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阅读教学多一份诗意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r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以其短小精练、极富音乐美的特点以及其“表达幽微情意的妙手”的身份为人们所青睐。无论是表情达意,一吐心中之快的写,还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读,诗歌作为表达情意的工具,还真是只此一家。
  然而,目前中学生对诗歌的喜欢程度普遍不高,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应对中考中的古诗词填写。他们会背古诗词的名篇名句,也会按部就班地赏析,但是,他们很少有真心喜欢这些诗词的。这固然有诗歌阅读与当今快节奏的时代不相协调的原因,诗歌阅读教学的遗憾与欠缺也是使学生离诗歌越来越远的一个因素。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诗歌阅读教学在基于诗歌体式的基础上多一份诗意,本文结合一些课例,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多一些朗读,涵泳诗意
  众多的语文研究者认为:读是语文的灵魂。甚至说,无读不成课。诗歌的阅读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若能将诗歌的朗读与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相结合,便是真正做到了将朗读作为理解诗歌的突破口。
  以下是一位老师执教《过零丁洋》的教学片段:
  师:这首诗押什么韵?
  生:经、星、萍、丁、青。
  师:押ing韵。古诗讲究格律,不同的韵有不同的音响效果。比如,开口音给人一种开阔明朗的感受。ing韵主要元音是“i”,发音时口腔是闭的。你们觉得会抒发什么情感?
  (师生讨论)
  师:ing韵宜于表现哀切抑郁、悲愁细腻的感情,恰好跟诗人要传达哀伤悲痛的情感相契合。所以读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怎样?
  生:低沉、抑郁、悲愁的。
  师:请同学们把这种感情基调读出来。
  (生读,感情较到位)
  以下是一位老师执教《使至塞上》的教学片断:
  师:征蓬是飘飞的,要想象眼神随着飘飞的蓬草而飞。征——蓬——声音要延长,想到自己的无依无靠,音随蓬草不见而消。
  师:归雁(抬头,想象看到雁群北归,而我却又归向何处),音随雁走而消。
  师: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句,如果加一个叹词,你会加哪个,加哪里?
  师生讨论后:征蓬出汉塞,(哀叹),唉……归雁入胡天。
  两位教师对诗歌朗读的指导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让学生口发其声,心通其情,指导学生真正地将文字符号转化成音韵和谐、生动可感的声音形态。第一位老师抓住诗歌音韵上的特点,将之作为理解诗歌情感的突破口。第二位老师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让学生“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是基于诗歌文体特征的有效朗读指导。
  二、多一些品味,感悟诗意
  诗歌的语言有自己的特性,深入品味诗歌语言,便可从无理之处品出妙处。
  以下是一位教师执教《秋天》的教学片断:
  师: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飘”字用得合理吗?
  生:不合理,声音的传播应该用“传”。
  生:但它写出了声音的悠扬,山谷的寂静。
  师:请用“飘”组词或者造句。
  生:叶子飘起来了。
  生:瓜果飘香。
  生:蒲公英飘起来了。
  师:叶子、香味、蒲公英有什么特点?
  生:轻、美好。
  师:齐读,读出声音的轻柔、美好。
  (生齐读)
  师:伐木声是轻柔的吗?
  生:嘈杂的。
  师:为何嘈杂的伐木声在诗人笔下却是轻柔美好的呢?
  生:是因为他伐木完,就有钱回家养老小了。
  师:哦,与心情有关。
  生:他不觉得这是一种劳作,而是一种享受。
  师:让我们用声音将伐木工人内心的喜悦、悠闲、视劳作为享受的情感表现出来。
  (生齐读)
  教师正是抓住了诗歌语言无理而妙的特点,引导学生在看似不合理的表达处咂摸出文字里蕴含着的无限趣味,唤起诗情,走入诗境。
  三、少一些翻译,亲近诗意
  有人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翻译”如下: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一匹瘦马迎着萧瑟的秋风孤独地行走。
  夕阳已经朝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很显然,这样的“翻译”已经将原诗的意境破坏了。该曲的前三句九个意象各自独立,写的不仅仅是外部世界,更是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感受到的是这个游子茕茕独立的极度的孤独感。可一经“翻译”,便将这些文字处理成了自然景物的再现, 孤独的意味便淡了不少。
  张中行称“语言文字的外皮有侵略性”,不同的表达形式,看起来内容上没有多大的分别,可细细吟咏,总觉得表达的情意不同。如我们说“舒服死了”,若是将其翻译成“很舒服”,总觉得不够味。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有其自身的独特韵味,中间隔着无法跨越的时间以及文字音义的变迁,那不是“翻译”所能跨越的。因此,为着离诗歌的意境近一些,这样的“翻译”还是少些为妙。
  四、少一些分析,触摸诗意
  诗词的限制多,因此要成篇不能不借助技巧。但技巧是手段,目的在表现诗的意境。诗歌的教学应是触摸诗人文字背后的情感,体悟诗歌的意境。以下是一位教师执教《乡愁》的教学片断:
  师:余光中的《乡愁》,借助时间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并找出体现时间变化的词语。
  (生阅读课文)
  师:诗歌中体现时间变化的词语有哪些啊 ?哪位同学找到了?
