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单元教学目标叙写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ni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教学目标,单元,时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0457—6241(2013)15—0032—05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育传播学理论为基础。
  教学设计有许多阶段,既有即时的,也有长期的;既有由单个教师进行的设计,也有由教师团体或小队进行的设计。其中,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从学习目标的视角来设计教学,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和布鲁姆的知识维度与认知过程维度分类的教学设计;如果按学校系统目标设计,又可分为学科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等等。也就是说,教学设计在时段上可长可短,在外延上可单一也可是多重的。
  就具体学科而言,假设某一学段的学科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宏观层面,那么学段内的单元设计就是教学设计的中观层面,单节课设计为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的教学目标在我们各自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论述,微观层面的教学研究一线教师做了很多,本文想从中观层面,从一个时段较长的教学流程里去思考教学目标的设定。
  其实以单元(或主题)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的构想是借用了系统思考的理念,系统思考“被认为是一个思考框架,用它来观察的是相互作用的关联,而不是各个分立的东西,用它来观察的还有变化的模式,而不是静态的‘快图照片’”。
  从单元的视角进行教学设计,不仅是受教学理论的引领,还因历史学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特点教学的需要。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历史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中,虽然有课程的总体目标指导,但多数教师会更多地关注单一节课的教学,容易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割裂开来,某种程度上阻抑了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认识,这种破碎的历史,很难实现完整的历史观,也无法完成通过历史学习,回顾历史、理解现在、展望未来的学科教育目标。但如果以单元(或称课题)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可以依据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对学习板块内的具体课时目标进行梳理。以单元的视角设计单节课时,将这节课放在一个大的时间段、大的时代背景中去考量,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特征,使教师了解学习板块的总体框架和结构,帮助学生将杂乱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思维的抽象,实现学习的迁移。希望教学设计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系统思考的艺术实际上在于看清细节复杂性背后的、能生发变化和产生变革的结构模式。系统思考不仅不是忽视细节复杂性,而是将复杂的细节组织起来,使它变成一种连贯的经历和故事,使它揭示问题的起因和持久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单元教学活动设计举要
  本文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国古代史第七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为例进行单元教学目标设定的说明。
  1.单元概述: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明清时期我国处在重大历史转折时期,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开篇就写道:
  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略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而所谓的康乾盛世,在徐中约看来却是:
  在乾隆朝行将结束之时,中国正经历着王朝衰落的开始。昔日昌盛的辉煌仍浮现在表面,但在这表象下面,强盛的实质已经失去了。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西方人开始加强了打开中国贸易和外交大门的努力,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
  教师在本单元设计中,帮助学生从宏观上厘清这个时期的阶段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学生理解期间的具体人物、事件和现象提供更广阔的视角。
  2.单元内容标准:
  (1)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2)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3)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4)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5)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二、设计步骤
  1.明确学习目标
  依据布鲁姆目标分类和英特尔未来教育V10修订后的布鲁姆词汇分类,本单元的知识主要属于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两个维度。属于事实性的知识有: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理藩院、驻藏大臣、伊犁将军。属于概念性的知识有: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闭关锁国”。
  本单元的认知维度,“了解”“列举”是第一个维度——记忆维度,即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讲述、感受、简述、概述属于第二个维度——理解维度,即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属于第四个维度——分析维度,即分析其历史影响。
  单元的主要目标要具体,加涅曾经建议“提纲范围可以更广泛些,只是单元的主要目标要陈述得具体”。确定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具体指:中央政权、边疆问题、外交问题的处置。
