并不能搞定一切。但是,不管你是用三维动画还是用实拍道具。最终效果都需要使用后期合成软件来完成,这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美国电影《垂直极限》的制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该特技制作小组就动用了仿真模型、人工岩壁、蓝幕背景、微缩景观、三维动画等各种特技手段,最后通过合成软件进行最终镜头的合成。
  历史证明,只要科学技术有所突破,都不可避免地会给艺术开辟出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电影,从最早的起源来看,可谓是一种技术而不是艺术。然而它成熟之后却为艺术提供了一个新颖别致的活动舞台。科学与艺术也因此在这里被完美地结合起来。在今天,科学正通过三条渠道影响着艺术的进程。这三条渠道是:1.科学作为艺术的表现对象,即艺术的内容与主题;2.科学作为一种新的观念改变艺术家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以及艺术观,使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他们的表达方式为之改观;3.科学通过技术物化形式改变艺术家的劳动方式和劳动作品。
  
  参考文献:
  [1] [法]马塞尔·马尔丹编:《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1月。
  [2] 张歌东编:《数字时代的电影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5月。
  [3] 周登富编:《影幕世界的空间造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7月。
  [4] 邵牧君编:《西方电影史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11月。
  [5] 韩炜编:《新中国电影史话》,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6] 黄寤兰编:《当代中国电影》,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7] 郝建:《错位困境与艰难抉择——面对数字影像的思考》,《当代电影》,2001年5月26日。
  [8] 韩晓玲编:《影视数字化与传统电影艺术观念的创新 》,《电影评介》,2007年9月。
  [9] 李明编:《论数字技术对电影语言的影响》,《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月。
  
  作者简介:
  牛建忠,男,1975—,邢台人,在读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及环艺设计,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高力群,男,1965—,天津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许多老师深感初中思想品德课难上,现在的学生难教。学生的体会是政治课没有新意,枯燥无味,这极大地影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更难以实现思想政
红花绿叶,塔罐林立,设备管网,相映成趣。这就是一座有着18年历史的花园式大型工业站库—河南油田采油二厂稠油联合站。该站集原油处理、外输,污水污泥处理,净化污水回注等为
通过文献资料、录像观察与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中国男篮近年来参加的两次世界大赛的各项技术指标与对手进行比较与分析,探寻中国队与世界强队在各方面存在的差距,指出中国男篮
去年本人曾参加西南高山林区森林综合考察队作采运考察工作,在工作当中对高山林区采运有几点意见,现简述如下:一、采伐方面:根据综合考察队在川西来苏沟林区三角埧伐区试验
期刊
九月开学,我升入了三年级,已经成为一名中年级学生了。可说来惭愧,因为我在家还是个“伸手”派,什么事都不会做。听听、听听,妈妈又在批评我不干活了。为了改变我的形象,我决
摘要:英语阅读是学生进一步深化英语学习、扩大知识面的有效途径,也是广大英语教师经常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但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并不理想。本文就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方法。  关键词:英语阅读 教学方法  英语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加强语言的运用能力,全面了解说英语国家的经济、社会和人文背景知识。另外,英语阅读还能培养学生语篇分析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赏析英
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写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见饱读诗书不仅是个人文化素养的沉淀过程,而且对提升个人气质也有很大效果。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就已经
期刊
每当一份份事故通报在我们面前出现,难道就不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一系列的事故.暴露出作业人员安全意识的淡薄和责任心的淡化。一言以蔽之,就是有责任制,缺责任心。责任,乃份内
摘要:本文探讨了中职英语教学和学生交际能力的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效方法,希望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为提高中职英语交际能力的教学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 英语交际能力  学习语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不仅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还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语言学习的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学生是否具备交际能力,如果学生在实际交往中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那么就算考试考满分也无济于事。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