  生:我……(学生举手,老师示意回答)
  生:体现时间变化的词语有: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师:很好。其实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表现出来的?
  生: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啊 ?
  生:将抽象的情绪形象化了。
  师: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寄情” 。(板书)
  师: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在这里教师以简单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体悟,学生的活动只是接受一个结论——托物寄情,并没有参与和经历一个学习、感受的过程。
  一位教师在执教《乡愁》一文时,首先问学生:“诗人笔下乡愁化为了什么呢?”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到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然后追问“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引出了“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几个修饰语。老师让学生反复对比朗读,尤其是引领学生将“小小的“三个字的语调放慢拉长,读出诗句中包含的绵长的愁绪。并在追问中让学生感受三个意象存在的距离感。课堂由找意象到品诗境,从朗读到写作,学生已经触摸到了诗人跳动的情感的脉搏。
  张中行在《诗词读写丛话》中说:“诗词,以‘情’为骨髓,所以写要发乎情,读要止乎情;离开情,到其他场所游走,至少为了节约,最好还是不写,不读。”我们的诗歌阅读教学也理当如此,任何不利于引导学生忘我感悟诗情的做法,最好还是不用。
  参考资料:
  1.张中行《诗词读写丛话》,中华书局。
  2.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江苏教育出版社。
  3.钱理群《解读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
  4.王荣生 李海林《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上海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莲藕止血方制法:鲜藕约1公斤。洗净后切片(不刮皮)。置冷水中煮开(不少于半小时),捞出莲藕,煮水浓煎约200毫升,酌加少量冰糖。频频饮用。功效:收涩止血。用于因血热、气虚引
在过去的6个月里,我时常舒舒坦坦地坐在靠背椅上敲击着计算机,漫游在那个让人着迷、给人欢欣、启人智性的神奇的电脑世界中。 前几天,我偶然在互联网络上发现了一个名为“三
本文从涡旋式无油真空泵涡旋体型线的基本几何理论入手,对涡旋式无油泵的抽气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涡旋式无油真空泵的主要性能参数的计算公式,并给出了涡旋式无
[验方一]北瓜(桃南瓜)一个,切碎加等量饴糖略加水放陶器锅中。煮至极烂,去渣,将汁再煮,浓缩后再加生姜汁,约一斤瓜汁中加姜汁二两,每次服一匙(约五钱),一日二至三次,开水冲服
老妈老了,就像水中的石头,外表看起来虽然不太明显,但始终是在被消磨。阳光依旧,老妈蹲在水龙头旁,搓洗着一家人的脏衣服,几滴汗珠挂在她的额头上,晶莹剔透。我时不时跑去问
【文题】最近,某普通大学的一位副教授,因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其关于基因编辑新技术的前沿研究成果而被广泛关注和广泛质疑。某班级以此举行了名为“‘中国创造’根本靠什么”的主题班会。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A同学说:该教授没有海外留学背景,不在名牌大学执教,没有著名头衔或职务,在条件相对简陋的实验室,却做出了诺贝尔奖级的科研成果,可见创新还是靠主体努力。”  B同学说:“十年没有发表论文,却仍能被学校
名方益气养肝通脉饮(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外科唐汉钧教授自创方)方药:生黄芪30克,党参、白术、当归、首乌各15克,升麻、地龙、牛 The famous recipe Yiqi Yangga
利用WFZ—D4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了超薄Al膜可见光吸收率与膜厚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薄膜生长的不同厚度阶段具有不同的吸收特性,吸收率存在明显的尺寸效应.随着薄膜厚度
[陈可冀院士简介]中西医结合专家,生于1930年10月。1954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现福建医科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荣誉博士。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
虽然时光已经过去几年了,可与你初次相遇的景致还历历在目。  细细的雨丝飘飞在空中,如绣娘的七彩丝线般织出了秀美纷扬的诗意。在悠扬的雨中,你撑一把精美古朴的油纸伞,伫立于七孔桥之上,像在轻抚这座承载着时光与欢乐、离愁与别绪的石桥。  不知是触景生情,还是你楚楚动人的神情实在太美,反正这幅丽人倚桥的画面诗意四溢地飘入我的眼帘时,让我不由心生羡慕。当我还沉浸在醉人的景致如沉浸在美梦中时,你华丽的转身使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