  2.告知学习问题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发展之源泉。因此,要思考“学生学完后将会做什么”,“一个教程的目的表述应关注教学后学生是什么样的,而非教学过程中学生做什么”。
  依据学习目标分类,确定本单元学习问题是如何理解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危机四伏之时。即14—19世纪,当欧美地区和国家步入近代化,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改革、工业革命等巨大变化时,明清王朝是如何实现中央政权机构的统治、边疆问题、与外界交往的问题?从而反思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这个基本的史实。
  3.学生参与学习,实现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取向强调情境中的学习,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选择性地从外界知觉新信息,然后进行主动建构并生成意义的过程”。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以学生主体认识及感知历史,学生的参与与情境感受利于学生建构良好价值观和公民人文素养,体现自我道德发展与社会性发展能力,促进学生人格成长,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1)设问:《潜伏》《风语》等影视剧都是以红色特工为背景,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特务机构是什么时候?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先前习得的有关中央集权从秦到元发展历程,再从宰相废除、特务机构建立到军机处,八股取士、文字狱两个视角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同化。
  (2)运用地图和视频等形象化的材料,帮助学生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及台湾省建立,评定准葛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设驻藏大臣和册封制度等史实。
  (3)采用中外对比的视角,为学生创造情境,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欧美工业革命后的科技、枪炮、交通运输等新设备、新产品,感受欧美近代化带来的巨大变化,与清朝仍然做着“天朝梦”的强烈对比。刺激学生开阔视野,深入思考——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范畴内思考,理解近代中国落后的深层因素。
  总之,以学生为中心,选择学生感兴趣旦易于接受的形式,围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而设计,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
  4.评估与迁移
  通过史料学习,对比分析,学生可以从史料中得出一些结论,自己分析、讨论的过程就学会了批判的思维能力,教师的引导、启发和学生的讨论分析相结合,顺利地实现知识迁移。
  (1)过程性评价设计
  资料研习与展示(此量规参照黄牧航《高中历史科学业评价体系的构建》第155页评价量规设计):
  乾隆统治初期,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库房充盈;王朝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富足景象。乾隆自视为文学的最高庇护人……乾隆的军事功绩是非常卓著的…自称取得了“十全武功”……和珅的行径如同靛青溶水一样四散扩展……一时间贪污成风……这样,在乾隆朝行将结束之时,中国正经历着王朝衰落的开始。昔日昌盛的辉煌仍浮现在表面,但在这表象下面,强盛的实质已经失去了。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西方人开始加强了打开中国贸易和外交大门的努力,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
  请同学们查找资料,就徐中约提到的乾隆帝的“文学”“军功”“贪腐成风”三个方面的史实,说明“昔日昌盛的辉煌仍浮现在表面,但在这表象下面,强盛的实质已经失去了”。
  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这些事件又对后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任务背景:乾隆朝虽然号称“文学庇护人”“十全武功”,但也是文字狱规模空前的时期,而所谓“十全武功”耗尽了国库,预示着王朝的衰落。
  任务目标:通过PPT数据演示,让学生理解乾隆时期是王朝衰落的开始。
  任务组织:
  ①教师布置任务并明确规定活动举行时间;
  ②全班同学大约10人一组,分别查找乾隆文学庇护人方面的资料,“十全武功”的史实和军费开支,和坤等贪腐方面的资料,欧美工业革命带来科技变化的史实;
  ③每组表现形式多样,但必须有一人进行口头讲解;
  ④要求学生讲搜集到的相关文字、数据、图片、影像等资料,制作成PPT展示。
  活动过程:每组可进行8—10分钟的介绍,有时间控制员控制时间。
  (2)终结性评价,单元学习结束,教师还可以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终结性测评,如设计一个评价量规,进行分层测试。(参照黄牧航《高中历史科学业评价体系的构建》设计)
  5.教学设计反思
  (1)初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意识的培养。
  本设计的构想,是想将原本分散孤立的知识,如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等史实、设置驻藏大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闭关锁国”等史实放在一起考量,从世界近代化这个阶段特征,从一个横切面剖开来分析明清逐渐衰落和欧美国家扩张的矛盾冲突,让学生理解这一系列史实之间的联系。这种视角有些像布罗代尔的中时段视角,揭示一种较为开阔的时间度量,帮助学生理解具体事件发生、发展的历史,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意识,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现实。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未来发展,实现“以学生为本”的培养目标。
  教学设计中力求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初中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规律,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材、改編教材,利用文本外的一切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从而更加愉快、积极地生活,促进学生未来的良好发展。
