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构建基于超文本标记语言、线上诊疗与微信回访相结合的线上服务平台体系,制定和实施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对本院暂缓手术的睑板腺囊肿患者的居家管理方
【机 构】
: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510060 广州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构建基于超文本标记语言、线上诊疗与微信回访相结合的线上服务平台体系,制定和实施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对本院暂缓手术的睑板腺囊肿患者的居家管理方案和计划,并评价该线上平台体系的管理效果.方法:通过超文本标记语言将科普知识、居家护理指导、资料收集及问卷调查于一体,不断优化睑板腺囊肿患者的持续居家管理,采用线上诊疗和微信进行干预指导.结果:经过4周的实践,应用线上平台体系成功为71例有手术指征的睑板腺囊肿患者完成居家管理,其中29例(40.8%)取消手术,4例(5.6%)继续采取保守治疗,38例(53.5%)仍待手术,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舒适度明显改善,满意度较高.结论:基于超文本标记语言、线上诊疗和微信回访相结合的线上服务平台体系在疫情期间能发挥其优势,减轻了患者的病情和不舒适水平,获得了较高满意度,能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居家管理,同时也避免了疫情期间就诊可能出现的新冠肺炎感染风险,是特殊时期对睑板腺囊肿患者的有效管理模式,可推广应用于日常诊疗当中.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从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向教学的组织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它的本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实践过程。怎样才能够使语文课堂实现高效教学?我们需要不断探索。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亲师信道的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这表明非智力的情感因素对教学活动能产生非常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真正为学生着想,实现学生的自主、个性化阅读,切实、扎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渐渐喜欢阅读。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每一位语
一、作文写作的《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语文教学的特点,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做到“能以一定速度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详略恰当,条理清楚,文字通顺”。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以此为教学目的,学生的作文能达到这个要求,才叫合格,才是作文写作的“柳暗花明”。 二、初中学生作文中的“山穷水尽”举隅 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当中,要与人交往、交流,学习和工作,就要有一定的素质。一个人的素质,其实是这个人身心全面发展的总体水平的一个具体的体现。一个人出生时各方面的水平没有什么差距。一个人素质的发展与形成,主要决定于以后的环境影响和教育影响,当这种影响相对来说比较稳固的时候,就是这一个人素质的形成。一个人的素质结构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等。我们的一切教育应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两段话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标准重视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新理念。这种理念的重要性就在于:扩大了语文的外延,丰
摘 要: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不少学生却视写作为“苦役”,感受不到写作的快乐。为此,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找到原因,想出对策,从而寻找到写作的快乐,为作文插上快乐的翅膀。 关键词: 作文教学 畏难情绪 原因 对策 一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半壁江山”。很多语文老师在教学中确实下了大力气去抓这项工作,可不少学生临到作文的时候,还视之为“苦役”,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数学建模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从数学建模课程、数学建模竞赛、数学建模教学几个方面探讨了数学建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帮助,并提出要将数学建模活动很好地开展下去。 关键词: 数学建模 创新能力 数学建模竞赛 一、引言 数学建模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个特定对象,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通过做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的一
写作教学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这项工程有着明显与别的学科不同之处,即学生的提高往往不那么显而易见。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呢? 一、激发学生参与习作自改的兴趣 “好文不厌百回改,佳作常从改中来”。一篇文章总要经过多次修改,才能臻于完善,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对事物的表达也不是一步到位的,只有反复修改,才能有所提高。因此,培养学生自改习作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树立榜样,讲清道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