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里的“消防队”

来源 :奇妙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li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禁城里的防火墙在哪里?


  话说清代康熙年间,有一天,位于紫禁城西北角的御膳房由于当值人员用火不当导致失火。大火越烧越旺,一路往南穿过乾清门,引燃了保和殿、中和殿,最后蔓延到了太和殿,使紫禁城里最重要的宫殿都被烧毁。
防火墙

  为了避免这种事故再次发生,工程负责人梁九就将太和殿两端原有的木质斜廊改成了砖砌的卡墙,我们把这卡墙称为防火墙。

你知道太平缸和唧筒处吗?

太平缸

  在参观游览故宫的时候,你一定发现了,一些重要宫殿的旁边摆放着许多大缸。这些缸有铜的,也有铁的,共有231口。在古代,大缸肚子里总是装满水的,水是用来救火的,因此人们给它们起了如“门海”“太平缸”“吉祥缸”这些形象的名字。
  那么问题来了,宫殿那么高,缸里的水怎样才能洒到高高的宫殿上呢?用水瓢来舀水灭火效率也太低了吧?聪明的工匠发明了一种叫作唧筒的工具,类似于我们今天使用的水枪。由1000多名太监组成的唧筒处就是专门用唧筒从太平缸里取水灭火的“消防队”。

太平缸里的水结冰了怎么办?


  是呀,冬天太冷了水肯定会结冰,冰怎么能用来灭火呢?这个问题可难不倒聪明的工匠。你仔细观察一下,缸的底部居然有一个石质的抽屉!原来,这就是为了放炭火,给水加热用的。此外,从每年的小雪开始到第二年的惊蛰,太监还会给大缸穿上棉外套,并加上缸盖来保温,确保缸里的水不结冰。

紫禁城内外有哪些河?


  紫禁城里面虽然有防火墙、太平缸,但如果火势大了可怎么办呢?这时,河水可要发挥作用啦!它们一方面可以阻挡、隔绝火势,另一方面还可以为救火提供大量的水。
  围绕紫禁城外墙一圈的河叫作筒子河,是紫禁城的护城河,不仅有防御的作用,还能适度调节气候呢!
  我们平常说的金水河是有内外之分的,天安门前的是外金水河,进入午门后看到的就是内金水河了。
  弯弯曲曲的内金水河的源头是北京西北方向的玉泉山,主要流经紫禁城的西侧和南侧,一些重要的宫殿建筑距其也不远。你知道吗?最怕着火的“图书馆”文渊阁就是由乾隆皇帝下令必须建在内金水河北侧的,万一南侧的建筑着火,那内金水河就可以很好地阻挡火势,使文渊阁免于火灾了。

灵沼轩为什么不怕火?


  2018年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延禧攻略》热播,剧名“延禧”二字就是指女主角后来居住的延禧宫,这座宫殿本来与其他宫殿没有太大区别,但由于它常常发生火灾,导致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它曾经的模样。在清代末年,工匠们在延禧宫原址修了一座不怕火的“水殿”,取名“灵沼轩”,俗称水晶宫。
我叫靈沼轩,延禧宫的“地盘”已经归我了!
 我被复原后,大概长这个样子。怎么样,是不是还挺美的?

  那么灵沼轩为什么不怕火呢?首先,不同于其他紫禁城建筑多使用木头与砖瓦建成,修建灵沼轩选用的是西方建筑中常用的钢材和石材。其次,灵沼轩还是个“半地穴式”建筑,在设计之初,设计师本想把它的地下部分建成类似于今天水族馆的样子,外边的池子里蓄满水并且养上金鱼,人们坐在屋内欣赏,想想就很惬意呀!遗憾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溥仪皇帝退位,灵沼轩刚刚开工3年就被迫停止建设,因此成了一座“烂尾楼”。

现代消防设施能进入故宫吗?


