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孕情情育文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jielinlinbojiebj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包括文化、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教学是情感教育的一块沃土。但我国的语文教学由于长期以来受“文学分析法”的影响,在当前的语文教學中,仍存在重文轻情的现象。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现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情感教育中教师的关键性
  1人格影响,榜样示范。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在教育工作中,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更重要的是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的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在学生眼中,教师应该是真善美的代言人,是学生可效仿的榜样。这样的老师,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他的言行就会通过某种方式对学生起“润物无声”的作用。
  2深入挖掘,用好教材。
  教材为了更好的落实人文思想,从课文的选编到课后问题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中选择的“小朋友,正年少,尊长辈,懂礼貌”等文章直接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3态势语言,有效沟通。
  “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态势语言是师生间交流的工具。态势语言是通过师生间的体态、手势、表情、眼神等非语言信息的一种交流的辅助形式,用以传递师生间的难言之意和难语之情。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引起学生的情感波澜,教师如能恰当地使用态势语向学生传递情感,更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二、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语言激情。
  语言是表达的重要工具。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2想象入情。
  教师在引领学生感知优美语言时,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象放电影一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略作者表述之情的目的。
  3读中悟情。
  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透过语言文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注意与表情达意有直接关系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和节奏等,要帮助学生根据课文所蕴涵的情感,定好朗读基调,或激昂悲壮,或凄凉深沉、或清新明快,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上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使他们真正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心,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心灵呼唤的同声,体会到文章的丰富情感。
  4比较体情。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明晰差别,较准确的揭示事物的本质。
  5形象化教学手段品情。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如录音、录象、幻灯、多媒体大屏幕等手段,对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二)实践活动,抒发情感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同一文本的体验,个体之间一定存在差异。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双重情感交流,要给学生创造与作品真情交融的机会,让学生有抒发情感的天地。
  1小组合作、资源共享。
  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过程中一定由异质成员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几个学生在一起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会更深一层。
  2积累诵读,储蓄情感。
  积累语言材料也可以看作是情感材料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加强背诵有助于积累素材,培養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
  3创新写作,表达情感。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不在做上下功夫,教固不成真教,学也不成为真学。”在做上用功夫,鲜明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它能极大激发强化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所以我们要全身心地爱自己的学生。这对于净化人的心灵,完善道德情操都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中国的优秀诗文辞赋、美文华章浩如烟海,是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用以教育青少年的丰富宝藏。在实践教学中,如何通过诵读古典诗文,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激起学生诵读古典诗文的欲望,领其走进古典诗文的殿堂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三字经》、《弟子规》都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以诗讲诗、以诗解诗”,以其引导学生领会诗文的魅力所在
期刊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信息技术将结合教育技术,并且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将形成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根据当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小学英语教师需要依靠信息技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一、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如何依靠信息技术促进专业发展根据研究分析出以下几点:  1小学英语教师需要更新观念,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  2小学英语教师需要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另外,语文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除此之外,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语文的基础是从小打下来的。学生早在幼儿时期便已开始认字,到6、7岁的时候已经能认识很多的字
期刊
现代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会学”,而且要使学生“乐学”。如何才能达到“乐学”的效果呢?至关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相对于其他学科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贴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情趣,教师如能恰当运用一些方法就能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  如果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那么,作为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的想像力则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点。因此,在我们平时的语文
期刊
一谈到作文,家长和孩子都感到头疼,家长头疼孩子写不出作文,孩子愁怎样写作文。的确,作文一直困扰着学生和家长,那么怎样轻轻松松写出作文,浅谈几点意见和办法。  一、细心观察生活,注重积累生活素材,从小事中写出深意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学生之所以写不出作文,就是因为平时没有细心观察生活,观察生活的细微之处,从小事中发现闪光点。记得,我班程思涵同学在《成长中的幸福》一文中有这样一个细微之处,既平常又十分感人
期刊
对于低、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词义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词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词语和它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具体方法因词而异,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直观教具或直观演示法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采用直观的方法,把抽象概括的知识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东西,让学生的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都参与获得新知识的体验,从而获得清晰、明确的概念。例
期刊
语文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但有一部分学生对此学科却不感兴趣,觉得枯燥无味。因此要教学语文,就得先培养学生对与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欲望。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两位伟人的话,都强调了学习兴趣对一门功课的重要性。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从导入设计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
期刊
“做事,先要学会做人”,“成才,先要成人”。一个品德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他未来的成长。所以在五育并举中,把学生的品德教育摆在第一位,更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科当中。  识字是为了学习书面语言而准备的物质材料,也是掌握书面语言的最初步的要求。学龄儿童的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必须先识字,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和写作。小学一、二年级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识字。识字教学的具体要求是要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
期刊
问题发现:  古诗词教学最大的难点就是怎样引导学生诵读,并读出感情来。课堂上发现学生对诗词的意思虽然已经明白了,但还是读不出感情,或是矫揉造作地模仿。  问题症结:  学生没有沉浸在诗境之中,没有受到诗情的感染;虽只能大致解释诗句的意思,但情感却始终游荡在诗词的外面,无法投入真情,犹如悬浮在水面的油珠,无法融于水中。  问题解决:  (一)方案设计  引领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这短
期刊
一、新课程倍加呼唤教学反思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45分钟,是一个教学设想付诸实施的过程,是一个教育理论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更是一个教师去触摸课堂、去体会课堂生成的过程。课前和课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预设是否成功实施,环节设置是否恰到好处,情境创设是否成功关注了每个个体的发展,课堂生成是否真正成功的升华了主题等等。可见,上课如同一个分水岭,能够客观的验证糟粕与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