  (3)教学设计要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经常出现学习低效、无效或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状况,因而遭到了广泛的批评,因此我们要从教学设计方面查找原因。设计中对学习需求、学习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进行客观地分析,明确学生认知、情感、能力、方法等方面的学习目标,紧扣核心主题,整合学习材料,合理拟定教学顺序、时间、速度等,设计出高效的教学过程,使教学要素得到最大效度的发挥和收获。
  R·M·加涅明确指出“进行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学习过程。……我们认为,有计划的教学在影响人的发展方面有短期的和长期的目的”。因此,优质的教学设计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简介】王继平,女,陕西省乾县人,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民族学学院暨专门史重点学科副教授,新疆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疆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人员。
  【责任編辑:吴丹】
其他文献
关键词 艺术史,美育,历史感,学科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5)09-0026-04  2014年11月中旬,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教研组组织教学百花奖评选,该校曲宏和白钢两位教师分别讲授了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3课“美术的辉煌”和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扑面而来的新鲜感受可谓是“新人新课”。所谓“新人”,是说两位老师年纪轻轻,初步杏坛
摘 要 清初针对大量入关的辽籍士人,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在河北、山东、陕西三地施行了一系列的科举寄籍政策。本文剖析寄籍政策产生的原因,勾稽寄籍士人科举具体事例,分析该政策具有专为东北地区汉籍士子设立,考生籍贯主要为辽籍,寄籍三地登科状况并不均衡等特点,进而探讨寄籍政策的消亡原因主要在于寄籍士人的稳定及东北地区教育科举政策的完善,并总结寄籍政策对后世教育考试等问题的启示。  关键词 清初,东北,士人
摘 要唐宋以来的民众在致富过程中,或勤奋节俭,或才智出众,或仁信于人,也有将众多品质兼而备之者,可谓各有其特长。富民要“保富”,往往也需要勤劳经营,节俭持家,施展智慧,广行仁义,而一旦丧失这些品质,就会逐步走向衰败。使富民得以崛起的诸要素与品质中,以契合经济规律之勤、俭、信、智等品质最為重要。富民致富,与其仁义与否即道德水平之高下并无直接之相关性。富民热心于读书应举,以实现其经济目的,成为“保富”
摘 要姚名达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专攻史学史。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他的学术方向转变,将时代使命、社会责任、学术探讨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融贯为一,他开始与爱妻黄心勉一起开展妇女解放运动,后又投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抗战问题的研究,他运用唯物论从史理、学理上论述“国难”的由来,研判抗战形势的变化并提出应对之策。1942年6月日寇进攻赣中赣南,他率中正大学抗日战地服务团奔赴前线,遇敌被围,壮烈牺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为探寻这一论断的历史依据,本刊特邀请三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深入阐述。张献忠的文章重点探讨了明代“宗藩体制”下的对外关系,从实践层面论证了“国强必霸”的逻辑不符合中国的历史传统,同时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习近平“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是对古代中国外交原则的批判继承;臧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文本解读,逻辑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4)03-0016-04  历史教学自然要关注历史文本解读。然对此似乎存在三个误区:一是将文本解读理解成照本宣科,因此用新课程是“用教材教”的帽子来否定之;二是将文本解读误当作汉儒注经,认为逐字逐句,枯燥乏味,投入既大,又收效甚微;三是貌似文本解读,其实文本既偏离,解读更错谬。笔者认为,文
摘 要 一战期间,美国的战争动员体制初步形成。在强大国力支持下,美国政府在舆论、人力、财力、经济、后勤等重要领域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充分挖掘了美国的军事潜力。随着战争的不断发展,战争动员本身已经上升为国家制度,它不仅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手段,也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等领域的重大变革,产生了长远的历史影响,对美国成为军事强国,获取全球霸权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一战,战争动
我对中学历史教学和历史老师还是有情结的,这不仅有一般的中学历史学习的经历,还因为在一段时间内接触了历史课标的修订工作。2007年,也就是10年前,我应邀参加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与中学历史教师和教材有了较频繁的接触,并且前后经历了若干年的时间。当时教育部邀请我做历史课标修订组负责人,我有些踌躇,因为我一直在高校,所从事的工作离中学历史教学比较远,没有中学历史教学的经验,缺乏感性认识。
[关键词]年收入,财政收入,高考研究,命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5—0020—03    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的历史部分选择题比较难,其中第14题的题干和选项都值得进一步推敲。原题如下:  表1 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  A 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 连年战争使农
[关键词]辛亥革命,民主共和,袁世凯,历史本真,以史为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5—0056—05  教材分析及设计说明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要求是,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本课知识容量大,且辛亥革命作为初中的教学重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