  时至今日,大多数的古代消防设施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今天的工作人员给故宫里的建筑都装上了避雷针和避雷带,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因雷击而造成的失火问题。此外,故宫里还设置了近200个消火栓和4000多个灭火器,会定期举办消防员使用高压水炮、云梯车和消防机器人来灭火的消防演习,有更多人共同保障着今日故宫的消防安全。
其他文献
经(儒家经典)  史(史书典籍)  子(诸子百家经典)  集(诗词歌赋)  看了上面的介绍,大家一定会想:看来古代有很多皇帝都喜欢整理编修“百科全书”呀!没错,在明代的《永乐大典》编修完成约300年,清代的乾隆皇帝正式下令,开始编修另外一部百科丛书——《四库全书》。和《永乐六典》相比,《四库全书》有哪些特点呢?  1.体例不同  人们常常将《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相提并论,殊不知,两者虽然都是中
期刊
东汉有位非常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yōng)132—192),他是著名才女蔡文姬的父亲。汉献帝在位时,他曾做过左中郎将,因此后人也称他为“蔡中郎”。蔡邕创造了一种新颖独特的书法体,叫“飞白书”。为什么叫飞白书呢?历史上流传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蔡邕奉汉灵帝之命把自己写好的文章送到鸿都门去。那儿是皇家藏书的圣地,一般人不可以随便进入。蔡邕在外等待接见的时候,看到有几个工匠正在做整修,他们
期刊
选软枕还是选硬枕  从“枕”字来看,枕头是木质的。你可能会好奇,我们每天用的枕头不是木头做的呀,其实,根据材质的不同,枕头的质地可分为软硬两种,现在我们使用的大多是用羽绒、棉花等填充的软软的枕头。可是你知道吗?在古代,用木头、陶瓷、玉石等制作的硬枕头才是人们的首选呀!  当然,古代也有软枕头,但是,因为制作软枕头所用的材料不易保存,所以古代遗留下来的软枕头较少。现存比较有名的是西汉南越王赵(mò)
期刊
国宝小档案  名字:越王勾践剑  出土地:湖北省荆州地区  现居地:湖北省博物馆  年龄:约2500岁  尺寸:高55.7厘米,宽4.6厘米你们知道为何我是王者之剑吗?  年岁大  削铁如泥  不生锈  这是一把深埋在地下约2500年的青铜剑,从它出土至今依然没有生锈,寒光闪闪。据发掘的考古人员回忆,当时有一位工作人员想要伸手拿宝剑,一不小心手指就被被划破了,血流不止,还有人用此宝剑在一沓纸上轻轻
期刊
海外藏秘鑰  早在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创作的长篇史诗《奥德赛》里就有关于钥匙的描述。不过,钥匙最早诞生在哪里呢?很多人认为应该是在古埃及。19世纪末,英国的考古学家首次在距今3900多年的古埃及城镇遗址中发现了一种一头儿挖了小孔的圆柱形木料。之后,考古学家们又陆续发现了好几个类似的物件,但它到底是做什么的,没人能说清楚。直到后来,人们看到类似的木栓在埃塞俄比亚被用来当作钥匙使用,才解开
期刊
天气变热了,赵小野吹着空调,边吃西瓜边看他最喜欢的漫画书!舒适惬意的他想:古时候没有空调,人们是怎样度过酷暑的呢?  古人应该是靠扇子吧,扇扇风就能凉快些。  传说我国最早的扇子是四千多年前舜帝发明的“五明扇”。舜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为了督促自己多多听取有益的建议,招揽贤明的臣子,特意制作了“五明扇”。  商代流行用色彩鲜艳的鸟雀尾羽装饰扇子,扇柄很长。那时候,奴仆举着扇子立在主人身旁,是主人身份
期刊
福建省土楼自然博物馆紧邻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福建土楼被称为“神秘的‘东方古堡’”,这古堡为博物馆平添了一份古老神秘的气息,令我忍不住想去一探究竟。  进入博物馆,我一下子就惊呆了,因为这里的展区实在太丰富了!整个博物馆分为仿生恐龙区、古生物化石区、溶洞奇观区、矿物晶体奇石区、活体动物、昆虫标本区、客家民俗文化古街区以及超艺术4D油画体验互动区。每个展区都“深得我心”,置身其中的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又
期刊
平日我们常讲到“矛盾”这个词,当人与人之间发生纠纷时,人们会说他们产生矛盾了;当市场上某种物资短缺,供不应求时,新闻中会说市场出现了供需矛盾。其实,“矛盾”的本意是指两种兵器,“矛”是刺杀用的兵器,“盾”是防御用的兵器,二者的作用完全相反。  战国时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韩非子,他的著作《韩非子》中就记述了一个既有趣又发人深省的故事:楚国有一个卖武器的人,先是夸耀他的盾坚固无比,没有物品能够刺破它,后
期刊
伉俪情深  这座墓葬并不是一個人的,而一座是夫妇合葬墓,从墓志铭我们可以看出,这座墓的主人是明代的梁庄王和梁王妃魏氏。  梁庄王是谁呢?他名叫朱瞻(jì),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九个儿子、明宣宗朱瞻基的九弟。1424年,14岁的朱瞻被封为梁王。直到5年后,他才去自己的封地安陆(今湖北省钟祥市)生活。1441年,梁王在自己的封地逝世,被朝廷授予了“庄”的谥号。  1433年,在连续两任王妃去世之后,梁王
期刊
你找到它的耳朵了吗  图中是天津自然博物馆展出的各种鸟的标本,也许你能叫出其中很多鸟的名字,不过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因为全世界现存的鸟有9000多种。为了适应高空生活,大多數鸟都具有极好的视觉与听觉能力。说到这里,你发现问题了吗?鸟确实有灵动的大眼睛,可是……它们的耳朵在哪里呀?鸟也是用耳朵接收声音的吗?  首先我要告诉大家,鸟都是有耳朵的,它们跟人类一样,是用耳朵来接收声音的。那么鸟的耳朵长在哪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