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派生出的“矛盾”

来源 :奇妙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kh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日我们常讲到“矛盾”这个词,当人与人之间发生纠纷时,人们会说他们产生矛盾了;当市场上某种物资短缺,供不应求时,新闻中会说市场出现了供需矛盾。其实,“矛盾”的本意是指两种兵器,“矛”是刺杀用的兵器,“盾”是防御用的兵器,二者的作用完全相反。
  战国时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韩非子,他的著作《韩非子》中就记述了一个既有趣又发人深省的故事:楚国有一个卖武器的人,先是夸耀他的盾坚固无比,没有物品能够刺破它,后又吹嘘他的矛锐利非常,什么东西都能刺穿。于是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呢?”此人弄巧成拙,竟无言以对。从此以后,遇到言论或行为自相抵触时,人们便将其比喻为“自相矛盾”。
  通过韩非子的故事,我们知道在2000多年前,矛和盾就已经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了,那么,到底是先有矛还是先有盾呢,它们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用途多样的矛


  从考古学家们发现的实物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矛,人们将石片或兽骨磨制出锐利的前锋,再在末端捆绑上长木柄,这就成了狩猎时的利器。考古学家在距今6000多年的遗址中发现了木矛与骨矛,在距今5000多年的遗址中发现了石矛。这些证据表明,我们的远古祖先很可能是在使用尖锐的木头刺杀野兽时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矛。

  商代时有了青铜矛,这时的矛已作为兵器在战争中使用,河南安阳的一座商代王陵中曾出土了700多件青铜矛,可见当时矛的铸造量很大。这些青铜矛铸造精良,有的上面还有漂亮的纹饰。
  战国时出现了铁矛,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铁矛逐渐取代了青铜矛。

  商代至魏晉时期,矛可分为长短两种:短矛的矛头和矛柄(古时称为矜(qín)总长约1.4米,主要是步兵使用;长矛则步兵、战车上的车兵和骑兵都普遍使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长矛,用竹子做矜,长度一般在3.2-3.8米之间,最长的竟有4.36米。战车上的士兵手持长长的长矛,很容易占得先机。
  骑兵用的矛,一般长一丈八尺(约合4米多),大家熟悉的蜀国大将张飞,据说就是手持丈八蛇矛呢!

  从唐代起,矛被枪取代,而且依据不同用途分出了许多种类,如漆枪、白干枪、单钩枪、梭枪等,历史上抗日儿童团用的红缨枪,也是其中之一。有意思的是,枪不仅可以在战场上用于格斗,还可以在宿营时用来支撑营帐。而渡河时,还可以将每10杆枪捆成一束,然后一束一束的纵横捆扎起来,扎成筏子,这可称得上是物尽其用了吧!

结构巧妙的盾


  人们在战斗中不仅要进攻,也要防守,因此就有了盾。传说早在距今4000多年的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盾。有个“邢天舞干戚”的神话故事,讲的是黄帝时有一个叫刑天的巨人,他左手持干,右手执戚,异常威猛。他手中的干即是盾,戚则是斧子。由于盾是用木材、藤条、兽皮等材料制成的,不易长时间保存,因此没有远古留下来的盾实物,我们只能从甲骨文中的盾字推测,当时的盾应该是长方形或梯形的。

  目前的考古发现最早的盾是战国时的,以木材为主体,一面有手握的长条形木柄,另一面或蒙上兽皮、或涂上漆,上面都有精美的纹饰。这些盾的样式和当时铜镜上绘制的武士手中持的盾是完全相同的。
  骑兵出现以后,为了在马上能更灵活地防身,人们将盾的式样改造成圆形,长方形的盾则主要供步兵使用。
  明代有一种名叫虎头火牌的盾,它的宽度相当于人的身宽,高度有1.2米左右,盾牌内有支撑杆,将盾立在地上,就可以遮蔽住人蹲下去的身体。在盾的上方有一个圆孔,人可以用它观察敌情。更妙的是,盾牌有4处地方是能够活动的,并装有火箭和销钉,当敌军前进到一定距离后,打开销钉,这4处地方便可以转90度放平,点火将火箭发射出去,可谓是能守能攻,两全其美。

