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教学“两步走”模式初探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Leno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明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也是历次考试中必考的文体,可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却存在这样的困惑,教师不知如何教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往往是教师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究其原因,说明文没有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没有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没有饱含感情的语言,文章的本身不容易打动学生,而且教学也陷入固定的框框,不是成了传授知识的科学课,就是成了突出文体特点的专题课。如何克服这些弊端,真正把说明文的课堂上得生动活泼,成了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避免只注重文体而忽略文本的教学方式,我觉得说明文“两步走”的教学模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一、解读文本与探究章法“两步走”
  
  找出说明对象的特征要注意一些技巧。作者为了要在文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就会将有关事物特征性的句子放在显著的位置。一般来说会放在一篇文章的开头或者在一个段落的前面,但由于每篇文章的格局和不同作者对文章的不同考虑,有时上一节的某个特征也会出现在下一节的开头,或放在篇末。当然,并非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到有明显说明特征的概括性的语句,甚至在显著的位置上也可能没有什么中心句、关键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通过阅读课文,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去提炼其特征。有时,事物的特征还不止一个,我们在阅读时应充分注意,否则归纳的内容就不完整了。总之,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中心内容。
  明确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以及特征还不够,还要能够明白作者如何进行说明的。
  首先要理清说明顺序。其实说明顺序并不难把握。因为说明顺序共有三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说明顺序中,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是比较好把握的,我们可以教会学生去找一些关键词。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找到的一些时间词和方位词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判断出文中所采用的说明顺序了。而逻辑顺序相对来说就难把握一些了。它主要是根据事物或原理的内在规律来安排说明顺序的,比较抽象。因为它并没有明显的关键词可供学生去判断。因此,在教学说明顺序时,应把逻辑顺序作为教学难点。在教学逻辑顺序时,我们可以把它的常见种类告诉学生。如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一般到特殊,由因到果,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等。然后再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去强化这种理论。
  其次要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作用。首先我们应该告诉学生常见的说明方法。如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引资料、作诠释等。应该说说明方法是很好把握的,要把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区别开来,而且要能分析出说明方法的作用。
  
  二、说明文的阅读与写作“两步走”
  
  要让学生学好说明文,只是进行阅读教学还不够,还要与写作融合起来,真正做到读写结合,融会贯通。要学会自学,解决基本的字词,确定每课的学习目标。品读课文教学方法,概述每节内容,理清結构层次,分析作者的写法,进而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把握课文结构框架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精读课文的主体部分,揣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达到整体把握课文的目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使学生从始至终能自己读书,自己感悟,自己发现,自己获得。让阅读教学成为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助燃剂。
  
  三、说明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两步走”
  
  首先,直观教学,激发情感。在说明文教学中,为了改变枯燥死板的课堂,我们可以借助现代的教学手段,给学生呈现直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切身感受文中的情感。
  其次,结合实际,启发思考。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应该说是必不可少的。说明文教学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挖掘说明文中渗透的人文因素。
  再次,挖掘美点,关注人文。一篇说明文,如果只分析它的顺序、方法、结构,就好比把一幅美丽的图画切割开来,毫无美感可言。所以在说明文教学中,也要进行审美教育。
  综上所述,说明文的教学既要探究文本知识和文体知识,还要注重阅读与写作的完美结合,同时还要让说明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恰当地运用“两步走”,我们就能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局面,真正吸引学生,同时提高效率。
  (责任编辑 吕 行)
其他文献
斜颌鲴是一种重要的野生经济鱼类,分布于我国黑龙江、长江、珠江流域(伍献文等。《中国鲤科鱼类志》上卷)。
本文报道了6种有机磷农药(马拉硫磷、敌敌畏、对硫磷、敌百虫、乐果和杀螟松),6种非有机磷毒物(西维因、氯化高汞、滴滴涕、六六六、三硝基甲苯和苯酚)分别对我国淡水养殖鲤科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创造的现代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伟大使命。结合自己的历史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强化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致力于创造的内在驱动力,是创新活动强有力的推动因素。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前提。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彻底转变传统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层出不穷,百花齐放。但是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要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教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为了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我常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造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引起学生一定的心态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实现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文学形象进行艺术审美,让学生对作品中的文学形象进行非自觉的审美体验活动,从中引发对人生的思考,领悟人生哲理,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发展各种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引导学生开展审美体验。  
我场位于武汉市郊,主要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养鱼。在利用污水的湖塘中,饵料资源以小型浮游生物为主。所以,我们采取“白鲢当家,花鲢作陪”的放养方针。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增产措
本文报告寄生于洪湖经济鱼类鳃上的单殖吸虫共60种,包括描述指环虫和三代虫各一新种,并有若干寄主新记录及长江流域新记录。
目的 分析骨肿瘤中的微血管数量(microvessel quantity,MVQ)和形态,研究新生血管和骨肿瘤增殖的关系.方法 选择骨肉瘤患者90例,对成骨性肿瘤中CD34和V型胶原蛋白(collagen V,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lasticus(Bleeker)是一种大型的经济鱼类。目前有些地方试图作为养殖对象已取得一定的成绩(《淡水渔业》1975年第一期和第四期)。
本文主要报道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对放养鳙、鲢鱼种的危害性及控制其种群发展的途径。通过肠道内食物的检查,发现不同大小的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与所吞食“家鱼”鱼种规格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