  随着历史的发展,矛盾在今天已经不单单是兵器的名称,也成为哲学和逻辑学的名词,这个词和人们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了。
其他文献
生活在100多万年前的原始人想吃我们可不容易,因为我们出现在大约1万年前。  今天的晚餐有赵小野的最爱——鸡汤。他觉得鸡汤实在是太好喝啦!但是,他突然很想知道:原始人也是這样喝鸡汤、吃鸡肉的吗?  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烹饪的发展历史吧!  人类在没有学会用火的年代,想吃生肉还挺困难的,捕猎充满了危险,野果、野菜才是最好的食物!直到有一天,闪电或别的原因让森林燃起了火,动物被烧焦了,散发出香
期刊
我国云南南部山峦迭起、河谷纵横、树木茂盛。生活在那里的傣族人民多居于山间、河谷的壩子上,因为那里土地肥沃、气候炎热、雨量充沛。  人类的智慧体现在特别善于利用外界的环境和身边的资源。在这样的环境中,聪明的傣族人民会建造出怎样的建筑呢?走进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你就能看到用竹竿撑起的傣族竹楼。空中楼阁,好  西双版纳等地区盛产竹子,所以聪明的傣族人民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建起了精
期刊
姬氏民居普通民居不普通  图中的房屋看着是不是很普通,甚至还有点儿破旧?但它的历史可不简单。它叫姬氏民居,建于元代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  史啦!姬氏民居位于山西省高平市陈区镇中庄村,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民居,被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民居建筑面积85平方米,坐北朝南,建在高0.42米的砂岩台基上,院内西、南两面各有3问房屋,青石筑成的其中一
期刊
经(儒家经典)  史(史书典籍)  子(诸子百家经典)  集(诗词歌赋)  看了上面的介绍,大家一定会想:看来古代有很多皇帝都喜欢整理编修“百科全书”呀!没错,在明代的《永乐大典》编修完成约300年,清代的乾隆皇帝正式下令,开始编修另外一部百科丛书——《四库全书》。和《永乐六典》相比,《四库全书》有哪些特点呢?  1.体例不同  人们常常将《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相提并论,殊不知,两者虽然都是中
期刊
东汉有位非常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yōng)132—192),他是著名才女蔡文姬的父亲。汉献帝在位时,他曾做过左中郎将,因此后人也称他为“蔡中郎”。蔡邕创造了一种新颖独特的书法体,叫“飞白书”。为什么叫飞白书呢?历史上流传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蔡邕奉汉灵帝之命把自己写好的文章送到鸿都门去。那儿是皇家藏书的圣地,一般人不可以随便进入。蔡邕在外等待接见的时候,看到有几个工匠正在做整修,他们
期刊
选软枕还是选硬枕  从“枕”字来看,枕头是木质的。你可能会好奇,我们每天用的枕头不是木头做的呀,其实,根据材质的不同,枕头的质地可分为软硬两种,现在我们使用的大多是用羽绒、棉花等填充的软软的枕头。可是你知道吗?在古代,用木头、陶瓷、玉石等制作的硬枕头才是人们的首选呀!  当然,古代也有软枕头,但是,因为制作软枕头所用的材料不易保存,所以古代遗留下来的软枕头较少。现存比较有名的是西汉南越王赵(mò)
期刊
国宝小档案  名字:越王勾践剑  出土地:湖北省荆州地区  现居地:湖北省博物馆  年龄:约2500岁  尺寸:高55.7厘米,宽4.6厘米你们知道为何我是王者之剑吗?  年岁大  削铁如泥  不生锈  这是一把深埋在地下约2500年的青铜剑,从它出土至今依然没有生锈,寒光闪闪。据发掘的考古人员回忆,当时有一位工作人员想要伸手拿宝剑,一不小心手指就被被划破了,血流不止,还有人用此宝剑在一沓纸上轻轻
期刊
海外藏秘鑰  早在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创作的长篇史诗《奥德赛》里就有关于钥匙的描述。不过,钥匙最早诞生在哪里呢?很多人认为应该是在古埃及。19世纪末,英国的考古学家首次在距今3900多年的古埃及城镇遗址中发现了一种一头儿挖了小孔的圆柱形木料。之后,考古学家们又陆续发现了好几个类似的物件,但它到底是做什么的,没人能说清楚。直到后来,人们看到类似的木栓在埃塞俄比亚被用来当作钥匙使用,才解开
期刊
天气变热了,赵小野吹着空调,边吃西瓜边看他最喜欢的漫画书!舒适惬意的他想:古时候没有空调,人们是怎样度过酷暑的呢?  古人应该是靠扇子吧,扇扇风就能凉快些。  传说我国最早的扇子是四千多年前舜帝发明的“五明扇”。舜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为了督促自己多多听取有益的建议,招揽贤明的臣子,特意制作了“五明扇”。  商代流行用色彩鲜艳的鸟雀尾羽装饰扇子,扇柄很长。那时候,奴仆举着扇子立在主人身旁,是主人身份
期刊
福建省土楼自然博物馆紧邻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福建土楼被称为“神秘的‘东方古堡’”,这古堡为博物馆平添了一份古老神秘的气息,令我忍不住想去一探究竟。  进入博物馆,我一下子就惊呆了,因为这里的展区实在太丰富了!整个博物馆分为仿生恐龙区、古生物化石区、溶洞奇观区、矿物晶体奇石区、活体动物、昆虫标本区、客家民俗文化古街区以及超艺术4D油画体验互动区。每个展区都“深得我心”,置身其中的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又
期刊